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把讀書變成主要休閒方式,並且學會了啃書,人生肯定能變樣

當你把讀書變成主要休閒方式,並且學會了啃書,人生肯定能變樣

如何把讀書變成自己的主要休閒方式?

戒掉手機,把書放在最順手的地方,先從喜歡的,容易上癮的書開始。

如何啃書?

1,開始啃書一定要選取自己喜歡的書來啃,就像吃飯,你不喜歡吃葷腥就吃青菜蘿蔔。

2,如果非得啃自己不喜歡的,一定得等餓到不行了再啃,這樣效果奇佳。

3,啃書時候也可以來點佐料,比如重點的地方使勁啃,好好嚼,其他地方可以囫圇吞棗。這就好比吃碗麵要喝麵湯,我們說原湯化原食。對身心都有好處。

4,吃完飯,你一定會評價這道菜如何如何,那道菜如何如何,啃完書也一定要有這個動作。對剛啃完的書做個評價有益於決定下次還啃不啃同一作者甚至同一類型的書。

5,如果有興趣,可以更加高級的寫個啃後感,這是你成為一個“美食家”的前提。

聽書是否和讀書的效果一樣?

這個可能因人而異,我說說我的做法。

對我來說,聽書完全是兩回事兒,但各自又有各自的用處。不管讀書還是聽書我的速度都是相對比較快的,即便我覺得自己有閱讀障礙(讀書時必須一個字一個字的默唸出來)。

讀書聽書的各自權重從高到低排序,在我這的關係大致如下吧:紙質書>kindle>手機閱讀類app>聽書。

如果靜不下心來閱讀的時候不妨聽聽書,我一般使用二倍速度聽書,聽書一般是我對一本書的預習或者複習的過程。預習是如果聽完一本書感覺還不錯,我會買一本然後再閱讀一次。複習是我讀完一本書,但是時間緊張又沒法讀第二次,或者一本書時間久了有點陌生了,就會選擇聽書來拾回記憶。

kindle和閱讀app的情況類似於聽書吧,不過kindle上可以做筆記,有一些在我看來重要且沒有那麼重要的書就在kindle上閱讀記筆記了,並不會再買紙質書。手機閱讀app其實我很少用,但是用過的幾個感覺現在的閱讀類app用戶交互這塊做得真心不錯,但是還是不習慣。

再說說閱讀的終極目的,其實不管是讀書還是聽書,讓書為我所用才最關鍵。比如你給這本書定為是消磨時間娛樂呢,那讀過去就讀過去了何必在乎讀還是聽。但你想從中獲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那麼不管是讀書還是聽書,完了一定做個筆記或者在腦海裡回顧一下,加深自己對獲取知識的記憶。我傾向於記筆記,畢竟用自己話複述一遍學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理解的開始。

記完筆記一定要過一段時間翻翻,最後保證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知識儲備了還要去應用,應用到工作或者生活中。

讀書(聽書)——》筆記——》反覆強化——》應用——》不斷應用。這個過程可能是我對“習得”這個詞的理解吧。

聽書(非二次創作)可以代替閱讀嗎?

每個人都不同吧。

閱讀具有系統性,其他則具有碎片性。聽書過程中容易被外界干擾,更容易去幹一些別的事情,而閱讀則會增加關注度。此外,我總感覺用眼睛去讀書更加多維,而聽書則有點降維學習的感覺。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筆去做筆記,可以隨心所欲的停頓思考,而這些都是聽書不具備。用眼睛去閱讀還可以反覆去看,比如這一句與上一頁的某句有聯繫,但是有記得不是很清晰,翻一下就好了,用耳朵聽書則不能這樣自如。

多說一句,關於視頻紀錄片的學習吧,雖然題主刪了。以前我也覺得紀錄片等可以學習,但後來發現這些學習都是片面性的,只有自己擁有了相關的系統性知識這些視頻才能在自己知識結構中找到其儲存位置,變得更加實用。

讀書有必要做筆記嗎?

看你讀書的目的是啥吧?單純娛樂就沒必要了,要是學習就很有必要了。不同類型的學習,筆記也會不同。但無論什麼類型的讀書筆記其核心是都是充實豐盈自己的知識結構。圍繞著這個來就不會有錯,我一般會做筆記,或者寫觀感。(一部分還會發在這裡哈)

怎樣提高文章鑑賞能力?

首先,你要有你的三觀,而且你的三觀要成體系。

其次,你需要不斷擴充你的知識體系的邊際,用讀到的東西豐富你的知識體系,從而充實你的三觀。

再次,把讀到的文章放到你的三觀中進行判斷。用你三觀去理解文章,你的理解過程就是你跟作者對話的過程。

再再次,我一直認為讀文章的人和作者是平等的,閱讀本身是讀者跟作者之間的無聲的討論。閱讀過程中,你讚賞作者哪些觀點,你反對作者哪些觀點,哪些觀點值得商榷,全部標註出來。閱讀結束後寫一篇讀後感的文章,然後再看看其他人對這篇文章的評價,通過多角度多方位的練習。你的鑑賞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最後,多讀,多想。同時,記住跟別人觀點不一樣,不一定是你的問題,那只是別人的三觀跟你不一樣而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許多遍讀不下去怎麼辦?

佛家說:法不孤起,仗境而生。我們先來看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的前後文。這是來自《三國志·魏志·王肅傳》的一段文字,原文說: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不難看出,這句話本身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的原因,那就是為了理解書中意義。

所以,這裡還是看你是為了什麼而讀書。如果為了求取書中真經那麼久多讀幾遍;如果為了瞭解基本知識點,可以通過很多渠道大致獲取;如果為了娛樂看過了也就過了。董季直為什麼不願意教人書中知識呢?通過我自身的案例所知,只有自己悟出來的才是自己的,董季直並不是吝嗇知識,而是為了讓鄰人更加深刻的學習。而且他也告訴我們,學習不要總為自己找沒時間藉口,如果要真正的學習一定會擠出時間的。比如我大量利用上下班通勤時間來讀書,每天還會設定一個固定階段讀書。讀完一本書必須寫一個觀後體驗等等。很多書我也是閱讀好幾遍的,而不是一遍就停下來了。其實你真正讀了很多遍之後,你才會發現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其次就是隨著知識量的豐富和擴展,你對同一本書的理解也會發生千差萬別的區分。

一本小說要注重作品的內涵還是大眾的喜好?

兩者似乎沒有什麼矛盾之處,而是寫作的必要因素。沒有內涵就失去了靈魂,沒有靈魂的作品怎麼會有讀者喜歡。我試圖猜測一下,你想表達的是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的區分吧。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看你的寫作目的了。如果你想養家餬口那一定是滿足大眾口味的文章更受歡迎,如果你是想表達自己的世界觀,那麼肯定更加偏重於你所說的內涵吧。但是,個人認為所有上乘的作品都是兩者兼而有之的。大眾喜好是一個不確定因素,或者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喜好,任何小眾的東西放進洪荒世界中也都是很大眾的東西。

個人認為,內涵和大眾喜好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對立面,而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

這也從某種層面上,說明了為什麼很多名著並不晦澀的原因。

是不是看書多就文筆好?

不一定,有些人只看不寫,寫作還是需要一個單獨練習的過程。雖然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要寫好東西還是需要單獨練習的,因為寫作和閱讀是不同的事情。不過如果你有寫作習慣,閱讀肯定會為你的寫作增磚添瓦。

請相信我,我說的都是錯的!

你的五一假期有讀書計劃嗎? (單選)
0
0%
有。
0
0%
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