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筋祠的變遷(揚州江都邵伯鎮)

露筋祠的變遷(揚州江都邵伯鎮)

露筋娘娘廟

在離邵伯30多里,江都與高郵交界的運河邊上,有一個叫露筋的地方,建有一座露筋祠。關於露筋這個奇特的地名,不僅民間傳說不一,即使史籍記載也各異。

據當地老人傳說,嘗有二人於此開爐鍊金,一人忿爭不已,另一人卻置金於此而去。後人以其金立祠祀之,名“路金”。另有一說是,有兩個商人在此分金,一人忿爭不已,一人悉數贈之,其人大慚,置金路上而去。後人義之,以其金為之立祠,為“路金”。還有傳說是唐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有部將路金,平定江淮時,在此地一次戰鬥中陣亡,後人立祠以祭。而最早見之於文字的記載,則是江德藻的《聘北道記》:“自邵伯埭三十六里至鹿筋”,“此處足白鳥(即蚊蟲),故老雲:有鹿過此,一夕為蚊所食,至曉見筋,因以為名”。而據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卷之四的《貶誤》第102條記載:“相傳江淮間有驛,俗呼露筋。嘗有人醉止其處,一夕,白鳥姑嘬,血滴筋露而死。”到了南宋,學者祝穆在《方輿勝覽》中則說:“舊傳有女子夜過此,天陰蚊盛,有耕夫田舍焉。其嫂止宿,女雲:‘吾寧處死,不可失節’。遂以蚊死,其筋見焉。”

據以上傳說和記載,從最初的“路金”,至後來的“露筋”;從鹿到人,再到守貞女人,可以看到一個隨著時間流逝而演變的脈絡。這些都反映了一種社會道德,也是對人們心靈的一種慰藉與寄託。從此,人們便在此建祠以祀,紀念貞女,且香火很盛。其地亦名“露筋”。

“露筋祠”所讚頌並倡導的,除了封建社會的貞操觀、節烈觀以外,還有讚美與推崇露筋女鐵一般的意志與堅韌的品質。因此,露筋祠又被叫做烈女祠、貞女祠、正女祠、貞應祠、露筋娘娘廟。

露筋祠的變遷(揚州江都邵伯鎮)

米芾 露筋之碑

北宋紹聖元年(1094)十月,大書法家米芾在此,寫有《露筋之碑》,碑文中有“澤國之女,潛膚露筋”,“氏不顯於一時,祠方揭於千古”之語。清康熙帝於四十六年(1707)南巡,亦在此題有“節媛芳躅”的匾額。這樣,貞女的節烈情操,大家的詞翰碑刻,帝王的親書匾額,運河的便捷交通,這諸多的因緣際會,就使得小小的露筋名揚四方。

不少文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或駐足留連,或登祠瞻仰,或詠詩題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墨寶。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清六家之一”的王士禎的《過露筋祠》詩:“翠羽明璫尚儼然,湖雲祠樹碧於煙,行人繫纜月初墮,門外野風開白蓮”。因為“闡揚貞烈,易於入腐”,而王士禎的詩則“以題外著意法行之”,故稱為絕唱。最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就有三次寫過三首《題露筋祠》的詩。

露筋祠的變遷(揚州江都邵伯鎮)

王士禎 《再過露筋祠》

後來,傳說中的露筋娘娘又逐漸由貞女的形象演變成了朝廷漕運和運河船民們的護佑女神。

清嘉慶二十年(1815)十一月中旬,時任戶部給事中的陶澍沿運河南行視察漕運。當他到達露筋祠時,突然北風勁吹,湖水全部凍結成冰。這時,北上回歸的空漕船出長江的尚只有一半,其餘漕船就凍結在此,根本無法航行。陶澍“深恐貽誤漕行”,但遭到這種惡劣天氣又能有什麼辦法呢?於是,他便在是月十八日齋禱於露筋娘娘。誰知第二天,竟是風和日暖,全河水泮,篙師們踴躍奮進,於廿八日各船出江告竣。當晚,冰凌竟又重新複合,“迨曉,一望皓然。時江南人以為神靈!”

這次漕船順利通過,第二年新漕運行,又很順利,“所運之米多於上年一百五十萬有奇,而行期反速四十九日。”

陶澍齋禱露筋娘娘使漕船順利過江,原本只是一次巧合,但當時人們卻認為是露筋娘娘在顯靈。所以,兩江總督百齡、漕運總督李奕疇、南河總督黎世序聯名合奏,請求重修祠宇。嘉慶帝接到奏章後,不僅照準,而且下令封“露筋娘娘”為“昭靈普惠之神”,祠宇亦賜名“貞應”。而陶澍則寫了《告露筋女神文》,並作了五言長詩《漕河禱冰八十韻》。一時間,文人唱和,熱鬧非凡。後來,這次唱和的詩匯成《禱冰圖詩錄》與《漕河禱冰圖詩集》10卷。在唱和中,阮元有“隔岸近鄉井,分風扶漕舟。庇民兼利運,神閘接湄州”的詩,林則徐也寫了題為《題陶雲汀給諫澍》的和詩。

從此,人們便把露筋娘娘又當成運河的保護女神來頂禮膜拜,每有船隻從露筋祠過,無論船民、商賈及旅客都會入祠拜祭,祈求平安、順利。據說,亦多有靈驗。

由於露筋祠祠址低下,夏秋水漲,故常有傾圯,歷代多有重建。

據史書記載,明正德年間(1506-1521)巡鹽御史劉澄甫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傅澤洪重修,四十六年(1707)兩淮運使李斯佺重建,嘉慶廿一年(1816)兩江總督百齡捐修,道光十三年(1833)觀察李彥章建樓三楹於祠的左側,稱為“三十六湖樓”,又集古今詩文詞賦編印了《露筋祠志》,這當是露筋祠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時期。

因露筋祠處於湖、河的夾堤之上,深受洪水威脅,至民國時便已傾毀不堪。新中國成立後,因抗洪防洪需要,運河河堤的位置又有所變動,致使露筋祠連殘存的遺址也給拆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