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下基層」,有用嗎?

上世紀60年代,毛主席發出“6.26”指示,許多大城市的醫療衛生工作者到廣大的農村去,確實做了很多實事,城市醫生到缺醫少藥的農村解決廣大老百姓的就醫問題,這個大方向沒有錯,也是不容置疑的。

這樣的「下基層」,有用嗎?

新時期醫務人員下基層的確發生了很大變化,多數醫務人員下基層的目的,並非單純為了基層老百姓健康而下,也並非僅是為了提升基層醫務人員整體水平而下,而是為了完成政策性指標或任務,使自己的前程多些“經驗光環”,少些“約束荊棘”。

不知不覺中,年年有人下基層,天天基層在吃力,基層醫療衛生行業“系統紊亂”依然成為老百姓健康保障的“障礙牆”。

說句心理話,下基層來的醫務人員悶了,基層醫務人員同樣悶了,大家都知道,走過場、走形式的內容多。

可是,衛生院沒有她要為病人所開藥品,實際上折騰一整天,他的收穫就是“這天任務完成了”。而筆者和所有接受義診的群眾一樣,似乎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很明白。

這樣的「下基層」,有用嗎?

他在衛生院工作的一年裡,衛生院在某些診療方面確實“享有名氣”,時常見到村民議論,“衛生院來那個大學生醫術比較可以。”遺憾的是,一年後,他離開了衛生院,衛生院又一下子沒了“頂樑柱”醫生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前不久,筆者與衛生院一名老醫生交流時談到此事,他說,“那些年輕人來衛生院,整天獨來獨往,要麼工作,要麼學習,要麼上網,很少與衛生院醫生交流,有時跟院長交流也能看出很不情願。”

“下基層”成為這些來基層的醫務人員必須完成的一種“職業前奏”,並非他們情願來帶動基層醫務人員成長。當然,基層醫務人員鮮有積極學習精神,或許也是這些“下基層”醫務人員不情願交流的一個原因。

20多年來,身邊很多衛生院人員增加不少,成為村民心中的名醫或良醫卻不多。同樣,年年都在選派人員進修或接受上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下基層”,衛生院的醫務人員水平依然成為一種“難以提高”的怪圈。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下基層”來的醫務人員總是在玩“人來了,心沒來”遊戲,加上基層醫務人員積極學習的熱情不夠,必然導致基層醫療機構人員存在“下來了,依然不好;上去了,還是沒提高”。

這樣的「下基層」,有用嗎?

所以,要真正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水平,更好地為百姓健康服務,僅靠上級醫療機構派醫務人員“下基層”是不行的,甚至是徒勞的,最好的辦法還是要解決基層醫務人員“不願學”的詬病。

同時,完善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醫務人員“心連心”交流制度,藉助互聯網、先進的通訊設施等,讓上下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之間只是位置上的距離,沒有醫學專業知識的距離,或許才是醫務人員“下基層”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