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現實題材迴歸年”卻催生大量懸浮劇,“偽現實主義”如何糾偏?

看電視

現實題材的井噴,卻沒能帶來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復歸,反而造就了一批離地“懸浮”的劇集。“偽現實主義”的懸浮劇為何扎堆出現?如何規避“懸浮”、糾偏現實題材創作的亂象?

文 | 葉實

現實題材的井噴,是今年以來國產電視劇類型創作最突出的特徵。數據顯示,Q1有超過20部現實題材劇上線播出,Q2現實題材劇繼續穩步增長。

根據《2018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近三年立項的電視劇中超過一半都是現實題材,2017年立項的現實題材劇佔比甚至高達59%。而在今年第31屆“飛天獎”評選中,40%的獲獎作品為現實題材作品。

產量層面顯示出了現實題材劇的方興未艾,媒體也給出“現實題材迴歸年”的稱謂。

然而在硬幣另一面,2018開年以來的國產劇市場,卻顯得異常寡淡,大劇集體“啞火”,至今未產生在收視與影響力上比肩去年同期的《雞毛飛上天》《人民的名義》《白鹿原》等力作。

独家观察|“现实题材回归年”却催生大量悬浮剧,“伪现实主义”如何纠偏?

更重要的是,“現實題材”的回暖,卻沒能帶來“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復歸,反而造就了一批離地“懸浮”的劇集。

這些現實題材劇對生活的展示止於皮相,甚至情節失真,人物虛假,與現實生活離題甚遠,成為打著現實旗號的“偽現實主義”。

政府大力支持,資本蜂擁而上,卻未能讓現實題材迎來真正的繁榮,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在此背景下,反思“懸浮”劇的產生緣由,為“現實主義精神”的迴歸找尋良方,已經不僅是政府層面的問題,更是大劇稀缺的當下行業應當直面的命題。

現實場景≠現實主義,套路化造就“懸浮劇”

“懸浮”劇並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新現象,國產劇中歷來有之,只是過去冠以狗血劇、雷劇之類的字眼。

從情節上看,“懸浮劇”中的事件與情感懸浮於空中,凌空蹈虛,情節不合邏輯,對現實的反映浮光掠影,這恰恰有悖於現實題材的本質精神。

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楊爍認為,一些電視劇“誤把現實生活的場景元素當作現實主義創作本質,漂在表面,深不下去,成為遠離生活的‘懸浮劇’。”

此前曾有媒體統計,近十年來,國產懸浮劇多達上百部,不少衛視每年播出的集數都超過200集,從早期的《回家的誘惑》《妻子的謊言》等,再至近年的《愛的階梯》《極光之戀》等,不一而足。

独家观察|“现实题材回归年”却催生大量悬浮剧,“伪现实主义”如何纠偏?

“懸浮劇”的一大特點就是情節套路化,存在大量常見橋段拼湊的戲碼。

近期,有媒體曾總結出了都市劇的套路列表,涵蓋了“異國相遇、見面互懟、鬧誤會、冥冥之中有關聯、出意外、失業危機、去機場追、異國再重逢或結尾發生在異國、第三者、前任”等元素。

在其列舉的12部都市劇中,這些元素都會有所涉及。而去年以來熱播的幾部都市劇《極光之戀》《戀愛先生》《談判官》《老男孩》,幾乎全部涵蓋了這些“梗”。

独家观察|“现实题材回归年”却催生大量悬浮剧,“伪现实主义”如何纠偏?

例如,去年末被稱為“史詩級瑪麗蘇”的《極光之戀》,無論是基本人設、情節主線,還是中間穿插的如車禍、失憶、誤認小偷、家庭破產等橋段都是對經典橋段的炒冷飯,因此被觀眾視為“懸浮”劇的集大成者。

“都是從生意出發,不是從生活出發”

儘管口碑不佳,但“偽現實主義”的懸浮劇卻依然在市場上扎堆出現,更多是產業邏輯共同主導的結果。

在電視劇生產週期被不斷壓縮的情況下,主創為了追求高效,省去了瞭解生活原型的時間。

在浮躁風氣下,很多創作者也不願意分配更多精力在劇作的打磨上,不少編劇閉門造車,在網上查查資料就能寫出一集劇本。

所謂‘偽現實主義’,就是因為創作者沒有吃透生活,沒有貼近人生。現在的影視創作,很多都是從生意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這種初衷很難達到現實主義的高度。”編劇宋方金如此看待“懸浮”劇的產生。

在不久前的“2018中國電視劇創作高峰論壇上”,編劇高璇表示,“懸浮” 其實是一種特別省事的技巧,不用去做大量採訪,不用真正地去寫一個行業、一類人群,只要把掌握的技巧和戲劇套路負載在故事和人物身上。

憑藉傳統套路的張力,再加上大製作和演員,依然可以在市場上有很好的收視效果,“但現實主義的創作需要花很大力氣,不是在家裡就能寫出,必須走到生活裡去。”

另外,很多懸浮劇都有不錯的收視表現,例如《回家的誘惑》最高收視CSM52城一度破5,這也令投資方對此類劇集趨之若鶩。

独家观察|“现实题材回归年”却催生大量悬浮剧,“伪现实主义”如何纠偏?

懸浮劇之所以收視表現好,主要在於其極致獵奇、誇張和煽情切中了觀眾痛點,類似車禍、癌症、小三、豪門恩怨、婆媳矛盾等烈火烹油的橋段,都是拉動收視的“猛藥”,資本逐利的邏輯下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一種觀點認為,內地“懸浮劇”的興起,也與港臺創作者北上拍戲不無關係。

港臺電視劇向來推崇娛樂至上的定位,“臺灣八點檔”即臺灣晚黃時段播出的電視劇以苦情戲和肥皂劇居多,特點就是劇情離奇、套路雷同。

臺灣電視劇人才北上後,拍攝製作了《回家的誘惑》《夏家三千金》《百萬新娘之愛無悔》《妻子的秘密》等內地電視劇。

独家观察|“现实题材回归年”却催生大量悬浮剧,“伪现实主义”如何纠偏?

由於兩岸對電視劇功能理解的不同,催熟了內地懸浮劇。

對於這一點,臺灣電視人並不諱言,擔任內地《回家的誘惑》《真愛之百萬新娘》《活佛濟公》編劇的臺灣電視人簡遠信曾表示,“刺激收視,有時候就是要下猛藥,懸浮劇是要迎合觀眾,而非教化觀眾。”

而與其搭檔的臺灣導演林添一也評價到“簡遠信在把臺灣‘八點檔’的那套方式搬到大陸後,經過渲染、強化後,雖然更狗血,但卻很受觀眾的喜歡。”

從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釐清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的關係

伴隨“現實題材”走俏而出現的“偽現實主義”亂象,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在今年4月的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上,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聶辰席強調要規避不接地氣的、遠離生活的“懸浮劇”,真正做到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反映生活底蘊。

因此,規避“懸浮”亂象,首先就應當是創作者回歸到生活中,從“離地”改為“貼地”。

據瞭解,《雞毛飛上天》劇本創作就歷時六年,編劇申捷為了寫出“接地氣”的劇本,曾多次到義烏體驗生活,跟小商販同吃同住,一起進貨,一起吆喝,參與到他們的工作生活中,以獲取更真實的創作素材。

独家观察|“现实题材回归年”却催生大量悬浮剧,“伪现实主义”如何纠偏?

編劇任寶茹認為,不管寫的是警察、醫生,還是留學生,編劇要寫得像這個生活中的人。

“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東西就是最有普遍性的東西,這個普遍性可以通過常識架構,如果你的常識達不到,你就要努力去搜集資料和採訪。採訪中你會發現,現實比電視劇還精彩,只要做紮實了,就不會懸浮。

規避“懸浮”,也應釐清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的關係。

導演鄭曉龍在今年兩會期間曾表示,“現實主義創作和現實題材不是一回事,現實主義是一個手法,是一個創作的態度。現實題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堅持現實主義態度,拍現代劇就是現實唯物主義的態度,拍古裝劇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独家观察|“现实题材回归年”却催生大量悬浮剧,“伪现实主义”如何纠偏?

由此可見,現實題材的虛火併不會帶來現實主義的迴歸,對於亂象的糾偏,除了動用政策槓桿去除糟粕外,也依賴於電視劇創作者正確創作觀念的形成,更與行業良性創作生態的形成密不可分。

國產劇規避“懸浮”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独家观察|“现实题材回归年”却催生大量悬浮剧,“伪现实主义”如何纠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