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社會呈現出一種人們都很有錢的假象?

我的農村生活365

知乎瞭解一下?

上知乎的,人人年薪百萬,個個朋友身家過億,全都常青藤畢業,女友貌美似明星。

說的是知乎,其實,經常在網絡平臺上的人,總是看到的各種各樣說自己如何如何牛的,慢慢就得出這種印象了。

不僅如此,影視劇裡,我們看到的都是過著紙醉金迷的美好生活。就以前段時間熱播的《戀愛先生》為例,女主江疏影扮演的角色,混得最好的時候,也就是一公司中層白領。她辭職了,賭氣買了歐洲飛回來的頭等艙,住上在面臨的豪華公寓(雖然是追求者半免費的),用的全都是戴森吹風機、吸塵器,穿著也很BLINGBLING亮;而且,還非常執著地說自己很獨立,不花別人錢。

(《戀愛先生》,都市劇裡的人物都過於有錢)

怎麼說呢,現實生活中,一個2萬的薪水,是不可能支撐你這樣的生活的。這就是一種影視劇與現實的差距。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影視劇多了,類似於知乎的“人人年薪百萬”的帖子遍佈全網各平臺了,常給人一種錯覺。中國人有錢,真有錢。

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將中國收入人群分為五個大組:高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中等偏上收入可支配為34547元,中等收入可支配為22495元,中等偏下收入可支配為13843元,低收入可支配為5958元。也就是說,最高收入人群,一個月工資也不過5000多。而2017年全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5974元。

我們再看看中國大城市的人均工資。上海2017年瓶頸工資為7132元一個月,年收入平均值為85684元。也就是說,一個月8000元在上海,已經超越了一半的上海人收入。北京和深圳更低,北京城鎮人口年平均收入57230元,深圳城鎮人口年平均收入52938元。一個月5000收入,在北京和深圳也超過平均人口了。

也就是說,你看到大家鄙夷的“年收入十萬”,“怎麼好意思娶老婆”的“低收入”,已經是北京和深圳平均收入的接近2倍了。更是全國平均可支配收入的4倍多。

年薪百萬,被微博大V“北京大土豆”稱為“將將過貧困線”。這是來搞笑的吧?當地平均收入的20倍,還叫剛過貧困線?

再來透露一點:2012年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在4萬多美元,差不多是25萬人民幣一年,收入中位數是2.5萬美元,約為十六七萬。這已經是全球最強大國家的平均收入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年薪有十五萬左右,你在美國就是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你在中國的北上廣,是平均收入水平的兩三倍以上了。

但是,為什麼會給你營造出一種“沒有年薪百萬你都沒法生活、特斯拉以下的車都不叫車、低於每平米五萬的房子都是垃圾地段、如果小孩讀不上貴族學校你有資格生娃嗎”的感覺?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實際上,那些人人都有錢,只是一種商業社會營造出來的焦慮錯覺,逼著你不停地往前趕,不停地消費、投資、不停地花錢,生怕一慢下來,你的年薪百萬也只能算是脫貧,而別人都奔著千萬去了。

那都是謊言啊。


侯虹斌

99隨便語:中國人都是百萬千萬富翁,其實這是你的眼睛欺騙你的假象。

如果你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情非常有意思。

比如說一個人有沒有錢的問題。

以前在律師實務所的時候,我們主任絕對是個比較有錢的人,因為他多年前的年收入就突破了300萬,家裡住的是緊鄰寒山寺的豪華別墅。

他開的車,以前是奧迪A6,後來別人總是打趣他,他就換成了寶馬730,恰好那時候寶馬總是被人詬病,認為開寶馬的不是好人,他就又換了一輛奔馳。

就是這麼個人,平時穿布鞋,身上一件有點舊的襯衫,頭髮也很普通,與一個公園裡晨練的普通退休職工沒啥區別。

如果你和他不熟悉,你能知道他是有錢人嗎?

第一,我們的眼睛,到底能看到多少“有錢人”。

筆者在蘇州,這裡的有錢人真多啊!

了不起啊,一家大型電子企業董事長,響噹噹的身份,這得多有錢啊!

但其實說起來可笑,他自己連在蘇州買套房子的錢也沒有,當初大著膽子在蘇州開了一家小電子廠,租的機器,每個月為發工人工資頭疼。

鹽城那座廠房,全都是當地給他安排的貸款,全額貸款!

結果呢,這人頂著大老闆的頭銜,“風光”了兩年,然後鹽城那家廠關了,順帶著蘇州這邊的小公司,也破產關門。

(2)有個和我同一年生的朋友,是個喜歡到處玩的主兒,反正什麼好玩他就玩什麼。

平時吹牛的時候,總是天花亂墜,今天在這裡賺了幾十萬,明天又在那裡賺了上百萬,說的有鼻子有眼睛的,不熟悉的真能被他唬住。

開一輛豐田皇冠,經常加油的錢也沒有,但有一次突然就拉著我,跑去買了一輛寶馬。

沒錯就是寶馬!

神邏輯啊!皇冠和寶馬1.6L到底哪個貴啊!

就是這麼個人,渾身的名牌,絕對有錢人!

再多的例子就不舉了,以上兩位“有錢人”,已經足夠有代表性。

第二,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裝逼“有錢人”。

因為好面子。

面子這個東西,對於咱們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

有人舉過一個例子,說公雞長了個大紅冠子,孔雀長了一條大長尾巴,這兩樣東西,其實對於生存一點用處沒有,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來表示,自己很威武啊,母雞母孔雀,你們趕快到我身邊來吧。

就是這麼個意思,中國人的面子,就相當於大紅冠子或者大長尾巴。

中國人好面子的結果,當親戚,同學,朋友等等,彼此聚在一起的時候,誰也不肯承認自己窮,哪怕再窮,也得表現出“老子混的不錯”的模樣。

當然了,也有公開承認自己是窮人的。

這又要分作兩種,其一是真的窮,連偽裝也裝不了的窮人;其二,真正的富人,反而常常不在乎說自己有多富,自己有多少錢,有時候反倒會說自己窮。

富人為什麼說自己窮?

因為沒必要作口舌之爭,他不用開口說,別人已經知道他有錢!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好玩的現象,某個社交圈子,當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往往有人突然進入這個圈子,就會嚇一跳:嚯!原來這裡都是有錢人啊!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好解釋。

富人不用開口,別人已經把富人介紹出來,以此襯托自己不窮;然後,窮人也會在有意無意中,顯露出自己同樣挺有錢的樣子。

於是乎,一窩“富人”就這樣誕生了。

第三,我們的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有錢人呢?

首先數量肯定不少。

其次數量遠遠比你想象中少。

筆者生活在蘇州,這裡應當是全國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在外人看來,這裡的人應當是人人富的流油,家家都是百萬千萬元戶。

但以上這句話,僅僅只說對了一半。

蘇州人家最起碼是百萬元戶以上,因為,沒房子的畢竟是少數,只要你家有房子,當你把房子賣了以後,上百萬應當不成問題,這不就是百萬元戶嗎?

這樣的人家,算不算有錢人?

然而,當這些人家除了一套居住的房子,其他財產有限的時候,他們算不算有錢人呢?

再說蘇州人的工資收入,人們往往以為蘇州人的工資水平,早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假如有人說自己月工資幾千,那肯定很不好意思。


你一個蘇州人,工資都不上萬,你不是太窮了嗎?

但讓我們看看大數據,2017年蘇州人平均年薪為73500元,換算成月工資為6125元。

請注意是平均工資!

也就是說,有人高有人低,按照概率來說,應當有一半人的月工資收入,是低於6125元,這樣的數字,恐怕低於大多數人的想象。

另外還必須說明,所謂的大數據,通常比實際數據,只高不低啊!

這還是經濟狀況不錯的蘇州,換作全國其他地區,恐怕就更難看了,有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實際上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是“微不足道”的!

結束語:說了半天,總結出兩件事情,第一件事,咱們中國人遠遠沒有想象中有錢,第二件事,咱們好像太愛裝逼,裝有錢人了。

但其實呢?越是愛裝逼的人,越不可能是有錢人。


99隨便

(真有錢的土豪可以忽略這個問題,估計土豪們也沒時間刷頭條,玩問答)

人人都被生活裹挾著前進,沒錢的要裝作有錢才有面子,要努力跟上消費節奏,才能證明我還好,我不比別人差。

我生活在一個小縣城,勉強算得上是十八線城鎮吧,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們不談官方統計的平均工資,只列舉幾個行業的代表性工資,大家就能有個大概的範圍。中小學老師月收入3000左右,不到3000的很多。工廠會計月收入2000左右,一線工人3000至5000。服裝店、超市售貨員2000+提成。

我們當地的房價在3000多元每平米,好地段的已經4000多元每平米。

但是,我身邊確實有人月工資3000卻開著20萬左右的車。有人一年還賺不了5萬,消費能力卻遠遠大於5萬。尤其在孩子身上,不管奶粉還是尿不溼,很多人都會只選貴的不選對的。隔三差五還要旅旅遊,聚個餐,讓人很難想象他們的月工資只有3000。

他們是真有錢嗎?他們是真的敢花錢。

a,我有一個朋友是貨車司機,每月工資5000多元,在我們當地這收入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不夠他花,每月都要用透支卡。他的大衣都是2000多塊買的。

他有句口頭禪是:“不能讓別人瞧不起,錢就是用來花的。”這話聽起來也沒什麼問題,但他這已經完全屬於非理性的超前消費了。碰到親人住院,發生點小意外,他都需要向別人借錢。

b,離我們家不遠還有一個鄰居,他們家開了一個小商店,男主人平時管送貨,女主人看店。由於附近大超市很多,他們的小商店只能說是勉強維持。就這,人家一家四口每季度都要去旅遊一次。錢從哪裡來呢?找退休的老父母要。他們家的兩個女兒光每年的各種輔導費就要好幾萬。每到該繳費時,他們就會帶著兩個女兒去找老人要錢。

這家女主人也有一句口頭禪:“我就是富養女兒,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們家兩個都得有。”

c,還有一個姓張的老闆,和我們同齡,很早就開了一個賣品牌電腦的商場。每天開著豪車到處逛,幾乎每頓飯都要吃私房菜。我和朋友一起開店時,就在人家對面,說實話,那時候就想著能混成人家的樣子就不錯了。直到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喝酒,這張老闆喝多了,嗚嗚地哭起來,說他欠的債三輩子都還不完了,他說他還辦了十幾張高額度的透支卡。聽說後來高利貸追他,他跑路了,至今下落不明。

這是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但更多的人也在不停感嘆:“錢不好賺,但真好花。”

其實大家都在被這個浮躁的環境影響著,被非理性消費牽著鼻子走。盲目的攀比,盲目的追求並不適合自己的東西。而且人們越來越發現,拼命努力地賺錢往往跟不上飛速上漲的慾望。(尤其某些人月薪才兩三千卻能攢錢買蘋果x手機,我是怎麼也理解不了人家的想法。)

衣食住行已經不再是簡單就好,一旦附加上攀比,附加上慾望,就會失去自我,失去最原始的快樂。

我們富有嗎?和幾十年前比,我們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在物質上已經比那時候富有太多了。

我們貧窮嗎?和幾十年前比,我們在精神上太貧窮了,我們丟掉了很多美德,丟掉了很多本該珍視的東西,我們已經成為了慾望的奴隸,而這些慾望還是某些人制造出來的。

或許這一句話就能總結假有錢的現象了:人們往往越是缺少什麼越要強調什麼。


夜雨如書

作為一個三線甚至四線城市生活的人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以我所在的城市舉例來講,平均的職員工資水平月薪在3000元左右,屬於三四線城市,房價也在5000塊錢左右。那麼這樣的一個城市為何也給人一種人們都很有錢的感覺呢。可能對於大多數看客來講,哇塞5000塊錢的房子簡直白菜價,但是結合本地的工資水平來講已經很好了。就拿身邊的同事來講,家裡的房子最少一套,而且自己住的房子面積都在120平方米以上,我想3000塊錢的工資恐怕不足以支撐起這樣的房子吧。同樣我辦公室裡一共7個人,一個開寶馬523Li一個開奔馳C200L一個來著奧迪A6L,我想這些車可能不是3000塊錢工資能支撐得起的。那麼為什麼這些人都看起來很有錢呢。


首先目前中國的房價在持續升高,不乏一部分人通過以前的‘家產’導致現在腰包變鼓了。



再者從08 年之後大部分城市開始大興土木,國家的政策也越來越好,這導致了很多暴發戶的產生,比如一些拆二代,房二代等。





上面這些通過非常規手段得到的錢就給人一種很有錢的假象。接下來的幾類人才是真正的給人一種很有錢的假象。

第一種,由於現在金融與互聯網行業的興起,網絡借貸以及分期付款,白條等等很多“花錢”的方式出現加上目前年輕人前衛的消費理念,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是先買東西后花錢。買車可以零首付開車,買電話可以免息使用,旅遊可以分期,買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可以分期。這就造成了很多人都很有錢的假象。

第二種,目前國家的政策鼓勵大眾消費,越來越多的利民政策也大大的促進了人們的消費水平。比如汽車行業,在20年前,只有萬元戶才能開起現在看起來挺“低端”的普桑,在10年前奧迪A6L是有錢人家結婚才能請的起的婚車,再到現在家家都有車,很多家庭都不止一臺車。這也得益於汽車行業的政策,“好車減配,豪車降價”的政策,越來越多的家庭能開上車,稍微有錢點的更是可以開上豪車了。

其實還有很多種原因導致看起來都很有錢的假象,我只羅列了其中的幾種,大家都來表達一下意見吧。


Mmontain猴

我覺得這是一種假象也是一種真相,我們得進行群體區分。那就是本地群體跟外地群體。就現在的收入水平來說,本地群體肯定比外地群體的收入高得多。單單這房產跟房租收入一項就是外地群體所望塵莫及的。

在我所在的城市裡,這是一個注重旅遊的二線城市,這裡打工的人比當地人多了好幾倍。這使得很多人壓根不用上班,靠房租收入就可以過得很滋潤。當地人,有房租收入的,不用幹活就能拿比這些租客們多得多的收入,一般就可以悠閒的吃喝玩樂打麻將了。假如碰到拆遷,那更是不得了,幾百幾千萬的賠償。而正是這些人在社會上游手好閒的,曬車曬房曬旅遊。

反之,那些外地的需要租房的群體則完全不同的了。他們拿的是工資,這些工資數字都已經體現在上面了,比如,北京現在平均工資是9000多,扣除五險一金後大約七千多,這意味著大約有五分之三的人不足這個數。然後再支付一下房租,花銷後,基本上就沒有剩下餘錢了。


優己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相比以前,現在社會的有錢人肯定更多了。據中國金融調查的數據顯示,資產在100萬以上的家庭佔比16.4%。

相應的,也就有83.6%的中國家庭資產不足100萬。但為什麼我們感覺身邊有錢人的數量會比實際數字多得多呢?

1、互聯網影響:社會中有錢人的生活被拉近

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想看別人是如何過日子的很容易。微博、朋友圈、或長久不見的一次聚餐裡,都能感覺到別人出手大方、來錢輕鬆(至於是不是真的輕鬆就不一定了)。

往遠了說,我們容易被“炫富”吸引眼球。比如微博上,2016年王思聰在北京某KTV,一天總共消費了250萬。不少網友感嘆“這是一晚上花掉一套房的節奏啊!”。

往近了說,我們身邊也不乏經常在朋友圈曬“旅遊”、曬“新車新衣”、曬高檔餐廳的人。

但其實,這裡面有兩個邏輯:

一是“經常在網上曬自己生活的人,大多過得還不錯”。

還有一類是過的差,但不會把真的悲慘經歷曬出來,曬網上的都是挑選過的生活中的美好。

2、社會鼓勵消費,花出來的錢讓你覺得有錢人真多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而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佔收入的70.5%以上。

老一輩的人,掙了錢喜歡存著攢著,捨不得花。而我們這輩人的消費觀念不一樣,基本是錢到手就花,甚至是提前消費。

加上淘寶京東等網購平臺的盛行,各種借貸金融機構(信用卡、花唄、白條等)遍地開花。可以說,不管真有錢還是沒錢,要想大手筆提前消費很容易。

3、大環境:對外表現越大方,越被認為是成功人士

當時,我們每次聚餐或私下出去玩,大家輪流請客,消費不低,基本是同一個水平的。難道我們所有人都是拆二代嗎?當然不是的,更多的是家境一般的人。

年輕,為了面子、不被歧視。同齡人叫你,為了合群總不好意思不去,去了一次就得次次去,多少得輪到自己掏了錢才心安理得。

而在社會摸爬滾打幾年後,面對社會扭曲的大環境——“有錢”幾乎成了成功的唯一標誌。因此不少人為了對外展示自己的成功,不得不裝作很有錢。

如果你選擇在城市打拼,為租房而發愁的話,不妨試試嗨住租房。嗨住租房-全城房源,一網打盡,房源多,房源真。


嗨住租房

一鍵代償觀點:那是因為我們的消費觀念在改變,我們的消費行為正在升級。

可能有的人會感覺一些人一個月工資也就三千多塊錢,但是卻用著五六千塊錢的手機;有的人本來就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是卻也會去使用一些奢侈品。這便會給其他人造成一種感覺:明明沒有錢,反而給人一種很有錢的感覺,這不是充大頭麼?換句話說就是你感覺以他的工資標準,他不應該用這麼貴的東西。

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現在大部分年輕群體都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倒不是為了裝有錢人,而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消費觀念在發生變化。

我們的消費早已不侷限於溫飽需求

在30年前,物質也比較匱乏,我們大部分人最基本的要求都是吃飽穿暖就很可以了。但是,現在來說,這種溫飽需求很容易就會得到滿足。而在溫飽滿足之後,我們又會剩下一部分錢。那麼,這些錢大部分人就會用來進行高級消費。比如說去買比較貴的手機,或者一些奢侈品。

這其實體現的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而並不是說為了裝有錢。

消費觀念的轉變促使人們進行高消費

當然,在這種高消費的背後主要體現的還是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可能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使用信用卡消費都是難以接受的,或者會怕還不上什麼的,但是對於現在的年輕群體來說,信用卡消費已成為常態。

當然啦,這裡面指定是涉及到一些商業炒作在裡面,比如一些商家故意去宣傳一種高消費的價值理念,營造出一個高消費的生活狀態。再加上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現實中我們就很容易去嘗試高消費。

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當你用完貴的東西以後,你會發現確實比便宜的好用。所以,高消費也變成了常態。

而同樣的工資水平下,那些高消費的人就會給一些不願意高消費的人一種很有錢的假象。其實不過是大家的消費理念不同罷了。

而至於有些人提到的那種在外打工時不捨得吃穿,然後回到老家時卻大手大腳的行為,並不是現在才有的,這種現象一直都有,這可能就真的是為了花錢買面子了。

最後也是希望大家能夠理性消費,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進行合理地消費,做好個人的理財規劃而不要盲目攀比。


一鍵代償

呵呵,假象就是假象,真相才是真相。但是為什麼現在社會有一種人們很有錢的樣子呢?哈哈,這可是一個終極秘密。

虛華本是娛樂業的毛病,這是無法根治的絕症。只要有娛樂業的存在,就會伴隨著虛華。因為這個行業是不可能“本色演出”的。

虛華走入民間是一種歷史的規律,那就是所謂的二八比例。當百分之二十的人確實富有起來了,那麼另外百分之八十的人一定會不甘於人後,裝起來了。再加上我們其實早進入了嫌貧愛富的時代了,富有變成了“有本事”,貧窮變成了“無用”,所以更多的人為了表示自己“有用”,練就了一身裝富的本領。


所以,有人哀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李嘉誠曾經說過,當你沒錢的時候,一定要裝作自己很有錢的樣子。當你很有錢的時候,一定要裝作自己沒錢的樣子。所以,如果這個社會裝有錢的人特別多,那麼窮人就很多。如果裝有錢都裝得破綻百出的時候,說明都已經很難裝下去了。


老龔說勢,不違心說假話: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特別是生意人,當自己沒錢的時候,確實得裝有錢。如果你非常誠實的告訴大家你沒錢的時候,那麼這一天就是員工、供應商、合作伙伴大家集體拋棄你的時候。這個時候絕不可能說“我就是個誠實的人”,誠實是一個優點,但是需要用對地方。

而現在的有錢人也在炫富,這事就有點怪。曾經一度我在惡意的猜想,或許某些非常有錢的人,真實的財務狀況並沒有我們看到的這麼健康。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亦無。


老龔說勢

槍花認為這更多是一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倖存者偏差

首先介紹一下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我們收集數據必然會經過篩選,但是有的時候篩選條件選擇得不恰當就會導致本來是我們需要其中一種數據被篩選掉了,導致出現了不科學的結論,這種理論還有一個別名,叫“死人不會說話”。

▲倖存者偏差

把話說得更簡單一點,就如配圖中所說,只關注“看得到”的信息,便離真相越來越遠。槍花用這麼個小故事來解釋這個理論。

一個探險家到叢林中探險,突然聽見了一串急促的蛙鳴,他悄悄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條蛇正在吞食一隻青蛙,青蛙已經被蛇吞進了大半個身體,只漏出個頭發出悽慘的悲鳴。

這個探險家在接下來的數次旅行中,都發現了這種現象,每次循著這種悽慘的蛙鳴都能發現蛇在吞食青蛙,而且每次都是從青蛙的後面往前面吞食。他不禁得出一個結論,只要蛇捕食青蛙,都會從青蛙的後面往前吞食。

(下圖可能引起不適,請謹慎選擇觀看。)

▲蛇捕食青蛙

這個結論是經過探險家數次觀測得到的,但它正確嗎?咱們先不說這個結論正不正確,首先它這個數據來源就有問題,你想啊,假如蛇從青蛙頭部開始吞食,青蛙還能發出悲鳴嗎?探險家能發現這種現象嗎?探險家看到的只有前一種能讓他發現的現象,很難看到後一種幾乎沒有機會讓他發現的情況。所以便得出一個片面的觀點。

這便是倖存者偏差。

如何用倖存者偏差來解釋題主發現的現象

書歸正傳,解釋完倖存者偏差,現在槍花來解釋題主發現的現象。其實只要明白一個道理,就很容易想明白了,發佈信息是需要門檻的

沒錯,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似乎人人都能夠把自己的信息發佈給整個世界。但實際上是這樣嗎?

首先,你需要一個信息發佈的媒介,你至少要有一個可以聯網的手機或者電腦吧。再接下來,要讓你的信息被別人看到,你還需要一個流量巨大的門戶,要有一定數量的信息接收者。

簡單來說,生活真正窮困的人,沒有發佈信息的媒介,就算是有,發佈的信息也沒有接收者(簡單來說沒有朋友圈也沒有粉絲),他的信息就很難擴散,就像是前文那隻被咬住了頭的青蛙,發不出聲音。這樣,你就會“看不見”他,自然他在你的世界中就“不存在”了,存在的都是一些有能力讓你“看見”,也就是題主口中有錢的人。貧富差距越大,窮人的話語權越少,在大眾眼中“消失”得也就越徹底。

所以便出現了題主口中的這種現象,彷彿這個社會只剩下了有錢人,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但我們要警惕這種倖存者偏差,不要因為我們片面的認知便忽略了貧富差距,這個社會依舊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槍與火花

其實我認為這種現象在咱們中國特別的普遍。你仔細想一想,其實我們整個中國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如果你仔細的分析,你會發現這些東西的起源可能會是起源於講究。

古代講究四平八穩。吃飯要有四碟八碗。皇上吃飯要有滿漢全席。古代這麼多講究,其實為的是體面。這種傳統一直貫穿影響著我們中國所有人。過去的講究到了現代,這個時代變成了面子。

朋友結婚可能跟你很熟,也可能跟你不熟,但是你要赴約,你要隨份子錢,你可能一兩百塊錢真的拿不出手啊。從來也沒有人會關心過你的家庭生活狀況是什麼樣子,大家就會認為你給的少了,就會認為你過得很慘。其實很多家庭都是普通人,我們每個月可能就是幾千塊錢的生活費。跑去掉衣食住行,剩下的錢可能真的沒有那麼多。但是為了場合而為了體面,為了有面子,為了不希望大家認為我過得很慘,強裝出來,我哪怕去借錢去湊錢,我也要把這個錢給你。

結婚隨份子,這可能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生活當中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買房買車都是。曾經的奔馳寶馬奧迪都很貴。一般人真的買不起這樣這麼豪華的汽車。但是有的人會選擇去借錢去貸款,也要買這樣的車,只是為了體面,為了覺得讓身邊的人覺得他很有面子。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中國人特別多,所以你才會看到,現在好多奢華品牌採取打價格戰,開發出很多新的產品線,是專門適合低價位的。同樣的價格,大家會去選擇買那個最顯好的,最大的,最體面的,而不會去真正考慮到自己的需求,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東西,需要什麼樣的車?需要什麼樣的房子?需要什麼樣的包鞋衣服。

所有人都會進行橫向豎向的對比,有時你可能會看到你身邊的人花貸款或者借錢買了一個很好的車,你可能會想,你看那誰誰現在過得多好啊,再看我現在過的日子為什麼這麼慘,但是有可能你不知道的是,他可能欠了很多的錢,需要去補這個洞。

這裡不排除那些真正有錢的人,但是一般真正有錢的人還是少數還是比較低調的。


我們慢慢從那個德智體美勞的社會進入到了一個只要有錢你就是這個世界主宰的時代,這是這個世界的趨勢,我們除了被迫的接受它之外,我們應該還需要有一個理智的頭腦,必要的時候,我們還能夠準確的分辨出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