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後背”對你的人

北宋宰相王旦有個為他趕了五年車的馬車伕,當此人年老向王旦告辭時,他竟不認得。但當車伕轉身即走時,王旦卻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後又給了他豐厚的賞物。原來,這位車伕平時趕車時,王旦只看到過他的背影,而車伕又不怎麼“會來事兒”,只知道好好趕車,所以王旦很少看到他的真面目。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許多像王旦的車伕一樣,常常只見“後背”的人:在相處中,不喜迎合、不善貼近,不會“見面熟”,不棄貧賤之交,不攀達官貴胄。朋友有難,及時相幫,朋友發達,有意迴避;在做事上,埋頭苦幹,默默工作、不事張揚,把自己當作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有的潛心鑽研,心無旁騖,不善交際、專心事業,成為業務骨幹、技術尖子,在單位挑大樑、擔重擔。可是像這樣的人,卻往往因為不屑於或鄙夷於鑽營,不會“找”、不會“鬧”、不會“送”、不會“靠”,進不了領導的視野,擱置一邊、不被重用。相反,有些善於投機取巧、察言觀色、溜鬚拍馬、“不怕群眾有意見,就怕領導看不見”的“聰明人”“能耐人”,卻總是事情沒多幹、好處沒少得。

那些“後背”對你的人,常常是不圖私利、淡泊相處的真朋友。季羨林與胡喬木是清華大學同學,後來一個成了國學大師,一個成了高級領導人。在一些人眼裡,學問再大,也頂不上一個處長、科長管用。兩個同學,一官一民,在世俗看來,自然應當是季羨林主動去接近胡喬木。可事實上恰恰相反,幾十年來,季老從未主動到胡喬木家拜訪,反倒胡喬木常到季老家看望。季羨林在胡喬木去世一年後寫的《懷念喬木》一文中說:“我同喬木相交六十年。在他生前,對他我有意迴避,絕少主動同他接近。這是我的生性使然,無法改變。他逝世後這一年多來,不知道是為什麼,我倒常常想到他。我像老牛反芻一樣,回味我們六十年交往的過程,頓生知己之感。”

“後背”對你的人,常常是腳踏實地幹事的老實人。像張思德那樣,只顧“燒好炭”,不圖升遷;像雷鋒那樣,“只做好事,不願留名”;像甘祖昌那樣,不圖高官厚祿,只想為民造福;像陳景潤那樣,專注事業,沉迷於“數學王國”;像錢學森、黃大年那樣,不戀海外優厚待遇,只圖報效祖國;像焦裕祿、孔繁森、谷文昌、廖俊波那樣,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要去……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特別關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的基層和生產一線,特別關注環境艱苦、工作困難、矛盾複雜、長期默默奉獻的崗位,特別關注那些心繫群眾、埋頭苦幹、不拉關係、不走門子的老實人、正派人,使選出來的幹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強調不能虧待老實人。

善待“後背”對自己的朋友,往往能尋到真友誼。善待“後背”對自己的同事和下屬,往往能發現真人才。

善待“後背”對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