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只要考中进士,马上就会有经济效应,而且可以光明正大捞钱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指的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更多的则是经济层面的。,因此,古代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前赴后继,非要争个功名不可,而得中进士成为了他们的毕生目标。

在清代只要考中进士,马上就会有经济效应,而且可以光明正大捞钱

远的且不说,以清代为例,一个进士所能带来的经济效应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尽管清代官员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一个七品知县的年俸只有45两银子,可是从普通平民变成官僚阶层身份的这一转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入。清代读书人成为进士后,不管之前的家庭如何,都将会有三个方面的经济来源。

第一是接受馈赠,收受贺礼。

按清代惯例,新科进士录取后都会有一个长假,短则半年,长则一年。朝廷之所有这样的规定,目的就是为了新进士能衣锦还乡。而进士到家后,大部分的时间就在当地去拜客,通过收受人家的贺礼为将来为官筹措资本。

在清代只要考中进士,马上就会有经济效应,而且可以光明正大捞钱

考中进士对于地方来说原本就很稀罕,有的边缘县城甚至数十年都没有出过一个进士。因此,进士这个身份在当时还是十分吃香的。方圆百里的乡绅大户都会争先恐后地到家中进行拜访,对于这样一支潜力股,大家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除此之外,当地的官府也会给新科进士送上一份不菲的见面礼,因为彼此都将成为日后官场上的朋友,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官场之中最讲究的就是关系网。谁都不知道那块云彩有雨,所以官员的馈赠一般都会比较丰厚,动辄数十两或数百两。

如果不是身处穷乡僻壤,很多新科进士还会拜访当地的商铺,这种拜访目的就是赤裸裸地敛财了。而这些店铺掌柜对新科进士自然也不敢怠慢,多少也会表示一些心意,有的还会摆下宴席请喝酒。因为当时的社会,商人是四民之末,经营风险很大,多结识官场中人,自然好处多过坏处。

在清代只要考中进士,马上就会有经济效应,而且可以光明正大捞钱

别说是进士,就是举人也已经很了不起了。相信大家对范进中举有很深刻的印象吧。在中举人之前,范进的老丈人很看不起他,成天对他骂骂咧咧。但是中了举人后态度就变了,在范进面前变得大气也不敢出。原来范进中举后,城里的张乡绅马上前来拜访,看到他家太穷,马上把自己的一座大院子借给范进。而且还有很多人送钱送田,不到二个月,范进该有的全都有了。

第二是借钱。

虽然高中进士有了功名,可是这才开了一个头,马上就要面临赴任或是被点为翰林。既然是成了官僚集团,当然也要讲究排场,出门有轿子,家中有仆人,还得雇佣幕僚,甚至连一身得体的官服也要自己掏钱买。这些都是要白花花的银子的。

因此,那些家境一般的进士都会借钱,这也会清代进士的惯例。有了进士这个身份,借钱的事就来的容易了,很多亲戚、朋友甚至会主动提出借钱,这样的投资基本上稳赚不赔,大家都乐意效劳。而相当一部分人名为借钱,实质上还是馈赠,根本不惦记什么时候能还上。

在清代只要考中进士,马上就会有经济效应,而且可以光明正大捞钱

第三是干预地方公事。

在地方上,一个进士的能量十分巨大,不论在哪里,民间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进士的身份就发挥作用了,不但可以替人写状纸去衙门告状,而且还可以通过进士身份影响县官的最终判案。官司打赢了,好处自然不会少。

除了打官司以外,调节民事纠纷也是很大的一笔收入。清代时,皇权不下县,在县以下的广大农村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当地的乡绅士。一般情况下,农村中产生的各种纠纷都会由当地的族长或是声望较高的人来进行调停。当然,做这些工作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偿的。调解之后都会获得丰厚的报酬。这也是进士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清代只要考中进士,马上就会有经济效应,而且可以光明正大捞钱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读书人一旦高中进士,随之而来的就是数不尽的钱财,那点可伶的工资根本不值一提。况且,这些收入都是正常收入,算不得是灰色,因为大清朝每个进士都是这么干的,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