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安徽宣城績溪縣,是古徽州6縣之一。這座被群山包圍的縣戶籍人口僅有18萬人,在全國眾多的縣市中屬於人口較為稀少的。但是,這麼一個交通不便、生存環境艱苦的地方,卻走出了以晚清首富胡雪巖為代表的徽商,還有胡宗憲、胡適等一大批優秀人物。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績溪位於皖南山區,地處黃山山脈和西天目山山脈結合帶,長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分水嶺。績溪建置於唐大曆二年(767年),隸屬歙州(即徽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績溪屬徽州。1987年12月,劃屬宣城地區。當地“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倚莊園”,山高林密,耕地稀少。在農耕社會,這裡屬於發展困難的偏遠地區。

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當地自古以來流傳著四句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個“丟”字,顯示了當地人面對困苦環境的無奈。因此,古徽州人相比其他富庶地區的人,更多了一分“闖勁”。從某種意義上說,徽文化是一種“敢拼敢闖”的商人文化。而績溪商人是徽商中的一支勁旅。

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正是因為相信“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句話,從績溪走出了很多名商巨賈,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是其中的代表。胡雪巖(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年時候,家境十分貧困,以幫人放牛為生。12歲父親病逝後,13歲的胡雪巖開始就孤身到杭州闖蕩。

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胡雪巖憑藉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後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在杭州創立了“胡慶餘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藥店傳承至今,贏得“江南藥王”之美譽。他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成為晚清首富,在政界商界左右逢源,被譽為“紅頂商人”。

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而大多數徽商像胡雪巖這樣,年紀輕輕都獨自到全國各地去謀生。憑藉著聰明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徽州商人終於打開了一片天地,成為中國歷史上“三大商幫”之一。績溪人行賈四方,甚至遠涉東南亞歐美。至民國時,全縣外出經商之人佔總人口的25%,最高年份達到30%以上。

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在“田疇不逮婺源,貿遷不逮歙休”的偏僻貧弱小縣,績溪人憑著踏踏實實的作風小本經營,最終使江南商埠有了“無績不成街”之說,足見績溪徽商之影響力。徽商的成功,自然帶來了後來徽州本土生活的富庶,帶來了徽州文化教育的昌盛。所有這些連同它的好山好水一起,終於使徽州成了一個令人豔羨和醉心追尋的精神家園。

皖南大山裡18萬人的縣走出全國首富,只因當地人信奉這句話

說到底,正是這“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丟”出了一個徽商稱雄商界數百年的奇蹟,“丟”出了一個“無徽不成鎮”的現實神話,“丟”出了一個令世人讚歎而又沉醉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已經改善了很多,大多數人不需要為生存而發愁。但是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更多的溺愛讓孩子們成了小皇帝,那麼古徽州的“丟”文化能否給予我們啟發?在適當的時候大膽地把孩子往外“丟”一下,讓他們勇敢成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