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這是一篇本不該寫下的文字;或者,是一些早就該寫下的文字——以保護的名義,而不是推土機開下來時才不得不發出的憤怒而悲哀的聲音。

事情緣起千年古縣連江,今年啟動了玉荷西路兩側“棚戶區”改造計劃,建設現代化居住小區,企圖“徹底改變原有面貌”。而這些所謂的“棚戶區”恰是縣城內最精華的孑遺之一。網友小飛刀兩度發文置疑,卻只換來相關部門避重就輕的解釋。似乎他們並不希望大家發現連江千年的積澱、意識到拆除文化遺產終究是要後悔的。

那我們就來說說連江最寶貴的明代建築群,就從其中最重要的孫察院故居說起。

孫察院故居,即明監察御史孫欽的故居。孫欽生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樂十二年(1414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拜湖廣道監察御史,“居官有德,政聲頗顯”。後因丁憂返里,洪熙年調為浙江道監察御史。據孫氏族譜記載,正是第二次任御史時,孫欽遷往縣城、構建豸府一座,即今天看到的孫察院故居。其“畫棟雕樑,美侖美奐,廳柱大至一人不能環抱”。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孫氏族譜中的相關記載

“大至一人不能環抱”是有多大?現場測量,其廳柱直徑達42釐米,這是一個在民居建築中幾乎見不到的柱徑。

由於洪熙僅有一年,則可以推測該宅應建成於宣德年間,即距今近600年。這樣的時間跨度,已是國內民居建築中的翹楚,也是福建目前發現實物與記載一致的最早民居建築。

而且,就算福建有某處名不見經傳的更早的民居,也不會有哪座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規模如此宏大、更加具有研究價值了。

孫察院故居原為四進院落,首進門房在50年代修建八一六西路時拆除,四進花園在抗戰時被日軍飛機炸燬。現存為二進、三進院落,其正座均為面闊五間、進深九柱的巨構,在福州民居中極為罕見。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孫察院故居大廳

前座(二進)大廳極為宏偉,三開間的廳堂面闊達到12米,與三坊七巷中最寬闊的大廳相當。廳的高度將近7米,已達到福州明代民居廳堂的極限,而這還不是真正的頂端。大廳抬梁構造的後部是完全穿鬥做法的閣樓,用室內的假倒水屋面分隔前後的空間。真正的屋脊在廳後一個柱位,高度近9米。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大廳最核心的四根木柱,其直徑均在40~42釐米之間,並且柱腳微收呈梭形,與羅源宋代國保陳太尉宮的做法一致,反映了宋元梭柱的遺風。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上:孫察院故居 下:羅源陳太尉宮

木柱上使用圓作的扛梁而非後來普遍使用的扁作梁,而且用料粗大,符合早期木構“肥梁胖柱”的特徵;扛梁下皮起䫜(音同“凹”)刻線與陳太尉宮極為神似,均為早期做法。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上:孫察院故居 下:羅源陳太尉宮

樑架大量使用柁墩、斗栱組合的抬梁結構,是福州明代常用的廳堂結構。其中柁墩、替木的蟬肚、纏枝、卷草紋樣是明代建築雕刻細密精緻的典型特徵。這些做法與閩侯南嶼水西林明清建築群(已公佈為省保)中,建於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葉)的林春澤、林應亮故居完全可以相互印證。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上:孫察院故居 下:閩侯南嶼林春澤故居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上:孫察院故居 中:連江建國路93號 下:閩侯南嶼林春澤故居

大廳的正中扛樑上放置著一根遍施彩繪的燈杆,迥異於清代粗大的六角形,是一根細長的圓木,繪有云鶴、纏枝、牡丹、寶相花等,至今金光熠熠。這樣完好的明初燈杆,在福建是僅見,哪怕在全國都是鳳毛麟角。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孫察院故居彩繪燈杆

廳堂前後隔架做一斗三升斗栱,彎枋底部雕刻連續的卷草紋,形狀如虎眼,稱為虎面紋。這種做法僅在閩東明代早中期建築中出現,因此也是斷代的標誌之一。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上:孫察院故居 下:閩侯南嶼林春澤故居

這座孫察院故居集明代建築之大成,價值之高不可多得。一言以蔽之,它極可能是福建民居實物研究的原點、福建明代木構的標準器、中國早期民居建築中的瑰寶。如果要用一個等級來衡量的話,那麼將是省保起步、國保不虛。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瑰寶,在十年前的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發現後,至今仍然只是一處普通的、沒有等級的“文物點”。甚至,據周邊居民說,政府打算只保留現存的前座,而後座則可以視作一般民宅處理。簡直笑話!

我們不妨橫向對比一下,如果這樣一座明初巨構,得到應有的重視會是怎樣。

同樣在“三普”中發現的明代木構、全國現存最古木廊橋:建甌黃村值慶橋(據墨書應為集慶橋),橋樑上書“大明弘治叄年”(1490年),一經發現立刻上報併入選“三普百大新發現”,緊接著便公佈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無意外,即將躋身下一批國保行列。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建甌黃村值慶橋

再看類似的明初民居,安徽黃山程氏三宅,因三處住宅皆為明代建築,戶主又皆姓程,故俗稱“程氏三宅”。其年代跨度由明初至明末、清代,是徽州明代民居的典型代表。早在1981年便成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經是黃山市一處開放的歷史文化景點。只是程氏三宅原處柏樹古街區,周邊原有十餘座清代傳統民居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完全新建的仿古商業街。據媒體採訪,“ ‘以前遊客不少,外地及本地人都喜歡來。’……改造為仿古商業街後,‘有時幾天也來不了一位遊客。’……改造後這兒只剩‘程氏三宅’,可看古建築不多。“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安徽黃山程氏三宅

好在孫察院故居還沒到這地步,它還不是一座孤零零的盆景。自古以來,這一片就是鳳城西南街的核心地帶。就在孫察院故居周邊200米的範圍內,還有孫氏後代的兩座大宅,一座建於明中後期,一座建於清代;以及八一六西路、愛國路上的三座明代民居、無數的清代民國傳統建築。

更不用說,我們在縣城內,已經搜尋、發現了至少22座明代民居、宗祠建築,除孫察院故居等3處為文物點外,其餘都沒有任何身份,他們“躲”過了文物普查,“躲”過了歷史建築普查,等來了“棚屋”的精準帽子。

經老建築愛好者、志願者蒐集,目前發現的22處明代建築名單如下:

中山路25號

中山路81號

中山路97號

中山路103號

愛國路56 or 58號 孫氏新厝裡

愛國路孫氏新厝裡斜對面一座

愛國路136號

八一六西路62號

八一六西路70號

八一六西路孫察院故居

青年路94號

下林前路林氏宗祠

下林前路林氏祖廳

建國路77號對面一座

建國路77號隔壁一座

建國路89號

建國路93號

建國路93號對面一座

建國路98號

建國路105號

建國路114號

建國路120號

(其中加粗字體位於本次“棚改”範圍內)

若不是這次所謂的“棚改”,我們可能不會如此急切地想要了解、確認,這些年常說的福州明代民居最多、最集中的縣城,究竟有多少寶藏。以上22座建築,有7座在本次徵遷範圍內,剩下的,也全部在未來兩年“棚戶區改造規劃“範圍內。如果6、7年前我們能介入桶街的拆遷,一定還能統計到更多的明代民居,如果現在不盤點,以後不知這22處還能看到幾座。

連江的明代民居好就好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價值普遍極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建築年代覆蓋明代早、中、晚期,抬梁、穿鬥及混合結構特徵明顯,類型豐富,與同時期福州其它明代民居互為參照,反映了福建明代民居的普遍特點和演變路徑。

譬如建國路93號幾乎與孫察院故居一模一樣的平面、空間結構,但樑架使用童柱代替柁墩疊鬥。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譬如林氏宗祠明晚期風格凸出的穿鬥扁作扛梁結構、童柱下端做矮柁墩。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譬如多處使用明代覆盆柱礎。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上:建國路77號隔壁 下:林春澤故居

譬如彎枋上的虎面紋。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上:建國路93號 下:三坊七巷許厝裡

比如,福州明代建築前部一般做兩枚門簪,極少用四枚。但在連江普遍流行做四枚門簪,且明顯是有意為之。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一:林春澤故居大門 二:倉山臺嶼陳振椿宅

三:孫察院故居(中間兩枚丟失) 四:建國路93號 五:八一六西路62號

比如,建築普遍進深大、屋架高,大量使用室內假倒水的做法劃分空間,並且普遍做兩層樓,在福州其它地方罕見。

絕版連江不被珍視的明代建築群

比如,建築平面格局清晰、有規律,基本均由門房和前後兩進院落組成,其中前座均用扛梁做三開間的大廳(後期多被隔成房間),後座則全部做兩層樓,並在明間後部用直跑樓梯上下。體現了明代民居嚴謹的形制和使用規律。孫察院故居、孫氏新厝裡、八一六西路70號、中山路25號、建國路93號等等均循此例。

就是這樣一組極其珍貴的明代建築群,在網友披露了其重要性、呼籲吸取幾十年舊改的教訓之後,是否得到了及時的保護呢?

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可能拆除的還在繼續。

前幾日,有老建築愛好者、志願者不遠千里,前往現場考察的時候發現,部分明代民居內有工人正在拆除樓板(見以下視頻),並且周邊一直有保安來回走動,呵斥和驅趕攜帶相機的人。

嗚呼!一座縣城能夠保存如此之多的明代建築,在全國都極為罕見。奈何有些人“看不到” 其中的積澱和文化,“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要把千年的古縣變成千城一面的墓碑樓群。然後再去哪裡找文化?去新建所謂的“古城”、“文化村”嗎?

如果有一些事情註定要發生,那麼希望它們能夠被歷史銘記;如果亡羊補牢還不算太遲,希望這些文字不要成為事先宣讀的悼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