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心疼父母?

Manny李文輝


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調查,為什麼很多孩子都不會心疼父母?我大致看下,裡面的觀點總的就是二派:指責孩子的一派;指責父母的一派。

其實,不管觀點如何,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一種結果:即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那麼這個結果它是怎麼形成的呢?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的行為是後天習得,並不斷得到強化的結果。也就是說,每個孩子的樣子,都是自身家庭教育的結果。

我來講一個我自己遇到的實例來加以說明:有一次坐公交,車到一站停下,衝下來一個約莫40來歲的媽媽,搶到了一個靠門的座位,不多時跟上來一個大概14歲左右有點發胖的男孩,孩子低頭玩著手機遊戲。看到孩子過來了,媽媽立馬起身把位置讓給了孩子,自己提著包站在旁邊,孩子就自然的坐下繼續玩遊戲。

很顯然,在這個事例中,我們沒有看到孩子心疼媽媽的行為,他連給媽媽讓個座的表示都沒有,就心安理得的坐下了。那麼對於這個孩子的行為,我想肯定有人覺得要指責孩子,有人覺得要指責父母。客觀的講,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方面的因素必然是都有的。

先從孩子的一方講,很顯然的一點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未曾發展出真正的心智化的能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現在父母常常抱怨的: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自私。人的天性之一是要與人鏈接,被人喜愛;而自私的品質明顯是與這一天性相違背的。一個人怎麼會違背自己的天性行事呢?

只能說ta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別人會怎麼看待ta。心智化能力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想的能力。在同樣的環境下,每個孩子發展出的心智化能力卻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家庭的生活中,同樣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責任,不需要為任何人考慮的孩子,有的尚可以區分出家庭內外的不同,有的就做不到。所以,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心智化能力發展不足,是孩子不會心疼父母的核心原因所在。

那麼再從父母的一方來看。從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學習好,再加上身體也好,實現這兩點已經足夠了。一方面他們太忙沒有時間關注孩子成長的其他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有限的精力都用在了夫妻關係或者工作上,必然難以發出精力給孩子;另一方面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做,很多家長在這個方面表達了對子女教育的“無能為力”之感。

生孩子是本能,如何培養子女則是需要學習的。木瓜樹只開木瓜花。你沒有種下去的種子,怎麼會憑空開出花來呢?

現在我們瞭解了一些原因,至於如何讓孩子知道心疼父母的培養方法,網上的參考信息已經有很多。如果父母們想學習更多關於親子教育的信息,或者覺得自己的內在力量需要增加,無論是因為何種原因,歡迎做進一步的諮詢,獲得更多的成長。


陳建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先說一個故事:

一個富翁,每天給一個路上的乞丐施捨10元錢,有一天施捨的錢突然改成了5元錢。乞丐詢問原因,富翁說:我現在結婚了,需要養家。乞丐:你憑什麼拿我的錢去養你的老婆孩子。

這個故事中,富翁和乞丐的關係,就類似於絕大多數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一方完全的付出;一方完全的索取。

回到這個問題,孩子為什麼不心疼父母?我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原因:當父母對孩子全身心的付出變成了一種習慣,孩子慢慢就會對父母的愛變得心安理得、並視之為理所當然。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越全身心傾注於孩子,孩子永遠是家裡的Number 1,自己做牛做馬,孩子養尊處優,孩子反倒可能越不會懂得分享與感恩。父母擁有自己完整的世界,不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愛和關注適度而節制,讓孩子適度參與日常生計操持,反倒可能激發出孩子與父母的親呢與和諧關係。


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過類似的觀察:家庭中的老二現象。頭條以前也有一個類似問題。我自己對身邊人的觀察也是這樣:如果一個家庭中有同性姐妹或兄弟三個,作為老大和老三之間夾心層的“老二”,在個人成就、懂事度上往往要優於老大、老三。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我認為與父母對老二適度的關注有關。也就是說,對比父母對第一個孩子(老大),最小孩子(老小)的關注程度,老二可能是得到父母關注、關愛最少的孩子,但是父母這種有節制的愛卻意外激發出了孩子的同理心、同情心和自由探索空間。

當然,一種現象的形成,歸於一種原因未免有失簡單。還有一些因素可能會加劇孩子對父母的敵意和冷漠:比如父母的施恩者姿態、喋喋不休的苦情教育(比如我養你這麼大有多不容易等等)、父母撫育孩子過程中鮮明的工具理性色彩(比如過多寄予孩子改變家族命運的希望)、父母以愛之名施加的太多控制等。

萬物講究一個“過猶不及”,在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上,同樣也是如此。

退一步講,如果孩子的確叛逆心太重,父母也可以退後一步,靜待花開。中國有句俗話“養兒方知父母恩”,我的一個觀察也是這樣,很多孩子都是在自己為人父母后才跟自己的父母在心靈深處獲得和解。


所以,不要急,慢慢來,人生很長,孩子也需要慢慢學著長大。


孫衛華

之前給大家推薦過一篇文章《不會感恩的孩子,以後比狼還可怕》,似乎戳中了很多家長的內心。

一位媽媽曾向我抱怨:我辛苦了大半輩子,從未自己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養育孩子身上了,可是孩子還是不讓我省心,我到底該怎麼辦?我到底做了什麼?

每次聽見父母這樣的抱怨,第一反應都是莫名的為這些家長心疼。是啊,哪個養育孩子的父母不辛苦,但是,你可想過你養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對了呢?

在孩子取得高分成績之外,你可曾真正的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你可曾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你可曾讓孩子學會感恩他人?

01

有這樣一段故事,講述了一位女兒和媽媽之間的戰爭:

我們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媽媽在生她時大出血,在手術檯上搶救了好久才活過來。自此以後身體就很不好,他們兩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問題。那個女孩兒也很爭氣,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年級前三名。

可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她放學回家後,跟媽媽吵架的聲音。

有一次,她媽媽跟我一起買菜,就在路上開始訴苦。說是自己一心為女兒,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讓孩子吃少了。學業這麼重,作業那麼多,該如何是好?

再後來跟她一起聊過好幾次,每次的話題都以她女兒開始,再以她女兒結束。很少有聽她說起過自己。她在照顧女兒方面也確實盡心盡責,每天女兒進門前,她都會把精心做出的飯菜擺在桌子上,洗完衣服疊好放櫃子裡,並且把第二天要換的衣服給孩子放床頭。

有一回天氣熱,她給女兒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裡自責了好久。我對她說,孩子都上初中了,熱了肯定自己會脫的。

可這樣一位盡職盡責,無微不至照顧女兒的媽媽,卻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責備與挑剔。女兒從來不覺得媽媽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應當。

我想如果那位媽媽讓女兒放學回來自己盛飯,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種結果呢?

02

有時候別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同樣,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無限度給予的結果。

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一隻手提著一袋菜,另一隻手提了一捆大蔥,站在校門口不住的瞧望著學校的大門。孩子們終於放學了,一個十多歲大約是五年級的男孩子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來到這位老人身邊,習慣的把書包從肩上扒下來,往爺爺的身上推。

也許是爺爺雙手提著菜,希望孫子這次自己背書包,他不斷地給孩子解釋著什麼,可他的孫子並不領情,一副怒氣衝衝的樣子,後來把書包摔在爺爺的腳下,就徑直而走。老人放下菜撿起書包跨在肩上,顫顫巍巍,無怨無悔的跟在孫子的後面......

我又震驚了一把,一個如此小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爺爺,如果孩子朝著這樣的方式,不能及時得到很好的引導,也許真的會成為如文章最開頭說的那樣,不會感恩的孩子,成人後比狼更可怕。

衣來張口,飯來生手,是培養不出好孩子的,不要等到孩子真正習慣你給予一切的時候才後悔!

03

還記得那個在機場弒母的汪佳晶嗎?他在日本留學五年,期間的生活費和學費都來自於母親每個月7000元的收入。他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給予的一切,從未想過自己24歲的大好年華,完全可以靠勤工儉學來替母親分擔。

最後一次,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沒錢給他了。他竟然對著前來接機的母親連捅9刀。

作為一個母親,看到這則新聞時,我震驚不已。一個對自己有生育之恩,養育之恩的人,他如何能下得了手?難道把你養到24歲了,你還不能獨立嗎?難道身為人母就活該養你一輩子?對自己的親生母親都缺乏寬容,痛下殺手,何況對別人呢?他還有一點寬容之心嗎?

不懂心疼大人,做事只想著自己的孩子,生活中確實不少。只是我們簡單的說孩子不懂感恩,不懂規矩,對孩子來說似乎也有點不公平。

很多時候是我們父母把孩子放到了一個“位高權重”的位置,然後自己無怨無悔的付出。一直以來,可能真的沒人指出過孩子不說謝謝是錯的,也沒人教過他怎麼做才是對的,孩子們也就理所當然的索取。

所以,如果不想把孩子養得不懂感恩,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

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換來的是傷心和失望,那就請有限度地去給予,該立規矩講道理的時候,千萬不要妥協,不然終有一天會溺愛成災!

做最好的父母,和家長會一起成長,今天,您有什麼教育疑問,可直接在後臺回覆,第一時間為您解答!如果覺得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家長,記得轉給其他需要的家長哦!


育兒知識心得

為什麼孩子不心疼父母?不孝敬父母,自作孽不可活,我是深有體會,我的孩子,我們是單親家庭,和她父親離婚後一個人帶她,一直追隨著她,現在已經成家立業。什麼事都做到到前邊,比如逢年過節或者平時過生日還是休息日,都是我們去看他們,送錢買東西。看著身邊的其他家長,一說過節的時候女兒拎著東西看家長,過年的時候女兒會買衣服或者給點錢,想想人家的這些事好像跟我都沒關係,心裡就不平衡了,再想想我是自作孽不可活,自己弄反了,埋怨孩子有啥用?從去年倆人過生日我不在給錢,她生日我都記的很清楚,結婚了照樣是買禮品,給錢,包括在做大桌菜,輪到我了她就記不著,啥也沒有,沒結婚時我沒計較過,結了婚這幾年受別人影響計較了,是她沒變,我變了,過節的時候看到人家閨女回去看人家爹媽,我就很羨慕,倆人一個月幾萬收入,平時不說,過年也從沒想著給我買件衣服或者包個紅包給我,去年我說了她,現在知道過節時給我個188元的紅包。說她這樣也是冤枉她,我平時用的手機她買的,會給我化妝品,去年有出錢讓去三亞遊,可她給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可能老了,這也是年輕人和老人的代溝吧,我也弄不清誰對誰錯,總之心裡不舒服。


噓噓7576

我想反問一下:你心疼孩子嗎?孩子天生比你弱小,你為什麼讓他心疼你?

懂孩子是懂教育的基礎,很多家長沉浸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謊言中、自說自話用自以為愛孩子的方式教育子女,殊不知,如果你不懂自己的孩子,一味套用所謂“百善孝為先”的這些道德綁架思維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輕則會“吃力不討好”,重則會傷害你們的親子關係。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你們血緣最近心卻最遠。

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道德綁架和親情訛詐,而是發自內心的接納和理解:你接納和理解孩子初到世界的弱小和不易,孩子會用自己的成長給你驚喜;你接納和理解孩子探索世界時的笨拙,孩子才會有耐心善待你步入暮年的力不從心。反之,如果你認為你給了孩子生命他就欠你的,他就會認為你沒給他富貴地位你不稱職。親子關係中,家長的天然強勢決定了家長既是愛的“啟發者”也是“終結者”。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心疼你,一定是你不心疼孩子在先。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親媽學堂

男孩從不問津爸爸的病情,爸爸從有病到出院,男孩沒出現過,爸爸回家靜養時間他嫌鬧,竟然去了學校宿舍住宿。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在家照顧爸爸?他說:有媽媽就行了,自己還得學習呢。十六歲了,認知度就這樣讓人費解。我們那時候十六歲,就是大人了,都力所能及的承擔了屬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能為家庭分憂解愁了。


知己知彼133153786

先講一個今天剛在公交車上看到的真實事例:一位老人帶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上車,一位年輕人主動起來讓座,於是,老人讓孩子坐下自己站著,過了半分鐘,一個三歲大的孩子站起來給那位老人讓座,老人謝過之後坐下,同時教育自己的孩子:“看人家弟弟多有禮貌”。那大一點的孩子說:“那我是不是也應該起來給弟弟讓座啊。”老人說:“是啊。”於是,那大孩子爽快的站起來說:“弟弟,你來坐。”當時場面非常溫馨,全車人都面帶微笑的看著兩個孩子。

這件小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讀:

一、孩子其實是知道心疼別人、感恩別人的,關鍵看你怎麼教。

二、那些上車就讓自己的孫子穩穩當當坐在座位上而自己站著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就是你們教會孩子不心疼父母的!!!

試想一下在以下這樣的場景你是怎樣做的?

》》》公交車上別人給讓了座,你是把孩子放到座位上讓他自己坐還是抱著孩子一起坐?

》》》吃飯的時候你是把好的全往孩子碗裡塞還是大家都一樣

》》》下雨的時候你的傘是隻遮孩子一個人還是你們倆擠著一起打傘

》》》你跟別人在講話的時候,你的孩子插話進來,你是請他稍等一會兒還是隨時停下跟別人的交流第一時間聽孩子說了什麼

》》》在大街上如果你想扔垃圾是隨手就扔還是拿在手裡等找到垃圾桶再扔

》》》別人幫助了你你是真誠的說一聲謝謝還是無動於衷

》》》你跟你愛人之間或跟自己的父母之間會不會有感恩的舉動?比如:泡個茶、說聲謝謝、買個禮物問候一聲辛苦了什麼的

》》》孩子的剩菜剩飯是大人全包還是告訴他吃多少盛多少

》》》家裡的家務是大人全包還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

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所以說,孩子不心疼父母,首先父母們得好好拷問拷問自己平時是怎麼做的。

“心疼”孩子的家長們,請一定記住:不會心疼父母的孩子當然更加不會去心疼別的人,不會感恩父母的孩子當然更加不會去感恩別的人。如果你一定要這樣來培養你的孩子,那麼,等待他的會是一個跟他一樣冷漠的世界。


古媽談教育

有的老師和朋友說,為什麼孩子不心疼自己的父母?原因在於父母溺愛太多,造成孩子心安理得,認為這份愛是理所當然,不珍惜,也就不心疼父母的付出。這個原因當然是常識,解釋得很對。不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往往被研究人員忽視,那就是很多孩子不心疼父母,是因為家庭給的愛太少,給的家庭暴力太多,一個對孩子冷漠的家庭,一個讓孩子得不到愛的家庭,孩子怎麼可能去心疼父母呢?

現在提這種觀點,也許很多人不同意,因為大多數家庭都是獨子,怎麼溺愛孩子都不夠,哪裡還會對孩子冷漠呢?其實,不管是多孩子家庭,還是獨子家庭,存在很多家長對孩子非打即罵的情形,讓孩子在最需要愛的年齡卻得不到愛,心理產生巨大的飢渴感和孤獨感。

一些家長對孩子動輒實施暴力,拿孩子當出氣筒,對其心理造成巨大的創傷。這些傷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和幸福,在工作上也會造成很多困擾。我記得有很多實例,孩子為了擺脫家庭的暴力和冷漠,發奮考上大學,遠走高飛,畢業十年不回家一次,甚至,有的一輩子也不回家,即使父母去世(養父,經常把孩子往死裡打),也不回去。

捫心自問,是這些人做的太過分嗎?按說,家庭要是充滿幸福和愛,孩子會擠時間也會回家看看,但是如果家鄉的記憶留給他的只是痛苦和心理創傷,他怎麼可能會硬著頭皮去那個給自己留下非常糟糕印象的地方去?即使勉強回去,也是責任使然,並非主動和樂意的。

這些飽受心靈摧殘的孩子,怎麼可能去心疼父母?


作家王麟

現在的孩子只希望父母給錢買房子,結婚後有了小孩又希望父母帶孫子,還希望父母象保姆一樣把家務全保了。但他(她)們不知想過沒有父母辛苦了一輩子,身體再也不象三四十歲那樣硬朗,各方面的機能都開始下降,多多少少都有這樣那樣的慢性病,希望那些子女能考慮點父母的情況,替父母想想,下班回家多做點家務,當父母失去自理能力後,能善待父母,對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好點,孝道點。因為我們都會老去,今天的父母們就是明天的我們。


張151202772

孩子不心疼父母,這就是因果關係的連續性,應當從小時候用傳統教育方法進行教育,比如說,小孩吃東西,你先找他要,當他給你吃的時候,你就真吃,這並不是說大人嘴饞,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有父母,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等到孩子長大了,他也不會忘記你。但特別是結婚成家之前,跟對方家裡人提出,要求說明,自己親生養大的孩子,每月按百分比交錢,比如讓他交百分之十,形成習慣就好了,我就是這麼辦的,效果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