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福州連江赤潮已消亡

福州疾控中心稱,共持續8天,其間有少量養殖鮑魚死亡,其餘監測點尚未發現有赤潮危險

N海都記者 陳燕燕

海都訊 昨日,福州市疾控中心發佈消息稱,6月14日赤潮監測結果顯示,福州連江赤潮已消亡,共持續8天,其間有少量養殖鮑魚死亡,其餘監測點尚未發現有赤潮危險。

每年4~6月是福建近岸海域赤潮高發期,海洋與漁業部門均會對此進行加強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顯示,6月初,福州連江發現由米氏凱倫藻引起的有毒赤潮,該藻類能產生溶血性毒素,易引起汙染區域內海產品死亡,人體攝入被汙染的海鮮也容易出現中毒症狀。

疾控專家指出,目前赤潮消亡,並不代表可以隨意胡亂地吃海鮮,市民仍應挑選新鮮的海鮮,儘量在有正規渠道來源的超市或農貿市場購買。判斷海鮮是否新鮮有三步法:聞、望、觸。聞一下,海鮮是否鮮美無異臭;望一下,海鮮是否飽滿有光澤;觸一下,海鮮是否Q彈緊實。

通常,新鮮魚類眼睛透亮,眼球飽滿突出,魚鰓鮮紅或粉紅色,鰓蓋緊閉黏液少,魚鱗緊密完整有光澤,魚體光鮮緊實有彈性,無異臭;新鮮的蝦體形彎曲,須足完整,蝦眼呈圓滾狀態,頭節與軀體緊連,外殼透亮,殼肉緊密粘連,蝦肉緊實呈半透明有光澤;鮮活蟹,腿肉堅實、肥壯,用手捏有硬感,臍部飽滿,分量較重,翻扣在地上能很快翻轉過來,外殼呈青色,泛亮,腹部發白;新鮮貝類殼無裂紋,輕敲會閉合,不易掰開。

不新鮮的魚眼球塌陷乾癟,色澤灰暗,魚鱗易脫落,按壓魚體凹陷不反彈;不新鮮的蝦原有彎曲度消失,蝦皮殼發暗,由灰色變為紅色或灰紫色,蝦尾或蝦腳變黑,肉質鬆軟;不新鮮的蟹無腿部活動或行動不活潑,腿肉空松、分量較輕,殼呈暗紅色,蟹腹有灰斑或黑點,肉質鬆軟;不新鮮的貝類雙殼長久緊閉不開或張開後觸碰不閉合,肉質軟爛邊界不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