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真的沒有宗親或者外臣對皇帝實行廢立之事?

在清朝真的沒有宗親或者外臣對皇帝實行廢立之事?

清初攝政王多爾袞如果不是死的太突然,估計歷史就要改寫了,順治帝福臨就要被廢了。

清末慈禧太后先是架空了兒子同治帝,之後立了光緒帝,死時又指定了溥儀當皇帝。

清朝身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總結歷朝歷代的治國經驗,又有之前朝代一直完善的制度參考,制度上是相當完善,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也。

但畢竟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所以清朝開國初期就出現了攝政王多爾袞擅權之事。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之弟。1643年皇太極猝死並沒有確定繼承人,便形成了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爭奪帝位的局面,最後兩方僵持不下,都各退一步立皇太極九子福臨為帝,是為順治帝。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可以說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的帝位就是皇室宗親權力爭鬥之後的妥協結果。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后實際掌控了清朝,最後在他的力主下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先後破了李自成之大順和張獻忠之大西,並且趁著南明最強大的弘光政權立足未穩之際迅速南下攻滅,奠定了清朝統一中國的基礎。

如果說入關之前反對多爾袞的勢力還算強大,那麼入關後隨著多爾袞的一系列功勞,可以說是如日中天,當年的反對勢力也是被打壓的不成體系,像皇太極的長子順治帝的親大哥豪格直接被下獄幽禁而死。

多爾袞廢立順治帝可以說是一念之間,只不過當時多爾袞正當壯年,有的是大把時間。而且全國的統一戰事還沒有結束,加之孝莊是極力拉攏多爾袞,比如說封號一加再加最終成為“皇父攝政王”,並且皇帝下令是聖旨,他下令是令旨。多爾袞也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養子。多方原因綜合下來才沒有行廢立之事。

順治七年多爾袞前往塞北狩獵,結果猝死。之後順治帝才得以親政。如果不是多爾袞死的太早太突然了,早就取順治帝而代之。

清初就有宗親可以廢立皇帝,只不過機緣巧合之下才沒有實現。

經歷了清初的不穩定,清朝的制度開始完善,杜絕了各種威脅皇權的可能,成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但是再完善的制度也有著漏洞的,如晚清時代的後宮干政,慈禧太后先是在兒子同治帝時大權獨攬,然後立了光緒、宣統兩帝。

當然,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說清朝的制度還是很完善的,畢竟是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沒有發生過外臣廢立皇帝的事情,只是清初差點發生了攝政王多爾袞廢立皇帝的事情。但再完美的制度總是有漏洞的,這不晚清就發生了慈禧太后後宮干政事件,連續架空了三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