期貨市場本質上是一個負和博弈的市場:交易者的“聖盃”在哪裡?

交易者的“聖盃”,代表著一種完美的、終極的交易模式。

踏入交易領域之後,尋找交易“聖盃”就成了每一名交易者的不懈追求。

從基本面到技術面,從程序化到套利操作,從宏觀經濟到微觀企業,各種各樣的技術指標,各種消息和傳聞變動,各種週期的K線研究……凡此種種努力鑽研,無不是為了尋找那令人無限嚮往的“聖盃”,成就一根永不回撤的高收益曲線。

經歷了這些年的探索後,“聖盃”到底存不存在,我漸漸產生了困惑。這裡,我借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談一下個人的幾點感悟

1

市場公理:證券期貨市場是一個負和博弈的市場。

公理之所以成為公理,就在於其結論不證自明。但凡參與過證券期貨市場的人都知道,上市公司一輪又一輪地圈錢,大股東的瘋狂減持,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的鉅額手續費,政府的印花稅收入,僅這幾項市場每年要“失血”數千億元。

市場裡的錢在持續流出、持續減少,決定了所有證券期貨市場的投資者只能進行負和博弈。這個殘酷的現實,嚴重製約了我們在交易模式上的選擇。

2

定理一:證券期貨市場的盈利方在數量上和資金量上都要遠少於虧損方

在負和博弈的過程,交易虧損方不但要輸錢給盈利一方,而且雙方都要支付交易過程的各種稅費成本。所以,不僅盈利方是靠虧損方來養活的,為交易提供基礎服務的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相關機構,從根本上講也要由虧損方來供養。

因此,虧損方必須在數量上和資金量上都遠遠超過盈利方,才能維持證券期貨市場自身的延續和生存。

打個比方來說,一片草地上有1只狼和100只兔子,即便兔子自身有生老病死,或者偶爾有老鷹等外界天敵介入(系統“失血”),但這個生態平衡系統大概率能維持下去。而如果這片草地上是100只狼對100只兔子,那這遊戲還怎麼玩的下去?

同樣的,1條鯨魚對1000條小黃魚,雖然數量上差距很大,但遊戲也玩不下去。

證券期貨市場也如此,贏家必須是少數,韭菜必須是多數,一賺兩平七虧損是常態,否則就Game over。

定理二:任何主流交易模式或市場主流的觀點必然是錯誤的

某種交易模式或者某種觀點一旦成為市場的主流,採取該模式或順應該觀點的交易者數量以及資金量必然成為市場的多數方,而市場負和博弈的本質決定了多數方必然是虧損方,因此該交易模式或觀點必然會被證明錯誤。

進一步地可以推論出,市場的主要運動方向,一定是大多數人心理上最難以承受的方向,也一定是最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方向。市場一定會用一切方法來證明大多數人和大多數資金投向在大多數時候都是錯誤的。在負和博弈格局下,市場自身生存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大多數投資決策的錯誤。

回顧中國股市的歷次牛熊變化,我們也可以得到驗證:全民炒股盛況來臨的時候,往往市場處於瘋狂趕頂階段;而多數股民關燈吃麵、悲痛欲絕、發誓今後再也不炒股時,往往市場已經走到熊市末期。股民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卻將市場的必然規律歸因於“超級主力”的操縱。

定理三:不存在完美的、終極的盈利模式

初入證券期貨市場,交易者無一不幻想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勤奮,練就交易領域的“葵花寶典”,從而點石成金、叱吒江湖。但很不幸,定理二決定了市場上不可能存在這樣完美的交易模式。

因為一旦某種交易模式大獲成功,無論是價值投資、技術分析、量化交易系統還是某種“獨門秘籍”,必然會引起市場人士的跟風效仿。

要知道,這個市場從來不缺錢,缺的是賺錢的模式,只要發現了賺錢的方法,所有的資金就會一擁而上,很快將這種交易模式變成市場的主流模式,從而導致該模式的失敗。

看國內股市,從90年代的坐莊模式到2005年後的價值投資模式,再轉為2010年後成長投資模式,又回到當下的價值投資模式,以及經常發生的“二八轉換”現象,無不說明市場主流模式的週期輪迴。

即便在成熟的美國市場,巴菲特也經常週期性地被財經媒體集體質疑“巴菲特老了”、“價值投資已死”,然後接下來幾年價值投資大展神威,再次被捧回“神壇”。

或許,你會將自己的“獨門秘籍”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絕不會讓別人學到,又或者你是超級天才,具有神一般的直覺, 即便把你的秘訣公之於眾也無人能夠掌握,從而這種交易模式始終只有你一人掌握,那是不是可以存在完美的、終極的盈利模式了呢?

好吧,假設你保密技術一流或者說你是超級天才,那這麼完美、終極的盈利模式年化收益率有多少呢?一年五倍?十倍?上百倍?

哦,太高了不現實,那咱們就保守些,一年一倍吧。假設你10萬起家,一年翻一倍,10年1024倍,就是1億多,20年後再翻1000多倍,就是1000多億,考慮到稅費成本,基本上國內期貨市場已經被你消滅好幾遍了;30年後,估計國內股市也被你抽乾N遍了,你兒子基本上沒必要學你這套“祖傳秘訣”了。

還記得定理一嗎?盈利方的資金量也必須遠小於虧損方,1條鯨魚對1000條小黃魚的遊戲是玩不下去的。

所以,要維持負和博弈的生態系統不崩潰,除非你的資金規模上限受到限制,或者盈利速度大幅下降,可如此一來,也就不算什麼“終極”盈利模式了。

定理四:任何可以長期依賴的盈利模式,必然有天然的缺陷,從而防止該模式成為市場主流模式,或者說,這種缺陷性反過來保障了該模式的長期有效。

選擇了價值投資,就要在網絡股泡沫或者中小創受追捧的時期接受市場的“羞辱”,被同行嘲笑,被資金委託方拋棄;

選擇了趨勢跟風,就要在網絡股崩盤和中小創暴跌的當下暗自神傷,還要被批評為過度激進、冒險的“投機分子”;

選擇了震盪交易、高拋低吸,就要在趨勢行情一去不回頭的時候眼睜睜看著,在場外忍受孤獨和煎熬;

選擇了趨勢交易,就要忍受震盪階段的兩面挨巴掌、長期的橫盤整理以及浮動盈利的巨大波動;選擇了日內短線的直覺交易,就要接受資金規模不能太大、收益曲線不穩定、容易受監管政策影響的弊端;選擇了機械化或程序化交易,就要接受違揹人性、交易枯燥無聊、模型退化失效的缺點;選擇了無風險或者低風險的套利模式、量化對沖模式,就要接受收益率偏低、資金量門檻高、軟硬件配置高等缺陷……

就像找老婆一樣,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既然看中了她的優點,就必須接納她不完美的一面。交易亦如此,選擇了一種模式,就必須接受該模式缺陷的一面,須知正是這種缺陷的存在,才使得該模式不會持續地成為市場的主流模式,從而保障了長期的有效性。

3

物極必反,盛極則衰,我們看基金經理的排行榜,每年都是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前一年的冠軍,常常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虧的一塌糊塗;期貨市場上,也時不時曝出一個又一個大佬虧損的傳聞,國外亦是如此。

正是這類週而復始的循環,階段性的高盈利和階段性的虧損,才使得每種交易模式都有一批虔誠的追隨者,同時又不會持續地成為市場的主流模式。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能兩三種交易模式交替使用,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始終恰好使用最適合當下階段的交易模式,那豈不是變相地實現了完美交易?

確實,有些人預測能力非凡或者運氣極佳,能在各種交易模式中靈活轉換,在一段時間內連續多次踏準市場節奏,獲得不菲收益,但在較長時間內持續踏準市場節奏的人,至今還未發現,也不可能出現!

因為這樣的盈利速度下,其資金規模最終會增長到威脅整個系統的地步。而且,船小好掉頭,當你資金規模太大時,如何騰挪轉換?

當明白這一切後,擺在我們面前的路,似乎只剩下放棄對完美的、終極的交易模式的追求,轉而抱殘守缺,按照自己的性格特點、資金性質等條件選擇一種不完美的交易模式,享受該模式帶來的利潤和榮耀,承受該模式必然產生的虧損和羞辱。

或許,唯有如此,才能維持市場的平衡,才符合天地萬物的陰陽平衡之理。

也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聖盃”。

期貨市場本質上是一個負和博弈的市場:交易者的“聖盃”在哪裡?

附加閱讀:順勢法門

順勢法門·原文版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順勢法門·現代版

一個賢明能幹有智慧的人,一定懂得人類發展的興盛與衰退的道理,也知道成功與失敗的根源,更是有治理亂世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能守住隱退或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就守規則,過著普通老百姓的日子,等待時機的到來。

一旦時機到來,才開始順勢而為,往往就能建功立業,成為國家的重要人物;如果一輩子沒遇到機會,也不過是平平淡淡到終老。也就因此,象這樣道德高尚的人,更加重視智慧傳承,代代相傳。

順勢法門·知行合一版

一個具備知行合一大智慧的人,一定很清楚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市場漲跌的必然規律,也知道交易成功與失敗的本質原因,而對於市場機會有很高的敏銳度,能完全把握到市場大機會,賺足大行情的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能完全遵守知行合一系統的指示,什麼時候可以操作!什麼時候需要等待!什麼樣的行情用多少的倉位!有標準,有方法,守規則,遵循規律,順勢而為。順勢交易者的冬天就是盤整,盤整期間就是合一師兄師姐們一起喝茶交流、學習、陪家人、度假、休閒養生,幸福健康的生活著,等待市場行情的到來。

市場給機會,大行情來時,知行合一順勢交易者一定會牢牢把握住,順勢而為,財富倍增,進入富豪行列;如果一直沒行情,一直盤整勢,我們就只能迴歸到社會,去實現社會價值吧。規則,規律,世間萬物,生生不息,做為知行合一智慧贏家的我們,將更重視能力傳承、智慧傳承,有責任有義務傳播李堯老師的大智慧,讓知行合一智慧贏家體系代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