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晚年有没有后悔过?

静以为史

在之前有一个回答中,我谈到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关于“不敢杀”父亲李渊时,重点强调了失去合法性会导致政局崩盘和政治影响这一方面。看到一位朋友的回答说到了李世民杀李渊会为后世“开一个政治恶例”,觉得深以为然,这虽然未必是李世民的重点考虑,但却是一个很容易忽视的点,所以我也想就此多说几句。


事实上,虽然李世民没杀李渊,没给自己的儿孙留下一个“弑父”的传统,但他却留下了一个“宫廷政变”传统,对日后的大唐政局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可能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

唐太宗的这次政变对儿孙们是堂非常有寓意的政治课,他们从中或许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不用去管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当太子当皇帝;第二,如果已经立了太子也没关系,搞一次玄武门这样的军事政变夺位就是;第三,不要怕武力夺位被世人诟病,只要日后的政绩好,你照样是位伟大的帝王。

这堂课的精髓首先被唐太宗的儿子们悉心领会了。唐太宗遭遇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李泰显然是将父亲的夺嫡之路视作“最好的榜样”,处处仿效父亲的各种手段;而太子李承乾显然也将李建成被夺嫡视作身边的历史教训,处处防范李泰。

最终,这场夺嫡之争两败俱伤,李承乾和李泰双双被废。当李世民看到儿子走父亲的路闹成这样,真的一点点都没有后悔么?

再往后,李隆基也走了玄武门模式。李隆基连续发动政变并逼宫父亲睿宗李旦,不仅巩固了太子之位,还将父亲变成了太上皇;而后,李隆基也成了玄武门模式的受害者,太子李亨趁着安史之乱,在李隆基不知情的情况下自立为帝(唐肃宗)。他们都在不断重演着各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

正如李树桐先生在《唐史研究》一书中说:“唐太宗既成为全国大多数官吏和人民所崇拜的对象,太宗家庭里的诸皇子,当然也不例外。他们没有指摘太宗得天下的手段毒辣,全都景仰太宗是对内对外的成功者。他们认为夺嫡不只是可通之路,而且是成功的必要手段。他们认为太宗是夺嫡成功最好的榜样,他们都想模仿效法,希望做太宗第二。”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在大唐时代,既是一个成功学的榜样,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政治阴影。


张明扬不说话

玄武门之变,所带给以后正统皇位更迭方式的冲击,是巨大而深远的。实际上,李世民之举,给皇位更迭的国制,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至于以唐太宗之英明睿智、雄才大略,玄武门政变之事,让其到暮年之际会不会后悔?这个纯属无据猜测,不好回答。

“剑雄品评”认为:如果问唐太宗今日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当初之举,这个虽仍属猜想,但毕竞有一定的依据了。本人估计有二种可能,一是会追悔莫及,二是会乐观其成。

经李世民行使非合法承继皇位的方式进行戮弟逼宫后,唐高祖李渊,不久便退位禅让,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以文治天下、以武拓疆域、以仁睦邻邦。实行了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与民休息、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不歧视商业、弘扬丝绸之路,给大唐帝国带来了一个世界瞩目的“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从国家民族的层面来说,这个结局还算不错,甚至还应说,民尚有圣君临朝之幸、国可有明主御极之运。

但世道轮回,因果循环。到了太宗冶世数载,竟发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也是有样学样、如此这般的结交朝臣、培殖党羽,各欲行不轨之事。当然太子本可按正统程序接位御极,完全不需罗织势力,而扰乱朝制。但鉴于规矩已坏,出于保位、甚至是保命的底线需求。太子不得不悖行逆施;而魏王结欢同盟、积蓄实力,则完全是奔着正统承继皇位纲纪已崩坏而来了。

眼看王朝皇位合法更迭的国制将行崩溃,太宗不得不强力干预,陆续废黜太子和魏王,转立无能孱弱的晋王李冶为太子。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英明神武的太宗这一补救措施,恰恰给了自己的王朝狠狠地自宫一刀,送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武媚娘,一个上位的机会。

但机会还不是成功。好队友高宗李冶体弱多病,患头风之疾,长期提供皇位实习岗给前父妃、今皇后的武则天,实习处理朝政事宜的登堂入室的机会。薨前,又好人做到底、败家败个净地立了一道遗诏,“凡军国之事勿能决者,由武皇后裁定”。

这玄武门之变,令皇位更迭的国制破坏,犹若太宗踢出的一记昏然回传,而后等太宗醒悟过来,临了,又一记并不太好的二次纠射,再加上好队友高宗按二连三,往自家门户回传的神助攻,直接令李唐王朝的皇位传承国制,中宫门户大开,不,是开门揖盗。

高宗李冶驾崩,四天后,中宗李显即位,媚娘擢升皇太后。越七年,武曌日月当空、临朝称制,自立为武周皇帝。心狠手辣、颇有城府心机的武则天终于宣告女权主义巅峰的提前到来,活生生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狠狠地打进了一根“顶级层面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楔子。让华夏男儿都垂头丧气(即不为皇位丧气,至少还为男权旁落而沮丧)、不得不服。

武后僭位后,迁都洛阳、任用酷吏、改革科举、首创殿试、延揽人才、知人善任、打击门阀、发展经济,一番对帝国伟业的上下其手和血雨腥风之后,武周皇帝冶国才能显露无疑。又算是国家民族之幸哈,一个不输李唐帝国的中兴的武周帝国,矗立在世人面前。唐朝,真的是一个迷一样的王朝啊!

第一迷,皇位传承国制涣散无序,纲纪沦丧,后至者频频幻想突破合法的底线,但得手后对国制的破坏,并没有让国家实力受到大的影响,相反,王朝还屡屡中兴不止。面对其情其境,太宗是悔是幸焉?

第二迷,玄武门之变是唐朝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争夺王朝控制权的政变。政变的成功,让李世民荣登大宝、控制了帝国的最高权力。其麾下的武官集团随后便掌控了王朝的进退走向。

关于玄武门之变这一段,正史或语焉不祥、或闪烁言词、听说太宗还以自观国史的名义、派宰相房玄龄监史。这不骇人听闻么,历朝历代,史官秉不隐恶、不溢美之陈规书史就是,哪需要这么高端的配置去监史呢。知道宰相那一摊国事有多复杂、多啰嗦么,那有什么功夫管监史呢。

莫非太宗对玄武门之史如骨鲠在喉,欲干预书史走向?还想收缴过往私史、起居注。几个意思?从欲收缴起居注、开国既往史、干预书正史的手段上看。除了粉饰自己过往历史的心思、就没有一点点追悔之心吗?那么,废黜太子、皇子之举,应该算是唐太宗的追悔莫及吗?

到底唐太宗李世民行玄武门之变后,晚年是不是追悔莫及还是于我甚幸,各位看客大佬们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关注本人的“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文章和历史问答达人的问答,可以阅读本人撰写的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美文、历史等品评文章和悟空问答。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签约,未经授权使⽤本⼈作品的,本⼈授权“维权骑⼠”代为维护著作权权益,请自重】,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李世民当年做为秦王时,李渊一般让太子李建成"监国",而智勇双全的李世民则东征西战,并立下赫赫战功,为大唐的一统天下功不可没。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在他手下功臣的鼓惑和自己功绩的膨胀下,他和太子李建成展开了激烈太子之争。

在最初不利的局面下,李世民凭着超级智慧和胆识逢凶化吉,并最终凭借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遥身一变成了唐太宗。


也许正是这种不光彩的方式夺取的皇位,继任后的李世民为国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开启了盛唐的序幕。同时,他还钟情于长孙皇后,对她极为痴情。


然而,长孙皇后病逝后,晚年的李世民开始放荡不羁,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显然,在他晚年对当年的玄武门变是耿耿于怀的,但在当时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封建时代,李世民有过内疚有过伤感有过悲悯,但不在后悔,毕竟他如果当年不发动政变,惨死的就是他。

总之,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有过孤独有过寂寞,最后在无限感慨和悲悯中度过余生的。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个人认为李世民不会后悔。自古以来皇位争夺都是腥风血雨,你死我活的斗争。君臣,父子,兄弟毫不例外。

李世民为大唐南征北战,灭王世充,平定十八路反王,为大唐建立立下不世之功,手下人才济济,战将如云,谋士众多。按功绩李世民当仁不让,理应继承太子之位,但唐高祖李渊却将太子之位传给了长子李建成。只封了一个“秦王”的名号给李世民,待遇甚至不如齐王李元吉。为了兄弟和睦,天下安定,李世民选择了隐忍。

为了让李建成顺利登基,唐高祖不断地卸下李世民的兵权,将追随他的瓦岗战争不断从他身边调离从而架空他。这件事不仅没有帮助李建成,反而将他、将自己推向了无底深渊。自古中国有句老话“一朝天子一朝臣”,秦王府那些谋士大将门,纷纷谏言,在不有所行动,恐怕秦王府将荡然无存。

深感不公平的李世民在谋臣们的撺掇下,心中的复仇之火冉冉燃起。而李建成为感受到来自秦王李世民的威胁,李元吉曾几次建议除掉李世民,谋士魏征,也几次劝谏他,找机会杀掉李世民,不然必成后患,但均遭李建成拒绝。但李世民却先下手为强,在公元627年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凌晨四点,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其结果李元吉与李建成两人均被杀害。两个月后,李渊下达圣旨,昭告天下,将帝位传于李世民。

踏着兄弟鲜血走上帝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其皇位得之不正。所以立志好好治理天下,造福天下万民,做一个千古一帝,好洗刷自己这一污点。在其在位的二十三年里,唐太宗将其治国之才发挥到了极致。唐太宗以史为鉴,吸取了隋朝消亡的经验,爱民如子;而且唯才是用,科举选拔人才,完善了人才的选拔准则;树立谏官,虚怀纳谏,魏征便是其时谏臣的代表人物。在经济上,减轻大众的赋税,劳役,兵役,重视经济的开展以及农业的出产,从根本上提高了大众的日子水平,藏富于民,使得盛唐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现象。对外打败了西突厥颉利可汗,与各国交好通商。大唐包罗万象,富丽繁荣,后世称之为“贞观之治”。

也许在晚年时,唐太宗想起自已兄弟时也许会有此愧疚,但他绝不会后悔。因为他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锋枫2016

首先要说的是,最是无情帝王家。面对最高权利的争夺,又有多少人能够抵住诱惑呢?不要那我们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去揣摩上层人物的思想,在政治斗争里理性比感性更重要。

其次,李世民争夺位置后开创了大唐的贞观之治,国力大幅度提升,赫赫有名的天可汗。无论是威望还是实力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光环下,李世民有必要后悔吗?如果他不杀那兄弟俩,兄弟俩会杀死他,与其死自己还不如让别人无路可走得好。

最后,李世民晚年会后悔杀死哥哥和弟弟吗?他最多感叹一下,并不会后悔,即便再给他一次机会,依旧会下手!他不能让自己背后的团队寒心,否则不仅仅是丢自己的姓名,还会连累他身后所有支持他的人。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李世民杀尽兄弟俩的子孙,无可厚非。


马豌豆

李世民肯定后悔过,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非出于本心,是下面一群为了升官发财之人胁迫和怂恿,对家人下手,是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李世民晚年是非常孤独和后悔的。表现如下:

1.李世民多年后追封李建成为太子,表达对哥哥李建成的愧疚之情。

2.铲除了昔日怂恿他发动政变的大多数同党,侯君集、尉迟敬德等在凌烟阁榜上有名的人大多不得善终。以报当年他们发动玄武门之变,残害他家人之仇。

3.晚年迷恋丹药,六神无主,患有心理疾病,玄武门之变给他留下深深阴影,五十多岁就暴病身亡。

李世民是一位悲剧的君王,虽然在乱臣贼子的怂恿下夺得皇位,但是一生内心不得安宁,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愧对家人,早早离开人世。


山是雲的故鄉

唐朝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同胞长兄和弟弟,登上了皇位,这确实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给世人留下了纷纷的议论,有的赞称,有的非议。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是否有后悔之心呢?我想,作为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其必定有着深算远谋的胸怀,有着与普通人不同的智能,不会有儿女常情之心,他是不会有后悔的心情,而只能是感叹人生。玄武门之变有着一定的原因,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心胸狭小,嫉妒心強,阴谋杀害李世民所造成的后果,李世民是被迫而为之。李世民文武兼备,跟随其父李渊争战南北,聪明才智,在他执政后,国强民富,建立了盛唐王朝,是可歌可泣的。从古到今,权力的斗争是无情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作为一个帝王必然懂的这个道理,只有感叹人生,沒有后悔之情。


风雨无阻128155263

李世民的晚年应当是后悔过,那时候的他经历了自己的太子李承乾和大将侯君集的叛变,想来他应该知道了自己父亲李渊当时的感受,当自己的儿子挥刀砍向自己,杀死自己的其他儿子的时那种无奈与绝望。

晚年的李世民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大兴土木,不听谏言,修改史书,早年的丰功伟绩与晚年的昏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系列的举动正是说明了他晚年时内心的脆弱。

不过即使后悔,李世民如果回到当年还是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如果他不这样做,也许死的人就是他自己了,如果他不这样做,他也就不是杀伐果断、战功赫赫的天策上将秦王,未来的天可汗李世民了。


夏元夕

李世民应该没有后悔过。假如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会陷入万劫不复,何况自己对皇权也是志在必得,这场夺嫡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无可回避。李世民活了五十多岁,以他的雄才大略和心狠手毒,绝不至于在这个年令后悔,他知道自己没做错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