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知县、知府、知州,分别对应如今的哪些官职?

观山客

宋代的职官制度已经非常成熟,沿五代旧制。但宋代的官职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分为官、职、差遣。也就是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以此来互相牵制,细化分工。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的各种官称,如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官,只作为官员的官位和俸禄的依据,又称寄禄官。职,也称职名,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所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是没有品级的。“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提点、管勾(干)”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所以,宋朝的知县、知州、知府是没有品级的,只是掌管一方事物的一份职务。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其他朝代也有所不同,大致分府州、县两级。在朝廷和府州之间,为了便于管理,设“路”,掌管大区的财政、军事等。在路一级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和提举常平司(仓司),统称“监司”。府州一级直属于朝廷,单因不同的地区又分府、州、军、监四种不同的命名。政治地位特殊或地理位置特殊的地方设“府”,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等。管理的长官称知府。基本上对应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的市长。州,即在天下划定的其他一级地方行政区,州长官即为“知州”。知州基本相当于如今各省的省长,掌管地方政务。“军”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军事重地,故有的直属于路,有的地位与州相同,有的隶属于府州。监为管理矿冶﹑铸钱﹑牧马﹑产盐区等而设﹐兼理民事,地位与“军”类似,有直属于路,也有比较低的。县级政权是宋朝的基层政权,县都属于州、府及州级军、监,朝廷任命的县级长官称“知县”,以“选人”任县长官则称为“县令”。县有大小,知县的官职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市长或是县长。每个朝代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地方职官的设置、称呼、职能等都千差万别,也只能依据职务大致类比了。


国家人文历史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不能不先说说宋朝独有的一级行政区,这就是“路”。北宋初,废除唐代的“道”改称“路”,将全国十五道改为十五路,后来,全国增设至二十几路。改道设路,最初是为了征收赋税、转这槽粮的需要而设的中央监察区域,各路设置经略使和制置使等官员分别管理监察区域内的政务和军务。后来,“路”渐渐由监察演变成带成大行政区或军区性质的固定的行政区了。路的名称与管辖范围与今天的省大致相当并且对应了。

再来说县和州、府。

宋代的州,是隶属于路的行政区划,一州辖数县。最小的州辖三县,大的州辖数县不等。政治地位重要的辖县相当于州的行政区划,则称为府,如开封府。以此推断,宋代的州相当于现今的地级市或地区,而府则相当于直辖市了。至于县,从国家层面讲,自秦以来,都是国家的基层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职能相对完备的最低的一级了,古往今来变化不大。

再说说县、州和府的主官。

在宋朝,自县以上行政主官,一律由中央派员充任。比如,县的行政主官,称“知县”。知,就是主持之意;某县知县,就是“京朝官员知某县事”之意。主要管理一县之行政,也有兼管军务的。同理,知州、知府也如此。

由此说来,宋朝的知县、知州,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县(市)长、市(地级)市长;知府,则相当于现今的直辖市的市长。由于历史的发展,职能的演变,古代的行政主官与今天的职务永远不可能是等同,只能是为了解释如对比的需要,做一个大致的类比。

本人为了进行最简洁的说明,也因为了解的深度不够,只能这样来回答你了。不知道你对我这简介是否满意。如有不同见解,恳请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谢谢!


敬亭山\n

我是“红雨说历史”,很高兴和大家说说宋朝知县,知州,知府的事情。


知县 县长

县的行政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宋代开始朝廷派臣子到县兼任一县之长,称“知某县事”就是主持某县的事务。称呼也有原来的县令 县长改为“知县”,就是“知某县事”的简称,为七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县长。

知州 市委书记

州呢?他最早开始与西汉,汉武帝划分全国为13个州,州的长官为刺史。宋朝州的长官正式改为知州。知某州事,知这里是代管,协理的意思,是中央派到地方的文官,负责作为皇帝的派出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

明清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就是直属于省的,级别与府相同,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散州属于府,级别与县相同,相当于今天县委书记。


知府 市长

府是由州演变而来的。州原来长官叫刺史,刺史管政务,也管军务,分两个府邸办理业务。军务的府邸就是府。唐朝在首都或者陪都,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地方设立府,京兆府,太原府,相当于直辖市。宋朝府渐渐增多,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的行政区。府的长官为知府“知某府事”。明清以后固定为省和县之间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宋太宗以后,宋朝的地方政权分为了路、州、县三级。

先说县,其实知县的正确完整说法应是XX人知XX县事,比如是张三是蒙城知县,那就应是知蒙城县事,知县是一个简称。知县对应到我们现在,就是县长一职。(我们先把书记这在古代找不到对应的职位先去掉了。)

县往上就是州,宋朝一州下面可能有多个县,主官叫知XX州事。但宋朝和州同一级别的,还另外有府、军、监等。宋朝的府可以理解成我们现在较为重要的市,像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等等,宋朝除了首都所在的这个府的主官叫府尹外,其他府的主官都叫知府。在一些军事要地,宋朝还设立了军这个行政体系,统领当地的军政大权,主官正式职位名称叫知XX军事。监是针对一些矿、盐等专门的经济区域设立的,主官名称叫知XX监事。但是对应来说,州、府、军、监的主官和现在的市长是对应的。

州再往上就是路了。对应我们现在的省级。只是宋朝的路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官,一路之内的治权分成了四个系统,那就是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经略安抚司。转运司长官叫转运使,负责漕运、赋税、监察等;提举常平司长官叫提举XX路常平公事,负责一地的粮油盐物资等;提刑司长官叫提点刑狱使,负责司法诉讼刑狱;掌管一路的司法讼狱;经略安抚司长官为经略安抚使,负责军事。以上四大系统如果和现在一一对应的,拿现在举例子的话应该是有四个省长,分管税务经济交通的省级领导、负责民生社会稳定的省级领导、分管司法机关的省级领导和省军区司令。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宋朝在取得天下后,在职官方面进行了很大改革,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地方官职方面。宋朝率先推行“路”。他们将宋朝分成十八路,之后又陆续增加了几个路。

  比如说在攻下南唐之后,把原来南唐所在的江浙、江西、安徽一代就分成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

  路大体相当于后来的省。当时路的长官被称为转运使,他们对于辖区内的知州、知县并不像后世的巡抚、省长一样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一路的财政,把地方盈余收归国家,对当地进行开发,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等等。

  当然,转运使也可以监察辖区内的州县官员。

  宋朝初年,州县官员独立性较大,只是在财政上听从转运使的。随着时间流逝,转运使权力越来越大,渐渐也可以干涉地方人事,比如像朝廷举荐或者弹劾辖区官员等等。

  在一路之内,有多个州。州一般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州,类似明清的知府,现在的市长。

  不过,也有少数的州属于县级州,权力等同县。这就是现在也有县级市一样。

  与州同级别的还有军,州偏重民政,州城中一般百姓居多,多在内地。军偏重军政,军寨中一般士兵居多,多在边疆。

  在州、军之下就是县。县的长官叫做知县,也俗称为县令。如果所辖地方人口较少,比如低于万户,也可以叫做县长。

  与县同级别的军政单位叫做寨,掌管叫做知寨。像水浒中的小李广花荣,就是个知寨。

  至于府,在明清时期,府等同于州,是市级行政区。不过在宋朝,府地位极高,相当于直辖市。知府一般都是正三品以上的高官。

  比如说宋朝的都城叫汴京,也被称为东京开封府。包拯就曾经担任开封府府尹。另外还有北京大名府,像水浒中的梁中书,就是大名府府尹,还有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洛阳)等等。


叶之秋

要回答宋朝官职的问题 , 首先需要了解宋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具体情况。宋朝的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说是二级,其实宋朝同时还在地方设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州(府,军 ,监)的一级监察区。

这样看来,实际意义上宋朝行政区划应该是: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需要说明的是 ,宋朝的路一级的机构和职官有 监司和帅司。

监司包括:(1)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2)宪司(即提点刑狱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 ,负责一路刑狱;(3)仓司(即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负责一路仓储。宪司和仓司也有监察责任,因而路一级可视为监察区。

帅司(即安抚司,长官称安抚使),既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为防止权力过大,安抚使要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还要受下属"走马承受"的监视。"走马承受"意思是下属可以直接向朝廷汇报安抚使的情况。

由于路一级职权分散,并无统领各权的职官,因而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和官职始终没有正式形成三级制。

实际意义上,行政区划和官职:

路——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

州(府,军,监)——知州(府,军,监)事,通判

县——知县(县令)事,县丞



下面说一下知府,"府"的设置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建都之地称府。长官称"府尹"。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 ,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据《日知录》记载:"唐制,京郡乃称府。至宋,潜蕃之地, 皆升为府。宋初,太宗,真宗皆尝为开封府尹。后无继者,乃设"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

可见知府一般情况下都比知州官职品阶高 ,但也有平级的。

包拯的官职就兼开封府尹

综合上面所述:知县——县长兼县委书记;

知府——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市长兼市委书记;

知州——地级市市长兼市委书记。


飘落的感觉2008

首先明确一点,知县,知府和知州都不是正式的官职,而是官职的简称或俗称。如知县,它的正式称呼是知某某县事,知府是知某某府事,知州则是知某某州事。知,就是管理的意思。

宋代,地方行政级别分为路、府、县三级。相对应于今天的省、地级市(州、盟、地区)和县(县级市)。

知县,就是一个县的首长。此前各代,县的首长大多称为县令,知县之称,起于宋代。为什么叫知县而不是县令呢?盖因宋朝怕地方坐大,哪怕对于小小的县一级,很多时候也是派出京官,权知县事。

对应今天,宋朝的知县就是今天的县里的一把手。

知府。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中,府这一级比较复杂,并行的即有府、州、军、监,而又以称为府和军的较多。就像现在的地级市一级,也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而级别却相同,比如市、州、盟、地区。

对应今天,宋朝的知府就是今天的地级市的一把手。

知州。州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在宋朝,它的出现,也是由于朝廷担心尾大不掉,地方威胁中央,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为权知军州事。这就是知州出现的背景。

对应今天,宋朝的知州也就是今天的地级市的一把手。

但需要说明的是,到了明清,知州的级别却变了,既有属于地级市级别的直隶州(州有下辖县),也有非直隶州,也就没有下辖县,称为散州。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散州知州为正六品或从五品。其区别,略似于今天的地级市与县级市。


聂作平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宋代的地方行政体系划分。

宋朝时期,地方行政体系大体划分为路、府(州,军)、县三级。北宋初年将全国划分为十八路,后来曾至23路,每个路下面会有数个府(州,军),每个州下面会有多个县。理论上府与州级别一样,但是州更加偏向于军事,一般设立在边境地区。


路的行政长官为水路转运使,名义上来说相当于现代的省长,掌握一路的行政大权。

府的行政长官为知府,名义上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掌握一府的军(地方军)政大权;州的长官为知州,一般是军事长官,大概就是相当于市级军事管理区长官吧。

县的行政长官为知县,名义上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县级市市长),掌握一县的军政大权。


小镇月明

拿宋朝的行政体制和现在的直接比较是不科学的,一是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政权,其相对军事力量较弱、行政区域较小;二是宋代为了加强控制,巩固政权,在地方政权上有重叠、交叉等设置。所以没有直接的可比性,但相对的可以把知县比作县,知府比作市,知州比作省,其中县、市二级又相对更接近。


13738137439

宋朝的知县是宋代的基层官吏,基本上知县对应的就是现在的县长了,或者是县级市的市长,比如说大冶市市长一职。

府为县的上级单位,其对应的大体为地级市市长,也就是比如说黄石市市长这一级别。

州是宋代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宋代实行州,府,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宋代的知州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省长 只是由于宋代州的范围远没有现代省这么大,而且宋代行政区划跟现在差别很大,因此我们只能做行政层级的类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