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 收入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

宿遷,江蘇省省轄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是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也是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八大城市之一。宿遷是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位列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百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000美元,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地區 水平,


宿遷 收入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

宿遷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稱下相、宿豫,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北倚駱馬湖,南臨洪澤湖。宿遷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稱。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於此,讚歎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中國大運河宿遷段(京杭大運河及乾隆行宮遺產點)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宿遷境內有項王故里、駱馬湖、洪澤湖溼地等著名旅遊景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市、聯合國環保節能新型示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宿遷 收入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

宿遷是中國酒都,洋河、雙溝兩大名酒出產於此。2012年8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酒業協會授予宿遷“中國白酒之都”的稱號。2018年1月,宿遷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 宿遷 面 積 8555平方公里 人 口 490萬。
宿遷 收入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

宿遷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稱下相、宿豫、鍾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北倚駱馬湖,南臨洪澤湖。宿遷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稱。


宿遷 收入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

泗洪天崗湖發現的長臂猿化石,距今1000多萬年,是亞洲迄今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之一。醉美宿遷(2張)故黃河在泗洪淮河岸邊,5萬年前便有先人臨水而居,稱為“下草灣人文化遺址“。相傳夏、商、週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前113年,泗水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讚歎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宿遷,原名宿豫,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春秋時為鍾吾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宿豫曾為北魏宿預郡治所,梁東徐州治所,東魏東楚州治所並改名宿豫,陳安州治所,北周泗州治所,隋下邳郡治所。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下邳郡為泗州,仍以宿豫為州府。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宿豫縣城被沂蒙山水衝圯(亦有黃河水衝圮之說),泗州遂移治於臨淮縣,宿豫縣移治於下相城故址。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項王故里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1945年9月~1946年7月曾設宿遷,屬泗宿縣。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轄沭陽、泗陽、泗洪、宿豫四縣和宿城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200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豫縣設立宿豫區。


宿遷 收入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