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东德之后再无普鲁士”这个说法?

邢小燕

普鲁士无疑是历史上一个让人神往而又惋惜的国家。



题主的疑问想必是二战后西方列强对控制下的两个德国残存的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意识清洗,无论德国愿意不愿意,普鲁士遗留下来的那些东西都已经成了敏感而又反动的污秽垃圾,与其说是德国人内部的排斥与刻意遗忘,倒不如说是代表胜利者的盟军意志的强制体现。正如东德末代总理——德·梅西尔所言——“东西两个德国都曾经是盟军1947年一项决议的执行者,东德的代表人物是1949世代,将普鲁士精神斥为法西斯独裁政权的重要基础,西德则有1968学运时代,把普鲁士的价值观和美德贬低成蔑视人性。”

而盟军的那项决议就是《第46号法令》,为了维护德国境内民族平等与安全,在民主基础上重建全新德国,而宣布普鲁士国家历来是德国军国主义和反动作风的支柱。丘吉尔也曾说过“普鲁士乃万恶之源”。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两德的合并,


德国政治自主权的回归,对于普鲁士的评价终于又回到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轨道上。而事实上,早在1980年年底,东德政府就已经将普鲁士精神标杆的腓特烈大帝的骑马铜像搬回了菩提树下大街,这无疑充分显现出了家内部对于自主审视历史文化权力的要求与对独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渴望,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尊严与荣誉感驱使着德国民众渴望统一,最终借着东欧剧变的风潮爆发了出来。

普鲁士的那些特质正如他的国旗那样黑白分明,既不全然沉迷于他白的那一面,例如秩序、正直,宽容,也不盲目一股脑批判他黑的那一面,例如好战,反动,和专权,如此的史观才有利于我们公正地了解这个已经消失的国家。

很显然,当今德国人的一些优良品质可以从普鲁士表现的国家特质中找出影子——例如自制,纪律,守秩序,谦逊简朴,等。二战后对自己罪责的反思(这一点尤其与某个同样身为二战罪犯的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全球领先的精密仪器制造工业,世界上惟一一个高速公路不限速的国家,极低的交通违章记录,还有那些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严谨德国工程师的故事,这些美好的品质都传承了下来。

普鲁士其实依旧存在,不管是他的辉煌亦或是他的罪恶,都会铭记在德国以及世界的历史里。为纪念七年战争的胜利而修建勃兰登堡门依旧是当今德国的象征,普鲁士的精神与历史相信永远不会被德国泯灭!


南风过境与夏夜流星

普鲁士是德意志众多王国中的一个。今天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出现,并存在,主要是有一个胸怀大志,野心勃勃的腓德烈大帝。1701年建立普鲁士王国后,还是一个普通诸侯国。腓德列二世在1746年继位后,经过一系列战争,逐步成为北德意志最大的王国。并在与法国的战争中登上欧洲政治舞台。虽然屡次败于拿破仑之手,最后终于成为列强。与法国的战争及其之后的普鲁士国王注重发展文化教育,实行政治改革,发展科技。这为今后一百年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在后来的俾斯麦策划下,普鲁士统一了北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把普鲁士和德国合成一体,也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政治格局。

纵观德国的发展历史,战争是一个主要手段。战争改变政治格局。战争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灭亡。为了赢得战争,统治者是敢于进行改革的。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富国强兵。

二战后德国的分裂,既是政治瓜分,也是战争的结果。如果把普鲁士看作军国主义国家,现在的欧洲政治是排斥使用武力的。两次大战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还产生了纳粹主义这股浊流。没有人想再重温那段历史。

如果把东德看作战争的政治遗产,说明欧洲应该放弃对抗的政治意识。没有对抗,才能和平统一。这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和人民也是一个模板。这就不是再无普鲁士的问题了。

二战最大的贡献就是和平成为国际政治的核心,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天明遥遥山海关

没有这种说法,普鲁士在二战后被盟军一起解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