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蕾:擦亮国宝,照见民族文化的根

《国家宝藏》虽已收官,九大博物馆、27件国宝、72天,十集……国宝以鲜活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一轮又一轮的热潮仍未退去。

于蕾:擦亮国宝,照见民族文化的根

采访当日,十几家媒体守候着于蕾的出现,《国家宝藏》节目的“燃爆”让这位年轻的导演一夜之间成了媒体焦点。短发、身着一袭黑衣、戴着渔夫帽的于蕾看起来有些中性干练,落座以后,脱下帽子,女人的精致才显露出来。在采访中,她不时轻啜一口茶,说:“睡的少又感冒了,得喝点提神的醒醒脑,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自从这个节目录播以来,她每天两三点钟睡,她在朋友圈里写道,午夜的机房,战线依然很长……然而,尽管因为忙碌略显疲态,但谈起《国家宝藏》,立即眼睛放光,滔滔不绝,足见她对这个节目的倾心与热爱。

2015年,她带着刚刚萌芽的《国家宝藏》节目构想,在央视的创新人才海外培训计划的选拔中脱颖而出,与《国家宝藏》现在的执行总导演汤浩一起前往英国交流学习。此后的两年间,她和团队一起不断探索,对节目的设计不断修改、不断明晰,“三点初心”却始终未变—— 一是希望通过一档文化与综艺相结合的节目,让更广大的观众发自肺腑地热爱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为自己的民族骄傲;二是希望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让所有的博物馆都火起来;三是希望打破央视综艺频道“只吸引中老年观众”的魔咒,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两年跋涉,三点初心,如今回过头来看,似乎都实现了,很满足、很感恩。”

曲高和众实力圈粉

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中为《国家宝藏》自发刷着“燃爆”、“泪目”……这让于蕾特别感慨:“我们没喊什么口号,只是认认真真讲故事,却有那么多的观众们为此激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是大家油然而生的情感,这让身为创作者的我们特别开心。”

从《非常6+1》、《开门大吉》的导演、制片人到四届春晚、G20峰会文艺演出的总撰稿,于蕾亲历了多档大型节目的创作。因为她的表达雄健有力,总被人误以为是“男人”,而她也认为当代社会,职场对男女的要求没有太大差别。“中国女人自古便有‘桃花马上威风凛’的飒爽,当代社会更不会以男女论英雄。我给全体人员的工作群起名叫国宝中军帐,不仅我这个领头儿的,团队里满眼女将。”然而《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里,其实还是带有她独特的女性视角。“我一开始就杜绝把文物的故事讲成一个说明文。而所有的文物、人物和故事的选取,最终都必须实现某一种情感的表达,只有让大家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情感温度和情感内涵,才能对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产生发自内心的爱。”

于是,就有了国宝的“前世今生”这样的表达。如何将历史故事呈现得深沉而不沉重,浅显而不浅薄?于蕾和她的团队绞尽脑汁,遍访专家学者。撰稿组于新玲等女将们不知道“啃”掉了多少部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与专业论文。在不停的推翻与重建中,才打磨出一个个最贴近文物内涵又最能诠释其独特之处的故事。

采访中,于蕾不止一次说到见到编钟实物时的激动,“比我们看过所有资料后设想出来的样子都要壮观和宏大,那种大气磅礴是必须走近它才能感受的到的。”在节目中,王刚老师掩住口鼻,生怕呼出的气扑到编钟之上,离开时发自内心地对着编钟鞠躬。这份敬意,于蕾说每个走近编钟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只有走近文物,心被触动了,那种触动才能波及到观众。”这也是她坚持明星守护人必须亲赴各大博物馆拍摄“初见国宝”短片的原因,最后27组明星嘉宾全都去了。而他们对于文物的感慨、惊叹也带给了观众惊艳和感动。于蕾不无感慨地说,“《国家宝藏》里有团队上上下下无数人的心血。这是一个时间成本和智力成本都很高的节目……参与节目的明星嘉宾们必须做足功课,还要在录制演播室这部分之前,专门用两天的时间去博物馆外拍。但他们都毫无怨言,能切实感受到他们对于国宝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于是,第一期就引爆话题的乾隆皇帝,在王凯的演绎下,将众人嘲之贬之的“农家乐审美”诠释出了“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的崭新含义;而刘涛完美重现了妇好这一商代王后、女战神的豪迈气魄;何炅则幽默生动地表现出了千年前长沙窑窑厂小老板所具有的先进营销思维与民族自信感,并用方言骄傲地喊出“长沙窑,大唐造”的口号……这些国宝的传奇故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舞台上鲜活了起来,让观众或而激昂,或而泪目,或而会心一笑。

更难得的是,每一个国宝故事的背后,还有一群热爱国宝、守护国宝的人。让于蕾印象最深刻的是云梦秦简的今生守护人陈振裕老师。在湖北省博物馆实地调研时,已过古稀之年的陈振裕老师捧着一本巨大的集合了1155枚云梦秦简的注释资料书籍,耐心又激动地向于蕾的团队介绍云梦秦简。老先生讲到当年参与考古挖掘云梦秦简的细节,发现沉睡千年的墓主喜大人是枕着秦简的,这些简牍是他四十年的工作笔记,也是他唯一的陪葬品,这深深触动了大家。“其实湖北省博物馆有很多非常精美的文物,比如用失蜡法铸成的曾侯乙尊盘就漂亮瑰丽之极。但我们最终选择了长相平平、知者甚少的秦简,就是因为它背后有着如此动人的历史和人文情怀,又有着像陈老这样影响当下的守护者。正是因为这些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才能够让大家感受到我们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自信。”

有人说,《国家宝藏》的开播让这个冬天很温暖,热浪一潮高过一潮。第一集播出后,豆瓣上评分直升至9.5,参与人数达数万之众,播出仅四期便夺得了豆瓣年度榜单的“2017年度最受关注大陆综艺节目”第一名。在最新公布的头条指数中,国家宝藏的热度更是高达6394426。著名女性艺评人陆蓉之形容《国家宝藏》是“曲高和众”。曾经离普通民众遥不可及的国宝,走出了沉闷的陈列室,在荧屏上鲜活起来,从而焕发出荏苒数千个春秋仍然蓬勃的生命力,唱响了中华大地文化盛世的主旋律。

于蕾:擦亮国宝,照见民族文化的根

开创古典文化综艺元年

《光明日报》曾刊文称,《国家宝藏》开创了2018年古典文化综艺元年。《新周刊》盘点2017年度热词时,“古典文化”上榜。于蕾说,制作《国家宝藏》的过程真的像是一个践行理想的探索过程。最初节目构想曾是一档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外拍真人秀,而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磨砺,最后定位为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台里给予我们很大支持,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头来完成创作,我们是国家级媒体,所以必须对得起《国家宝藏》这四个字。”

于蕾在国外学习期间,喜欢逛博物馆,看到四五岁的孩子排着队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里上美术课、历史课,甚至有年轻人在博物馆约会,不禁感慨博物馆怎么离他们的生活这么近呢?相比之下,在我们的认知里,博物馆似乎是一个尘封古物的地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第一使命通常是守护好这些宝物而非主动传播。因此于蕾和她的团队探索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博物馆那扇尘封的大门,打开博物馆人的心。

他们做到了!“据统计,元旦博物馆的客流量比往年涨了50%,春节各大博物馆也在排大队。”于蕾说这话的时候,神情中带着欢呼的小雀跃。沉修五年刚刚重张的湖南省博物馆在节目播出后,热度指数上涨了463.4%,浙江省博物馆也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关注热度攀升了389%之多。湖北省博物馆2016年的客流量是160万,2017年爆增至两百多万。“当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宝物走到人们面前,诉说它们的前世今生,人们终于发现国宝其实一直活着,活在我们的血脉里!我们开始从它们身上寻找到中华文化的底气和民族基因的底色,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信仰,这才是文物存在的真正价值。”于蕾骄傲地说。

而“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这句反差萌的台词,则是暴露了于蕾想要召唤年轻观众们的满满心机。“因为年轻人是未来,你吸引不到他们的目光就是你的价值没有最大化。”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她自称“于三娘”。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也十分懂“梗”,在舞美、特效、音乐等方面给古老的文物和历史以最具现代感和时代感的设计,给足了二次元爱好者暗示,引得年轻粉丝们疯狂打call,表示自己是“舔屏观看”。《千里江山图》播放的时候,李晨和张国立在那儿访谈,蹦出来的弹幕是,“你看你看,后面的水波纹在动……”

“他们真的看得特别细,像批改作业一样,一帧一帧的,给你找错别字。当勾践剑飞出来的时候,马上一片欢呼声,美炸了。”

播出五集后,B站点击量就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八百多万,再加上一些短视频,共有1200万。今日头条还主动为他们自发统计了观众的主体构成人群,数量最大的是20到25岁,15到20岁的排第二。B站的工作人员感慨地说:“《国家宝藏》绝对是B站第一纪录式综艺。”而孩子们在B站上的留言更是温暖了于蕾的心:“我是跪着看完节目的”、“生活在这个国家好幸福啊”……

当于蕾说起这些的时候,是满脸被宠溺的惊喜和幸福。“我们挺欣慰的,因为我们影响了民族的未来一代,他们又那么挚爱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创造‘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动力。《国家宝藏》要激发的,正是年轻一代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实现真正有力量的传承。”

于蕾:擦亮国宝,照见民族文化的根

潮流中要有一颗坚如磐石的心

“宝藏热”的潮流之中,自然也夹杂着不同的声音,于蕾真诚地表示“观众提出来的意见与建议都会认真消化吸收”,而她自己在节目播前播后也常常反思,从而进一步去完善节目呈现的内容。“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一种中正平和的姿态,分寸要恰到好处,你一定不能不听意见,但是也一定不能被所有的意见所左右,要有一颗坚如磐石的内心。”

当时,在明星嘉宾们是否需要去博物馆外拍的问题上,有很多担忧和争议。负责统筹外拍的总导演助理任唯彤认真计算后发现,外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往往花费两天拍下来的内容,在节目中就呈现短短一两分钟。项目总统筹周晓敏也建议,是否考虑使用棚拍等其他方式完成这一环节的功能。于蕾承认,自己也经过了很久的“挣扎”。但最终她还是拍板决定要将外拍进行到底。“因为这个节目的核心诉求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去博物馆,明星嘉宾们作为国宝的守护者如果不身先士卒去亲眼看看文物,怎么能让观众相信你的表达是真实的呢?最后这件事我们做成了。”于蕾不无骄傲地说,正是她的坚持,将明星守护人与观众的情感紧紧连接到了一起,观众在屏幕外感受着明星面对国宝的那份内心悸动,体验着明星对于国宝背后故事的探寻,从而更好地实现了与国宝的一次次“令人心动”的连接。

团队齐心协力打造出精品节目

于蕾说自己是“将军额头能跑马”,包容度很大,心特别宽。心大容易忽略很多细枝末节,对过程中的各种非议和质疑不会那么在意,能让她更专注做事。作为一名统率整个团队的决策者,她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心宽特别重要。“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真正的是累脑又累心,需要考虑的面太多了。比如录最后的盛典时,除了九大馆的馆长,还请了很多泰斗级的嘉宾,他们都是活着的‘国家宝藏’,我们因此更希望把节目做到最好,所以录了很长时间,从下午三点钟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钟,可以想象,所有的嘉宾都非常累。国立老师作为主持人更辛苦,在台上站了一天,扶着腰主持节目。面对这样的状况,我能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协调和抉择,首先要保证创作水准不辜负所有人的辛苦,在此基础上尽量让一切井然有序,除此之外便是挨着屋去鞠躬道歉和道谢。”

除了心宽,天蝎座、A型血、百折不挠、笃定且慎重,这些词都构成了于蕾对自己的基本认知。“笃定,并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在慎重取舍选择后的坚持。”《国家宝藏》在社会上引发的轰动效应,形成了系列“宝藏热”,年轻观众对于国家宝藏的喜爱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国家宝藏》官方曾在元旦时制作了一张以日历为主题、恭贺大家元旦快乐的图片海报,没想到公布后热评满满,很多网友来“求周边”,问起节目火爆之后的衍生产品开发。对此,于蕾坦诚表示还没想过,因为这个事儿不在“初心”之列。“从一开始我们就想好了,做一件事,欲求不能过多。在开拓期,专心致志地让节目在观众心里立起来是最重要的。初心不能太多,一一实现就好。”

于蕾:擦亮国宝,照见民族文化的根

家庭是最稳当的大本营

“家庭是我最稳当的大本营,所以才能放心往前冲锋。”提起家庭,于蕾脸上立刻漾起了暖暖的笑容。她说父母是她的粉丝,丈夫是她的军师,因为节目从前期到后期都得管,家里的事就基本没法管。“我们这个节目的成功,除了全体工作人员的付出,也有工作人员家人的付出。包括国立老师,他接这个活时说问一下家里管账的行不行啊,结果邓婕姐说于蕾做的肯定行。讨论节目首播时,邓婕姐又特可爱说,这个节目放什么时间段都是爆款。”

像邓婕给予张国立巨大的支持一样,于蕾的丈夫也给了于蕾方方面面的关照。结婚十年,她对于婚姻的感悟是“包容理解”。“我的家人都很理解我,也非常为我而骄傲。我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就愿意分享我的喜悦和成就感。我们在生活中给予彼此足够的独立空间,同时又彼此鼓励和认同,这是爱的基础。”

于蕾把这份爱的能力归功于父母的滋养。“小时候爸妈的工作都很忙,我从来都是自己上下学,放学后脑袋顶在纱窗上看爸妈什么时候下班回家,我妈每次回到家看到我额头上的纱窗印就很心疼。但我从来没觉得缺少爱,他们给予我的精神上的富足决定了我的性格养成。”爸妈都是文学爱好者,年轻的父亲19岁时就曾在当年火爆的《辽宁青年》发表诗歌,出版过好几本诗集,这让小小的于蕾就萌生了对文字的热爱。而受私塾教育长大的姥爷亲手抄制教材,每个寒暑假给家里的孩子们开“小私塾”,一个假期学习十篇古文,正是《爱莲说》、《陋室铭》、《桃花源记》、《正气歌》这些幼时就能背得滚瓜烂熟的经典,将中国文化的精气神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根植进了于蕾的成长轨迹。

面对众多观众和网友的盛赞,于蕾曾在朋友圈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只是奋力地擦去了蒙在国宝上的灰尘,它们却闪耀出了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的确,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长河流淌过万里河山,在华夏大地沉积下无数宝物。这些宝物,凝结着先人的智慧,镌刻着古人的精神。在无数考古学家与文化学者的努力下,无数宝物得以重见天日。而今天,正是经由于蕾和她的团队的努力探索,国宝们得以从沉闷的陈列室里走了出来,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它们每一个都是历经风雨而来的生命传奇。“作为一个传播者,我们干的事情不是挽救,而是吸引。把国宝擦亮,让它的光芒吸引大家,让大家发现它们一直活着,从而由衷地热爱,这样的传播才有真正的力量。”

相信《国家宝藏》将会引领越来越多的人在领略文化与文明之美的同时,投身于对中华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传承中,而这正是于蕾和她的团队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