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翠云廊

清悠翠云廊 十万古树百里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乔钵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古驿道 万千柏树见证变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蜀国的地势就给来往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蜀国的关口剑门蜀道一段,以险著称的就是翠云廊。完整的翠云廊包括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翠云廊的三条路总长三百里,道路两旁生长着上至先秦,下涵明清的廊中古柏,整个驿道拥有着吐纳2000余年历史的博大胸襟,是见证数千年沧桑变化的“活化石”,是蜀道文化的傲骨脊梁。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其实最早翠云廊并不为此名,在翠云廊一段也并不是柏树成林。而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为显统一之国威,修阿房宫,大伐香柏,酿成“蜀山兀,阿房出”之灾,引发民众上书,而后秦始皇又为此降旨植树。此乃翠云廊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植柏,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也将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现据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两千多年的古柏,应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这条路最早的植树记录。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植树的是张飞。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义务。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而根据考证,翠云廊上胸径1.8米至2米的古柏应当就是“张飞柏”。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在此之后,历朝历代都对翠云廊都进行了扩建与维护,才使得其有现在如此宏大的规模。如今,人人爱柏已成为当地人的行动自觉,在这悠长的岁月中,翠云廊的古柏就与驿道相伴,翠霭同烟霞并辉,沐浴秦时明月,瞻仰汉家威仪,最终蔚为世界奇观,而古柏,也成为了这里人民生命和精神的图腾。

大柏树湾 柏树千奇百态

作为古驿道,在道路两旁栽种柏树是不足为奇的。然而,翠云廊的奇就奇在它的柏树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这一万多棵千年顽强的生长在翠云廊中,虽历经风雨沧桑,但仍如巨龙一样盘卧在剑门山脉的山峦沟壑间。在这其中,剑阁境内拥有这一万多可柏树中的7886株,因此,三百多里的翠云廊,精华就在在北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走进位于剑阁的翠云廊的景区,一种葱郁之感就迎面而来,在通往驿道的景区步道两旁生长着火棘等植物,而在途中设有专供游人观赏和休憩的观云亭,登上亭子二楼,便可以远眺剑门关之景。从观云亭前不远处的步道择道而行,在经过一个类似茅草屋的建筑,就能看到看到一片繁茂的柏树林,四季常青的古柏树笔直的挺立在驿道两旁,一颗挨着一颗,显得格外的壮观。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在驿道的饮马槽不远处,有一颗用石刻围起来的柏树,名为剑阁柏。虽然它的名字是因生于剑阁而来,但它属于柏木珍稀品种,至今世人仅发现这一株,其树年龄逾千载,干如松,皮如柏,果如松,裂纹如柏,人们又称其为松柏长青树,并被誉为世界珍宝。除此之外,大柏树湾里密集的古柏形态万千,风姿各异,翠碧连云,人们根据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取了许多美好的名字。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鸳鸯柏的两根粗壮的枝桠从同一树头上分出,形成一对鸳鸯交颈而眠,故名鸳鸯柏,它高18米,胸径1米,材积11立方米,传说此柏是剑门山区的一对鸳鸯鸟投胎转世,情人们来此祈祷,会更加恩爱;天桥柏因巨型枝桠腾空横伸,犹如架在空中的桥梁而得名,高18米,胸径1米,材积10立方米,相传是古时神仙上天的通道;夫妻柏高27米,胸径1.2米,材积17立方米。此树枝桠覆盖,虬枝交错,相拥而立,彷佛像一对情侣在携手并肩窃窃私语,互通情愫,人们称之为"夫妻柏"。据说,当地新婚和已婚夫妇都常来此祈祷,愿夫妻感情像此柏一样与世长青,白头偕老。

原来这棵树才是活的三国历史……

翠云廊上的柏树是中国柏树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植根于贫瘠的旷野荒岭,历经了雷劈火烧、风摧雪压等诸多劫难,然而它们始终昂首向上,倔强的挺立在这条千年古道上,展示了中国柏树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一株株古柏的生长,浸润着天地的精华,也凝聚着历代人民的勤劳和汗水,更承载着悠长民族历史记忆。

本期内容已刊登在《西部旅游》杂志2018年2-3月合刊,如需购买请淘宝搜索“西部旅游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