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為什麼要移植而不是直接把種子扔稻田?

湯湯哥兒

這個問題是非農業工作者比較好奇和困惑的一個問題。

在春季,在江南地區,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水稻田裡,看到農民們很辛苦地在插秧,他們拿著一把把水稻的幼苗,將它們均勻地播種到了水田裡。

那麼他們為什麼不直接把種子種到稻田裡呢?這樣可以方便很多。

水稻原產中國,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就種植水稻,水稻是一年生禾本植物,世界上一半人口都是以水稻的果實大米為生。水稻插秧技術是中國人發明的,在傳說中這是神農氏教導人們掌握的技術。

從古代起,農民們就會選擇一塊秧田,把經過挑選過的飽滿厚實的水稻種子播灑在其中,專門培育水稻幼苗。水稻幼苗植株較小,需要的養分較少,集中育苗,施肥和殺蟲,便於管理,可以提高水稻種子的發芽率和秧苗的品質。當幼苗長到20~25天時,開始進行移植,我們可以將一棵棵優質的秧苗均勻地種植到水稻田裡,植株不好的幼苗則被淘汰。優質的幼苗在稻田裡生長,每一棵都能長成粗壯的水稻成苗,結出飽滿的稻穀,有可以保證的畝產量。

但是如果把一把種子隨意散播到稻田裡,就會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播種的密度不能均勻,有些太密集,有些又太分散,有些秧苗長勢很好,有些秧苗的情況很差。單位面積上的水稻產量無法得到保證,生產效率會非常低下。

所以說到底,水稻的移植種植方法是出於生產效率和經濟利益的考量而產生的先進種植技術。


科壇春秋精選

以前農村勞動力比較充足,廉價,水稻種植都是進行育苗人工移栽,這樣一般產量比較高。

目前因農村勞力越來越少,勞動成本高,加之人工移栽效率低,目前插秧機插秧移栽和種子直接播種(即你所謂的種子直接仍稻田裡)種植模式是越來越多。


因育苗數量不足或來不及育苗田塊,或進行推廣輕簡化栽培時,大多選用直接播種種植。


相同條件下,水稻進行移栽不但利於提前播種,以錯開茬口提前成熟,而且能很好節省種子。

可以根據苗情等合理密植栽插,節省秧苗,在栽插的同時,還能促進根系發育,促進分櫱,增強植株抗逆性抗病性。


加之一般移栽比較均勻,田間通風透光較好,利於植株生長健壯,減少病蟲害發生,明顯提高產量。


而水稻進行直播,通常會因為種子撒播不勻,或田整理不平,或水肥管理不當等,影響種子發芽出苗,也有可能因播種較多,田間群體密度較大,造成後期水稻倒伏。

另外直播田因水分管理與移栽後田間管理有所區別,通常田間雜草發生為害較重,病蟲害總體也比較容易發生,因此一般產量沒有移栽田高。


但,為不延誤農時,規避勞力不足影響,通常也不得以進行水稻直播種植。


總之,水稻有條件地區以移栽種植較好,但直播管理好,同樣也可以高產。


關於這個問題就講解到這裡,若有不足或其他問題,可私信找我諮詢,你的問題我解決!

稻麥巴巴團隊宗旨:用最質樸的語言,幫助農民分享經驗,高產技術,解決實質性難題。



稻麥巴巴

我來回答你吧。


目前其實你講的直接撒種子到稻田也就是直播越來越多了。

東北現在大部分還是移栽,為什麼是移栽呢,因為東北冷呀,四五月還是零下,如果是直播的話,要到五六月份,那麼有可能生育期的積溫就不夠了,後期可能就結不出穀子了。

東北農戶用溫室育秧,在室內讓秧苗長到3-4葉,然後五月份直接移栽,時間剛剛好。

南方的直播的話,有個大問題就是除草問題。。移栽田除草成本是2-4塊每畝,直播田20-40每畝,甚至成本更高,只是現在勞動力減少厲害,直播又興起來了。

耕作模式的改變,其實也與除草劑技術以及一些社會因素有關的,例如人口老齡化。

據我們預計,直播也不是長遠之計,因為現在很多地方除草成本太高了。

機插秧將是一個方向(機械插秧),並會發展迅速的。

回答完畢。


農業助手

據史記記載,水稻在我國夏商期間就已經被廣泛栽培,而移栽技術大約起源於漢代之後。育秧移栽栽培技術不僅僅可以減少了田間的雜草,還能夠增加高抗性品種的存活率。一直以來,我國都是採用此種栽培方式,還曾記得幼年時隨著父母親一起站在水田裡插秧的情景,面朝水背朝天,早上六七點到晚上七八點,一棵一棵的秧苗,一粒一粒的汗珠,勞動強度非常大,就是最結實的莊稼漢,忙完了這一段也吃不消。

題主有此一問可能也是有所體驗。這些年來,我國水稻栽培技術已經更新換代了好幾次,我親身經歷了人工插秧、機械拋秧、機械插秧和直播4種不同的栽培方式,現在直播技術已經在蘇北地區逐漸推廣開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直播能夠減少大量的勞動力和勞動強度。但是說實話,直播技術也是有風險的,現在的技術也並不成熟,並不敢保證萬無一失。前幾年,安徽某一個地方的水稻直播,恰趕上潮溼的氣候,爆發稻瘟病,基本絕收。所以說,不是說水稻不能直播,而是要選擇好種子,並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直播的。


奮鬥在京都

可以從一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提高水稻產量。水稻插秧與直播相比,可以控制種植密度,調節行寬等優點。通過控制水稻行寬,可以提高水稻的通風性,提高光照利用率,促進水稻根系生長,進而提高水稻質量,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

2.抗病蟲害能力強。提高田間通風性,控制水稻的種植密度,能夠減少水稻的倒伏數量,同時也能減少病蟲災害的發生。採用插秧的水稻不易受到病蟲的侵蝕,因此其使用農藥的次數就顯著減少,不僅節約了種植成本,對生態環境也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3.節省時間與提高水稻穩定性。插秧的水稻能夠充分地吸收陽光,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儲存水分的同時確保水稻的穩定性。


童桐


這是中國用的一種直播水稻的機器

誰說不能直播的,比如美國,就是大規模的撒播。但在亞洲地區很特別,因為兩個原因,一是種植模式,二是地塊小。

現在採用插秧,是因為可以在育秧工廠育秧,移栽到大田的時候,直接返青生長,節省很多時間,獲得更多的積溫。

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包括口感,都和積溫有關。為了獲得更為合適的積溫,種植更多季,也就是提高複種指數,插秧要比撒播合適。

又因為地塊較小,不需要那麼高的效率,撒播產量也不高,後期管理也不方便,出苗率啥的也不好判定,鳥也會吃,大部分家庭也就不選擇撒播了。

但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一些地區,開始嘗試直播,就是為了提高效率,在大農場或者比較大的聯合經營體如合作社等,是個不錯的選擇。


農機內參

感謝您的提問,接下來我和大家講講水稻移植而不是把種子扔稻田的原因,希望能對農民朋友們能有所幫助。

隨著現在農村種植業的不斷髮展,很多的農民朋友開始種植,尤其是提到水稻很多人在熟悉不過了,我和大家講講水稻的是移植而不是把種子扔進稻田的原因。一、對於水稻不進行移栽的話,因為生長密度較大而導致水稻無法正常的茁壯成長。因為其種植的時候有足夠的空間會使得根系變的發達,更加有利於提高水稻的產量的增長,而不是因為扔的亂七八糟,導致水稻不能均衡的生長,影響水稻的產量。同時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水田佔用時間,直接扔進去種子需要等發芽,而移植不需要,直接移植在稻田裡就行了,基本上可以節約10天時間,要是扔種子的話,不利於保證成活率,所以會導致種子不發芽,最後水稻的產量也會隨之減產,所以只有正確的水稻移植栽培,才能更好的種植水稻。

最後,希望能對農民朋友能有所幫助,大家是怎麼認為水稻要移植栽培而不是扔種子的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每天都會分享農村種植養殖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哦。


農事百態

我來自農村,也客串過十幾年農活,略懂一二,覺得有幾個原因:

1.為了趕時間。南方基本是雙季稻,在早稻收割完馬上要種晚稻,如果時間推遲的話晚稻收成會受影響,畢竟10月以後天氣就變冷了。所以利用早稻還沒有收割時,先做好育秧工作,等收割完早稻,就可以插秧了。這個農忙季節,我們那叫“雙搶”,搶收搶種。

2.提高種子成活率。育秧一般先在室內發芽,等出芽後再放到專門育秧的田地,覆上薄膜,讓秧苗在溫暖環境裡快速成長。直接把種子播撒到田裡,達不到合適的溫度溼度不會發芽的,如果被水泡種子又會爛,或者種子質量不行不發芽這一季就別想有收穫了……稻穀種子很嬌氣的!

3.通過插秧間距提高稻穀產量。保持整齊間距的稻田,便於除草打藥灌溉,更利於禾苗的成長,充足均勻的光照也有利於產量提高,最後也便於收割。直接把種子拋灑到田裡,你能那麼均勻嗎?況且,幾根秧苗在一起,也會抗風防倒伏!

4.早稻收割後,趕緊把耕田,把雜草等翻到泥裡,再插秧,秧苗就有了比雜草多一些時間的成長。如果拋灑種子直接地裡發芽,禾苗註定幹不過雜草的!

……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希望你能明白了。


磚家


水稻移植就是為了推動水稻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適於機械化栽插,省工省力。搶積溫。有規格密度,光合利用率高。增產增效。抗病抗倒扶。

因為水稻是喜溫短日照作物,也就是說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是氣溫。



所以移栽是要先在育秧棚內育苗。這樣可以搶回有效積溫。並且能夠早移栽,因此能夠延長營養生長期,增加有效分櫱,爭得低節位分櫱,使稻株在幼穗分化前積累較多物質,有利於壯杆,大穗,增產。一般

小苗葉齡為2.1_2.5葉,秧齡為20_25天。苗小耐低溫可適當早插。中苗,葉齡為3.1_3.5葉秧齡30_35天,是生產應用面積較大的秧苗類型。

大苗葉齡為4.1_4.5葉,秧齡35_40天,適用於人工栽插。



移栽的水稻有規格,有密度。水稻的產量取決於有效的利用光合作用的程度。栽插密度既是健壯個體,是合理組成高光效的群體,擴大光合積累,減少呼吸損耗,不斷提高經濟產量。



撒播,即現在的條播,雖然也能夠機械化田間作業,但是確有一定的利弊。

有利,就是不育苗,省工,省時,節省一定的成本,

有弊,就是產量低,不易保全苗,無法使用封閉藥,草害難治。


神農35

能直接把種子扔稻田裡,那就不是稻了,估計是草差不多。別以為種置水稻多輕鬆,不管是直播、移栽、拋秧,哪一樣方法弄不好全軍覆沒都毫不誇張。

黃淮地區,種置水稻多是稻麥輪作,時間緊任務重。前茬作物收穫後,後茬作物有時隔一兩天就種上了,有時在一天內都不是誇張。

先說說移栽稻:

中晚梗稻,全生育期145一一155天,一般每年5,1至5月10號育秧,小麥機械收穫期比手工往後推5一一10天,也就是忙種後10號至15號小麥收割完畢,6月25號前基本插完秧,,這個隨年份、地理位置略有不同。

一般年份在10月10號至15號為收穫期,但這個出入很大,一般9月份豔陽高照光照足,基本如此,遇陰雨連綿加地爛進不去收割機就很難說了。

這幾年由於環保,收割後稻草怎麼運出田外都是很大的問題。

冬小麥全生育期一般240天,以前民謠“白露早、寒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現在已推遲到霜降到立冬,再往後由於溫度、地溫都比較低,種後遲遲不能出苗,會影響產量。

從全年小麥、水稻生長週期看,時間性緊迫,要想保證品質、產量,水稻移栽是最佳選擇。

再說說直播稻:

近年來,由於人工成本步步上升,許多地方水稻都採用直播,但這個直播絕不是把種子扔田裡就完事,有人認為種糧大戶技術過硬,實際上直播稻還真是個技術活,沒有三兩年實檢經驗還真不行。一般小麥收後極早用旋耕機耙一至兩遍滅茬,用時施用底肥,然後播種(條播散播均可),然後澆透水排掉(具體細節不再累述)

直播稻省時省力,保缺點也不少。首先種子要多,時間更緊迫,肥料用量多,除草難度大,收穫期晚。產量偏低出米少口感差些也是事實。

近年機器插秧也在推廣中,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綜上所述,水稻種置已呈多樣化,但人工插秧的優點還很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