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心疼父母?

Manny李文辉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调查,为什么很多孩子都不会心疼父母?我大致看下,里面的观点总的就是二派:指责孩子的一派;指责父母的一派。

其实,不管观点如何,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种结果:即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那么这个结果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的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不断得到强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样子,都是自身家庭教育的结果。

我来讲一个我自己遇到的实例来加以说明:有一次坐公交,车到一站停下,冲下来一个约莫40来岁的妈妈,抢到了一个靠门的座位,不多时跟上来一个大概14岁左右有点发胖的男孩,孩子低头玩着手机游戏。看到孩子过来了,妈妈立马起身把位置让给了孩子,自己提着包站在旁边,孩子就自然的坐下继续玩游戏。

很显然,在这个事例中,我们没有看到孩子心疼妈妈的行为,他连给妈妈让个座的表示都没有,就心安理得的坐下了。那么对于这个孩子的行为,我想肯定有人觉得要指责孩子,有人觉得要指责父母。客观的讲,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方面的因素必然是都有的。

先从孩子的一方讲,很显然的一点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未曾发展出真正的心智化的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在父母常常抱怨的: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人的天性之一是要与人链接,被人喜爱;而自私的品质明显是与这一天性相违背的。一个人怎么会违背自己的天性行事呢?

只能说ta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别人会怎么看待ta。心智化能力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的能力。在同样的环境下,每个孩子发展出的心智化能力却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家庭的生活中,同样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不需要为任何人考虑的孩子,有的尚可以区分出家庭内外的不同,有的就做不到。所以,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心智化能力发展不足,是孩子不会心疼父母的核心原因所在。

那么再从父母的一方来看。从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对于大部分父母而言,学习好,再加上身体也好,实现这两点已经足够了。一方面他们太忙没有时间关注孩子成长的其他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有限的精力都用在了夫妻关系或者工作上,必然难以发出精力给孩子;另一方面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很多家长在这个方面表达了对子女教育的“无能为力”之感。

生孩子是本能,如何培养子女则是需要学习的。木瓜树只开木瓜花。你没有种下去的种子,怎么会凭空开出花来呢?

现在我们了解了一些原因,至于如何让孩子知道心疼父母的培养方法,网上的参考信息已经有很多。如果父母们想学习更多关于亲子教育的信息,或者觉得自己的内在力量需要增加,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欢迎做进一步的咨询,获得更多的成长。


陈建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先说一个故事:

一个富翁,每天给一个路上的乞丐施舍10元钱,有一天施舍的钱突然改成了5元钱。乞丐询问原因,富翁说:我现在结婚了,需要养家。乞丐: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养你的老婆孩子。

这个故事中,富翁和乞丐的关系,就类似于绝大多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方完全的付出;一方完全的索取。

回到这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心疼父母?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当父母对孩子全身心的付出变成了一种习惯,孩子慢慢就会对父母的爱变得心安理得、并视之为理所当然。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越全身心倾注于孩子,孩子永远是家里的Number 1,自己做牛做马,孩子养尊处优,孩子反倒可能越不会懂得分享与感恩。父母拥有自己完整的世界,不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爱和关注适度而节制,让孩子适度参与日常生计操持,反倒可能激发出孩子与父母的亲呢与和谐关系。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过类似的观察:家庭中的老二现象。头条以前也有一个类似问题。我自己对身边人的观察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同性姐妹或兄弟三个,作为老大和老三之间夹心层的“老二”,在个人成就、懂事度上往往要优于老大、老三。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我认为与父母对老二适度的关注有关。也就是说,对比父母对第一个孩子(老大),最小孩子(老小)的关注程度,老二可能是得到父母关注、关爱最少的孩子,但是父母这种有节制的爱却意外激发出了孩子的同理心、同情心和自由探索空间。

当然,一种现象的形成,归于一种原因未免有失简单。还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加剧孩子对父母的敌意和冷漠:比如父母的施恩者姿态、喋喋不休的苦情教育(比如我养你这么大有多不容易等等)、父母抚育孩子过程中鲜明的工具理性色彩(比如过多寄予孩子改变家族命运的希望)、父母以爱之名施加的太多控制等。

万物讲究一个“过犹不及”,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上,同样也是如此。

退一步讲,如果孩子的确叛逆心太重,父母也可以退后一步,静待花开。中国有句俗话“养儿方知父母恩”,我的一个观察也是这样,很多孩子都是在自己为人父母后才跟自己的父母在心灵深处获得和解。


所以,不要急,慢慢来,人生很长,孩子也需要慢慢学着长大。


孙卫华

之前给大家推荐过一篇文章《不会感恩的孩子,以后比狼还可怕》,似乎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内心。

一位妈妈曾向我抱怨:我辛苦了大半辈子,从未自己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养育孩子身上了,可是孩子还是不让我省心,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到底做了什么?

每次听见父母这样的抱怨,第一反应都是莫名的为这些家长心疼。是啊,哪个养育孩子的父母不辛苦,但是,你可想过你养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对了呢?

在孩子取得高分成绩之外,你可曾真正的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你可曾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你可曾让孩子学会感恩他人?

01

有这样一段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儿和妈妈之间的战争:

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再后来跟她一起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尽心尽责,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

有一回天气热,她给女儿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我对她说,孩子都上初中了,热了肯定自己会脱的。

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女儿从来不觉得妈妈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应当。

我想如果那位妈妈让女儿放学回来自己盛饭,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02

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同样,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

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一只手提着一袋菜,另一只手提了一捆大葱,站在校门口不住的瞧望着学校的大门。孩子们终于放学了,一个十多岁大约是五年级的男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来到这位老人身边,习惯的把书包从肩上扒下来,往爷爷的身上推。

也许是爷爷双手提着菜,希望孙子这次自己背书包,他不断地给孩子解释着什么,可他的孙子并不领情,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后来把书包摔在爷爷的脚下,就径直而走。老人放下菜捡起书包跨在肩上,颤颤巍巍,无怨无悔的跟在孙子的后面......

我又震惊了一把,一个如此小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爷爷,如果孩子朝着这样的方式,不能及时得到很好的引导,也许真的会成为如文章最开头说的那样,不会感恩的孩子,成人后比狼更可怕。

衣来张口,饭来生手,是培养不出好孩子的,不要等到孩子真正习惯你给予一切的时候才后悔!

03

还记得那个在机场弑母的汪佳晶吗?他在日本留学五年,期间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来自于母亲每个月7000元的收入。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给予的一切,从未想过自己24岁的大好年华,完全可以靠勤工俭学来替母亲分担。

最后一次,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没钱给他了。他竟然对着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9刀。

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则新闻时,我震惊不已。一个对自己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的人,他如何能下得了手?难道把你养到24岁了,你还不能独立吗?难道身为人母就活该养你一辈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都缺乏宽容,痛下杀手,何况对别人呢?他还有一点宽容之心吗?

不懂心疼大人,做事只想着自己的孩子,生活中确实不少。只是我们简单的说孩子不懂感恩,不懂规矩,对孩子来说似乎也有点不公平。

很多时候是我们父母把孩子放到了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然后自己无怨无悔的付出。一直以来,可能真的没人指出过孩子不说谢谢是错的,也没人教过他怎么做才是对的,孩子们也就理所当然的索取。

所以,如果不想把孩子养得不懂感恩,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

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换来的是伤心和失望,那就请有限度地去给予,该立规矩讲道理的时候,千万不要妥协,不然终有一天会溺爱成灾!

做最好的父母,和家长会一起成长,今天,您有什么教育疑问,可直接在后台回复,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果觉得文章可以帮助到其他家长,记得转给其他需要的家长哦!


育儿知识心得

为什么孩子不心疼父母?不孝敬父母,自作孽不可活,我是深有体会,我的孩子,我们是单亲家庭,和她父亲离婚后一个人带她,一直追随着她,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什么事都做到到前边,比如逢年过节或者平时过生日还是休息日,都是我们去看他们,送钱买东西。看着身边的其他家长,一说过节的时候女儿拎着东西看家长,过年的时候女儿会买衣服或者给点钱,想想人家的这些事好像跟我都没关系,心里就不平衡了,再想想我是自作孽不可活,自己弄反了,埋怨孩子有啥用?从去年俩人过生日我不在给钱,她生日我都记的很清楚,结婚了照样是买礼品,给钱,包括在做大桌菜,轮到我了她就记不着,啥也没有,没结婚时我没计较过,结了婚这几年受别人影响计较了,是她没变,我变了,过节的时候看到人家闺女回去看人家爹妈,我就很羡慕,俩人一个月几万收入,平时不说,过年也从没想着给我买件衣服或者包个红包给我,去年我说了她,现在知道过节时给我个188元的红包。说她这样也是冤枉她,我平时用的手机她买的,会给我化妆品,去年有出钱让去三亚游,可她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可能老了,这也是年轻人和老人的代沟吧,我也弄不清谁对谁错,总之心里不舒服。


嘘嘘7576

我想反问一下:你心疼孩子吗?孩子天生比你弱小,你为什么让他心疼你?

懂孩子是懂教育的基础,很多家长沉浸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谎言中、自说自话用自以为爱孩子的方式教育子女,殊不知,如果你不懂自己的孩子,一味套用所谓“百善孝为先”的这些道德绑架思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轻则会“吃力不讨好”,重则会伤害你们的亲子关系。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们血缘最近心却最远。

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道德绑架和亲情讹诈,而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和理解:你接纳和理解孩子初到世界的弱小和不易,孩子会用自己的成长给你惊喜;你接纳和理解孩子探索世界时的笨拙,孩子才会有耐心善待你步入暮年的力不从心。反之,如果你认为你给了孩子生命他就欠你的,他就会认为你没给他富贵地位你不称职。亲子关系中,家长的天然强势决定了家长既是爱的“启发者”也是“终结者”。如果你觉得孩子不心疼你,一定是你不心疼孩子在先。

亲妈:留英双硕士,传媒经济学博士在读,高校媒体专业教师,致力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亲妈学堂

男孩从不问津爸爸的病情,爸爸从有病到出院,男孩没出现过,爸爸回家静养时间他嫌闹,竟然去了学校宿舍住宿。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在家照顾爸爸?他说:有妈妈就行了,自己还得学习呢。十六岁了,认知度就这样让人费解。我们那时候十六岁,就是大人了,都力所能及的承担了属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能为家庭分忧解愁了。


知己知彼133153786

先讲一个今天刚在公交车上看到的真实事例: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上车,一位年轻人主动起来让座,于是,老人让孩子坐下自己站着,过了半分钟,一个三岁大的孩子站起来给那位老人让座,老人谢过之后坐下,同时教育自己的孩子:“看人家弟弟多有礼貌”。那大一点的孩子说:“那我是不是也应该起来给弟弟让座啊。”老人说:“是啊。”于是,那大孩子爽快的站起来说:“弟弟,你来坐。”当时场面非常温馨,全车人都面带微笑的看着两个孩子。

这件小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

一、孩子其实是知道心疼别人、感恩别人的,关键看你怎么教。

二、那些上车就让自己的孙子稳稳当当坐在座位上而自己站着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就是你们教会孩子不心疼父母的!!!

试想一下在以下这样的场景你是怎样做的?

》》》公交车上别人给让了座,你是把孩子放到座位上让他自己坐还是抱着孩子一起坐?

》》》吃饭的时候你是把好的全往孩子碗里塞还是大家都一样

》》》下雨的时候你的伞是只遮孩子一个人还是你们俩挤着一起打伞

》》》你跟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你的孩子插话进来,你是请他稍等一会儿还是随时停下跟别人的交流第一时间听孩子说了什么

》》》在大街上如果你想扔垃圾是随手就扔还是拿在手里等找到垃圾桶再扔

》》》别人帮助了你你是真诚的说一声谢谢还是无动于衷

》》》你跟你爱人之间或跟自己的父母之间会不会有感恩的举动?比如:泡个茶、说声谢谢、买个礼物问候一声辛苦了什么的

》》》孩子的剩菜剩饭是大人全包还是告诉他吃多少盛多少

》》》家里的家务是大人全包还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说,孩子不心疼父母,首先父母们得好好拷问拷问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心疼”孩子的家长们,请一定记住:不会心疼父母的孩子当然更加不会去心疼别的人,不会感恩父母的孩子当然更加不会去感恩别的人。如果你一定要这样来培养你的孩子,那么,等待他的会是一个跟他一样冷漠的世界。


古妈谈教育

有的老师和朋友说,为什么孩子不心疼自己的父母?原因在于父母溺爱太多,造成孩子心安理得,认为这份爱是理所当然,不珍惜,也就不心疼父母的付出。这个原因当然是常识,解释得很对。不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往往被研究人员忽视,那就是很多孩子不心疼父母,是因为家庭给的爱太少,给的家庭暴力太多,一个对孩子冷漠的家庭,一个让孩子得不到爱的家庭,孩子怎么可能去心疼父母呢?

现在提这种观点,也许很多人不同意,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独子,怎么溺爱孩子都不够,哪里还会对孩子冷漠呢?其实,不管是多孩子家庭,还是独子家庭,存在很多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的情形,让孩子在最需要爱的年龄却得不到爱,心理产生巨大的饥渴感和孤独感。

一些家长对孩子动辄实施暴力,拿孩子当出气筒,对其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这些伤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和幸福,在工作上也会造成很多困扰。我记得有很多实例,孩子为了摆脱家庭的暴力和冷漠,发奋考上大学,远走高飞,毕业十年不回家一次,甚至,有的一辈子也不回家,即使父母去世(养父,经常把孩子往死里打),也不回去。

扪心自问,是这些人做的太过分吗?按说,家庭要是充满幸福和爱,孩子会挤时间也会回家看看,但是如果家乡的记忆留给他的只是痛苦和心理创伤,他怎么可能会硬着头皮去那个给自己留下非常糟糕印象的地方去?即使勉强回去,也是责任使然,并非主动和乐意的。

这些饱受心灵摧残的孩子,怎么可能去心疼父母?


作家王麟

现在的孩子只希望父母给钱买房子,结婚后有了小孩又希望父母带孙子,还希望父母象保姆一样把家务全保了。但他(她)们不知想过没有父母辛苦了一辈子,身体再也不象三四十岁那样硬朗,各方面的机能都开始下降,多多少少都有这样那样的慢性病,希望那些子女能考虑点父母的情况,替父母想想,下班回家多做点家务,当父母失去自理能力后,能善待父母,对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好点,孝道点。因为我们都会老去,今天的父母们就是明天的我们。


张151202772

孩子不心疼父母,这就是因果关系的连续性,应当从小时候用传统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比如说,小孩吃东西,你先找他要,当他给你吃的时候,你就真吃,这并不是说大人嘴馋,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有父母,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也不会忘记你。但特别是结婚成家之前,跟对方家里人提出,要求说明,自己亲生养大的孩子,每月按百分比交钱,比如让他交百分之十,形成习惯就好了,我就是这么办的,效果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