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下基层」,有用吗?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6.26”指示,许多大城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到广大的农村去,确实做了很多实事,城市医生到缺医少药的农村解决广大老百姓的就医问题,这个大方向没有错,也是不容置疑的。

这样的「下基层」,有用吗?

新时期医务人员下基层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医务人员下基层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基层老百姓健康而下,也并非仅是为了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整体水平而下,而是为了完成政策性指标或任务,使自己的前程多些“经验光环”,少些“约束荆棘”。

不知不觉中,年年有人下基层,天天基层在吃力,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系统紊乱”依然成为老百姓健康保障的“障碍墙”。

说句心理话,下基层来的医务人员闷了,基层医务人员同样闷了,大家都知道,走过场、走形式的内容多。

可是,卫生院没有她要为病人所开药品,实际上折腾一整天,他的收获就是“这天任务完成了”。而笔者和所有接受义诊的群众一样,似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很明白。

这样的「下基层」,有用吗?

他在卫生院工作的一年里,卫生院在某些诊疗方面确实“享有名气”,时常见到村民议论,“卫生院来那个大学生医术比较可以。”遗憾的是,一年后,他离开了卫生院,卫生院又一下子没了“顶梁柱”医生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前不久,笔者与卫生院一名老医生交流时谈到此事,他说,“那些年轻人来卫生院,整天独来独往,要么工作,要么学习,要么上网,很少与卫生院医生交流,有时跟院长交流也能看出很不情愿。”

“下基层”成为这些来基层的医务人员必须完成的一种“职业前奏”,并非他们情愿来带动基层医务人员成长。当然,基层医务人员鲜有积极学习精神,或许也是这些“下基层”医务人员不情愿交流的一个原因。

20多年来,身边很多卫生院人员增加不少,成为村民心中的名医或良医却不多。同样,年年都在选派人员进修或接受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下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水平依然成为一种“难以提高”的怪圈。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下基层”来的医务人员总是在玩“人来了,心没来”游戏,加上基层医务人员积极学习的热情不够,必然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存在“下来了,依然不好;上去了,还是没提高”。

这样的「下基层」,有用吗?

所以,要真正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水平,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仅靠上级医疗机构派医务人员“下基层”是不行的,甚至是徒劳的,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解决基层医务人员“不愿学”的诟病。

同时,完善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医务人员“心连心”交流制度,借助互联网、先进的通讯设施等,让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之间只是位置上的距离,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距离,或许才是医务人员“下基层”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