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

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

塵世浮華,春秋榮枯,誰還會記得那些喧囂背後始終淡泊名利,逆境堅守的神祗,她們終究不是神,抵不過漫長的歲月,有的是她們的超世之才和堅忍不拔之志。當芳華逝去,計算機史上鐫刻下的輝煌成就證明她們來過。

篤志救國心

1923年7月28日,夏培肅出生於一個教育世家。這樣的成長環境,為年幼的夏培肅打下了良好的古文、數學基礎。

1937年夏,14歲的夏培肅,考上了私立南渝中學的高中,她的數學成績在全班一直保持第一名。1939年,夏培肅轉到位於江津縣的國立第九中學學習,身邊大多是流亡學生,生活非常艱苦。艱苦的生活和抗日戰爭時日本人的暴行讓她下定決心學工科,以求工業救國。

高中畢業後,夏培肅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在中央大學學習期間,吳大榕教授講授的交流電路的瞬態分析令夏培肅十分感興趣,這也對她日後研製計算機幫助甚大。

1945年10月,夏培肅又經推薦免試進入交通大學重慶分校電信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兩年後,通過留學考試,夏培肅成為英國愛丁堡大學電機系的博士研究生,並在1950年7月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51年,28歲的夏培肅成為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後,這段經歷為她後來從事計算機電路研究和設計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情緣計算機

“一個人在一生中,常常會有一些改變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對於我來說,這個重要的轉折點出現在1952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當我第一次謁見華羅庚教授時。”這是夏培肅生前憶及平生時的感慨。回國後,夏培肅被安排在清華大學電機系電訊網絡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52年,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在中國研製電子計算機,在清華大學電機系物色了三位電信和電子學方面的科技人員,剛回國不久、年僅29歲的夏培肅被選中。正是這個轉折,使她走上了開拓中國計算技術之路,與中國計算機事業結下了難解的情緣。在中國電子計算機研究伊始,國內這方面的資料奇缺,找不到一本系統地、完整地介紹電子計算機原理的書。夏培肅和同行們克服重重困難,在他們掌握了計算機的原理後,開始對計算機所需的基本邏輯電路進行實驗,初步擬定了中國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技術路線和輪廓設想。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電子計算機,1955年,夏培肅著手編寫計算機原理講義。當時,計算機的一些基本術語和名詞都是英文的,她在編寫計算機原理講義時,反覆推敲,將英文專業術語意譯為中文,並在全國沿用至今。不僅如此,1956年3月,夏培肅創辦了一個計算機原理講習班,講授電子計算機的基本原理。這個講習班,被認為是中國計算機界的第一個計算機原理講習班。中國首臺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計算機學報》,《計算機科學技術學報》,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專業……每一個的誕生,都有夏培肅的身影。

2011年,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頒給夏培素首屆終身成就獎,肯定了她為中國計算機事業貢獻的一切。為了紀念她從事計算機事業50週年,首款龍芯處理器芯片被命名為“夏50”。

人生的導師

“夏老師在時不覺得什麼,一旦夏老師走了,自己就缺了點什麼,身心都不完整了,很不習慣,可能需要好長時間來適應。”8月28日,得知恩師去世的消息後,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夏培肅的學生胡偉武在沉痛中寫下了這段文字。夏培肅將遇見華羅庚視為人生的轉折,而對於她的學生來說,遇見她,也成了他們人生中的轉折點。

對於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來說,1979年與夏培肅的相遇改變了他的一生。這一年,他成了夏培肅名下代培的碩士研究生。至今,他仍感念著恩師為他創造的機遇。1981年,夏培肅從到北京講學的美國普渡大學教授黃凱那裡瞭解到普渡大學有一個獎學金名額,就打算推薦李國傑去那裡讀博士。“當時我還沒有特別急迫地想出國,所以就問夏老師出國要幾年,我想我那時候年紀也不小了,如果是兩年左右就去,要是四年就不去了。”李國傑回憶。夏培肅聽了他的想法後笑著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你還講條件?”在夏培肅的說服下,李國傑去了美國。李國傑至今感慨,這次出國留學成為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回國後,他又和夏培肅一起工作,承擔了國家“863”任務,負責完成了一系列“曙光”計算機,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寬厚的長者,人生的導師”,這是夏培肅的學生、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唐志敏對恩師的評價。1985年,唐志敏偶然而幸運地成了夏培肅的學生,30年來,唐志敏與夏培肅成了良師益友。唐志敏的第一篇論文、第一次出國都有夏培肅的指導和激勵。在唐志敏眼中,夏培肅的寬厚是她對學生的理解。唐志敏回憶,研究生入學後,夏培肅並不是馬上分配他參加自己的課題,而是先問學生自己有什麼想法,並儘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創新。

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

滿頭華髮,依舊恬淡優雅,90歲的她坐在那裡就是一首詩,詩入人生,韻味無窮。來自學生的回憶——唐志敏

1990年前後,她指導我們設計高速運算電路。當她瞭解到我們這些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並不懂得高速數字電路背後的模擬現象時,就親自給我們講課,從麥克斯韋方程講起,什麼是傳輸線和特性阻抗,什麼是反射和串擾,匹配電阻怎麼安排,噪場容限是怎麼回事,等等。那時她已年近古稀,仍堅持每週給我們講一次課,在黑板上寫公式、畫波形,從來都是那麼仔細、準確。“謙虛謹慎、不斷學習”,這是夏老師留給我們的又一印象。

我們都覺得夏老師是見多識廣的前輩高人,但她自己卻從來不這麼看,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她不僅通過文獻了解學科前沿,也學習一些實用技術。例如,她發現用LaTeX排出的數學公式比用WORD好看得多,就請人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了LaTeX軟件,並學習了這個排版語言。夏老師晚年寫的好多文章和報告,都是自己用LaTeX排版完成的,包括那篇影響很廣的“量子計算”論文。夏老師給我們印象至深的還有“恬淡自如、優雅生活”。夏老師一生都以學術為重,對學術以外的東西,如行政職務、地位等,都看得很輕。她也這樣要求我。她很願意提攜後進,給年輕人更大的舞臺,但仍希望年輕人多花時間在學術上,尤其不要為行政事務分心。夏老師的生活很儉樸,但不失優雅。她家裡雖然沒有什麼裝飾,卻是一塵不染,清新整潔。我去她家裡看她,她常留我吃飯。她家的飲食很清淡,夏老師和她的先生都不飲酒,家裡的一瓶茅臺酒,大半都是被我喝掉的。夏老師雖然已離開了我們,但她的言傳身教,將伴隨我的一生。

夏培肅先生的人生雖已落幕,就如不一樣的煙火,在歷史的長空留下燦爛的光影。她甘為人梯撐起中國的脊樑,其精神永遠閃耀在這神州大地。而作為後輩的我們應去追隨這光亮,走上探索科學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