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京師大學堂解剖一頭羊都要專門請旨

當年京師大學堂解剖一頭羊都要專門請旨

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在戊戌變法那一年成立時,不是一個以學術、教育為主旨的學校,而是一個衙門。無非這個衙門主要是為朝廷培養官員,因為科舉眼看著越來越不中用了。

戊戌變法失敗後,緊接著是義和拳的師兄弟奉旨進京胡鬧,再接著是兩宮西狩,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德、俄的軍隊將大學堂的校址佔為兵營,校舍、書籍、設備嚴重毀壞,大學堂被迫停辦長達兩年。

1902年1月,戰事平息後,清廷下令恢復京師大學堂,任命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專門負責京師大學堂的恢復和籌建事宜。可見當時京師大學堂的官方地位多高。

張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號潛齋。湖南長沙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年(1876年)散館,授編修。

對京師大學堂的復建,張百熙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京師大學堂無法成為一所真正的現代意義的大學,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據朱德裳《三十年聞見錄》記載:

北京大學堂試驗生理學,欲殺一羊,管學大臣張治秋專摺奏聞。奉旨準其殺羊試驗。張大臣小心謹慎如此。

大學上生理課要一頭羊解剖,必須由禮部尚書兼管學大臣的人專門向皇太后皇帝報告,求得允許才敢做。這樣體制下,京師大學堂的創新能力又將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