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一、事件背景:流水的滞销品,铁打的老大爷

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据媒体报道,主打悲情牌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方式,广东徐闻的菠萝、安徽的蜜橘等农产品,都曾被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营销,宣传语不乏“果农心急如焚”、“欲哭无泪”、“帮帮我们”之类字眼。在宣传页面上,一名老人用胳膊擦眼泪,手里攥着几张10元和5元的纸币。不少商家的宣传图片用的是同一名老人的照片,这名老人在网上被戏称为“滞销大爷”。

二、相关舆情数据:大V扩散,热度持续

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5月9日凌晨,“北京青年报”首先在“手机凤凰网”上发表文章“揭开‘网售滞销水果’悲情牌套路”,引发少量网友关注。在新浪微博上,@新浪财经 于5时许发表了相关博文,舆情量随即上升,至10时左右到达峰值。目前,随着“人民日报”“人民网”“新京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参与,该事件热度仍在持续。

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新浪微博是极具互动性的社交平台,在新浪微博上,参与“滞销大爷被滥用”讨论的博主以普通用户为主,占比69.1%。而活跃度较高博主,多为@商界BUSINESS @财新网 @正北方网 @日光冲天 等微博大V。在较短时间内,经过这些微博大V对事件的扩散,推动了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网友情绪:负面和调侃成为主流

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网民情绪是在公共事件中,网民通过个体情绪表达或群体之间的互动传播、相互影响形成的共同情绪体验,反映着网民诉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舆情走向。网民情绪可归纳为正面、负面和中立,细分为乐、好、惊、惧、哀、怒、恶、无。

很明显,“滞销大爷被滥用”一事,网民情绪是以“恶”为主的,负面情绪占比53%,正面情绪仅为12.2%。从网民言论看,大部分网友强烈谴责虚假营销,表示“以后不会再信了”;有网友说“临猗苹果还是很好吃的,现在确实滞销,替农民伤心”;还有网友调侃“大爷:产业是多了点,但是啥也做不好”、“大爷命苦,卖啥啥滞销”。

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滥用“滞销大爷”的电商走向了舆论死胡同

部分网友评论,截图自新浪微博

四、舆情观察:透支善心只会适得其反

渲染生产者、企业或产地的“可怜”,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从而使某种产品打开销路,这的确是商业上一种老套路。作为救济的应对方式之一,适当打打“悲情牌”营销的策略,不但有助于调动各方购买的积极性,开挖消费的潜力,更有助于扩大社会影响面,拓宽解决问题的渠道。但无论采取何种营销模式,真实性原则必须放在首位。电商滥用“滞销大爷”,不仅侵犯了其肖像权,更是置消费者的知情权于不顾。当此种行为被无限夸大和滥用,导致公众善心被透支,善意被无限利用,破坏的不仅是社会规则,还有基本的道德伦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