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橋建於隋代比趙州橋還要早

小商河為古時商王經此而得名,橋因河而取名,河因橋而出名。小商橋原位於歷代官道上。據方誌記載,小商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現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築風格,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最大的一次修築是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小商橋是一座時代較早的古石橋,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做工精緻,是研究建築和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此橋建於隋代比趙州橋還要早

1982年9月茅以升派袁德熙、胡達和、李穎霖3位專家赴臨潁實地調查小商橋,得出“小商橋是隋代石拱橋,年代早於河北趙縣的趙州橋”的結論。

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撕毀盟約進攻南宋。七月初八,金軍統帥兀朮(完顏宗弼)率一萬五千鐵甲精兵進攻郾城,受到了岳家軍的頑強阻擊。

此橋建於隋代比趙州橋還要早

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中旬,楊再興率三百騎兵出巡,在臨潁小商橋和金兵遭遇,被12萬金兵包圍。楊將軍面無懼色,帶領所部官兵對金軍主力展開正面衝鋒,楊再興和士兵們拚死衝殺,消滅敵兵兩千多人。楊再興一人就刺死金萬戶長撒八孛堇、千戶長以下金軍將佐100餘人。其時金兵箭如飛蝗,楊再興身上每中一箭,就隨手摺斷箭桿,繼續殺敵,尤如天人降世,神威凜然,最後因誤入小商河的淤泥中,金兵萬箭齊發,最終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等裨將及三百騎兵全部陣亡壯烈殉國,時年36歲。

此橋建於隋代比趙州橋還要早

岳飛元帥隨後趕到,收斂將軍的遺體,拔出的鐵箭頭二千餘隻,楊再興戰死疆場、馬革裹屍,其悍、其勇震撼人心,此一戰令無數後人扼腕,岳飛元帥含淚將楊再興將軍安葬於小商橋,用槍尖親筆書寫“楊再興之墓”。

此橋建於隋代比趙州橋還要早

隋煬帝的暴政和唐中晚期安祿山叛兵與大唐將軍在此發生的激戰,多少對小商橋產生了一定的破壞,緊接著的黃巢農民義軍和以及後來金國與宋的對壘使小商橋飽受了戰火洗禮。小商橋處於中原腹地,扼南北交通要塞,一橋當關,萬夫莫開,金戈鐵馬和刀槍箭蔟使小商橋落下了千瘡百孔,但終摧不毀其巍然形體,她飽經風霜,巋然不動,見證了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皇權的輝煌與滅亡。

此橋建於隋代比趙州橋還要早

小商橋設計科學,結構合理,造型美觀,裝飾雕刻華麗,是研究我國古代橋樑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小商橋為南北走向,是一座敞肩單孔石拱橋,使用並列砌築法,主拱與兩側小拱橫券均用20道拱石並列砌築而成,拱券縱向使用腰鐵加固。全長21.3米,橋面寬6.45米。主拱券淨跨度12.14米,矢高3.06米。拱券厚0.6米,券上有二層拱石砌成眉拱,拱石寬0.25米,長1.5米。兩孔小拱淨跨度2.83米,矢高1.02米,拱券厚0.5米。券面石浮雕有天馬,獅子,蓮花和幾何圖案,拱之上端置有獸,伸出橋身。橋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剛力士像,雙肩扛拱,雙手上託,大小一尺左右,造型生動,風格古樸。

此橋建於隋代比趙州橋還要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