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有沒有和西方列強發生過戰爭?

左右逢源

據我瞭解,清朝前期與外國軍隊有過兩次交手,其中一次是康熙年間遠征沙俄的雅克薩之戰,而另外一次,發生在明末。下面我跟大家聊一聊這兩次戰爭。



一,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之戰前後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於康熙24年(公元1685年春),由彭春統率3000名士兵圍攻雅克薩城,三天後,沙俄統帥托爾布津接受保留武裝的條件,向清軍投降,之後俄軍退出雅克薩城,清軍摧毀雅克薩城。第二次於當年即1685年秋,托爾布津得知清軍撤退後,率領軍隊再次入侵雅克薩,並重新構築加強了雅克薩城,這一次康熙皇帝命薩布素統帥2100名清軍圍攻雅克薩,清軍到達雅克薩城下後,切斷雅克薩城的補給,並用紅夷大炮炮轟雅克薩城,圍城10個月後,城內俄軍傷亡慘重,最終出城投降。最後雙方於1689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邊界。

對於這場戰爭和最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很多人在細細瞭解之後,都認為清政府在這場戰爭中暴露了很多問題,嚴格來講這並不是一場勝利,其中主要有清政府對火器不夠重視,打贏了戰爭卻割讓了很多土地。第一次圍攻戰,清軍有3000人,可是卻配備了僅100支鳥槍,而沙俄方面雖然只有四百多人卻配備了300支火繩槍,第二次圍攻戰,清軍有2100人,依舊是那些鳥槍,但沙俄軍隊卻配備了更加先進,射程更遠,精度更準的燧發槍,可以說如果不是佔據地理和人數優勢的話,戰爭最後是個什麼結局誰也不知道,而且《尼布楚條約》將貝加爾湖以東,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十幾萬平方公里土地確定劃歸沙俄,這也是很多人所詬病的地方,所以當歷史課本上將《尼布楚條約》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平等條約時,又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當然了歷史都有它的侷限性,回到那個時代,遠征沙俄或多或少的彰顯了大清朝的天威。



二,明末僱傭兵。

僱傭兵起源於西方,人們對僱傭兵的瞭解大多都是在影視劇裡,在這些電影中,非洲,南美洲,中東甚至中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僱傭兵的身影,可殊不知,在四百年前,在大明朝行將就木的那個時代,有那麼一群來自葡萄牙的僱傭兵,他們活躍在遼東戰場,為挽救大明朝,與滿清八旗部隊展開了數次殊死之戰,最後血灑遼東,廣西。他們雖然人數很少,但裝備精良,多次給予八旗部隊以重創,甚至差點炸死皇太極。那麼這支部隊是因何而來,又因何而消失的呢?


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在遼東屢戰屢敗,渾河之戰後努爾哈赤又接連攻陷了瀋陽,遼陽。遼東局勢已岌岌可危,面對如此嚴峻形勢,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天主教徒,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天工開物》的作者徐光啟向朝廷力薦購買西方先進的紅夷大炮,並組織葡萄牙僱傭兵參戰,在得到朝廷批准後,徐光啟於1629年左右先後兩次到澳門高薪聘請葡萄牙炮手,購買火炮,最終組成了由德謝拉為首的31名炮手,10門大炮的炮隊,他們整裝待發,裝備精良,踏上了遼東戰場,這些葡萄牙僱傭兵雖然價錢昂貴,待遇很高,但戰鬥力驚人,用現代話來講“值這個價”,他們駐守在山東登萊地區,在與後金作戰的同時還肩負著訓練培養大明本土炮手的任務,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1631年,皇太極企圖進攻皮島,葡萄牙僱傭兵將火炮架設在帆船之上,向後金軍猛烈發射,後金軍先後被打退四次,並差點轟死皇太極,後金軍不得不撤退。可惜的是當年毛文龍的手下,德謝拉的學生孔有德反叛,最終德謝拉戰死登萊基地,其他僱傭兵或重傷被俘或力戰而死,德謝拉和他的部下死在了中國戰場,但這並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大明雖然失去了北方的統治權,但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繼續抗擊清軍,而葡萄牙僱傭兵也依然活躍在抗清第一線,像公元1647年,葡萄牙僱傭兵橫掃清軍,打贏了桂林守衛戰。

但是隨著吳三桂絞死永曆帝,南明政權滅亡, 僱傭兵和僱主的關係也隨之解除,他們隨即撤出中國的歷史舞臺,雖然他們拿錢辦事,但他們捨身忘死,所表現出來的契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清朝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由於朝廷內外奉行天朝上國的思想,因此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也直接導致中國從此落後於世界,使中國在與外敵的戰鬥中不斷失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在清朝初期,我國曾經是曾經取得過一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的。

圖為雅克薩之戰示意圖

清朝初期,沙皇俄國與清朝在北方邊界問題上衝突不斷。1643年沙皇俄國軍隊悍然入侵入侵我國邊境達斡爾人的領地,進行大肆的屠殺。而達斡爾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圍困後,最終因青壯年大部分戰死,導致城破。城中居民大部分慘死,倖存者僅有幾人。

圖為雅克薩之戰中的中國軍民

在長時間的警告,談判後,康熙帝意識到,只有暴力手段才是唯一能解決沙俄侵略行為的唯一途徑。因此1682年,康熙親自奔赴關東進行巡視,在確定了關東社會條件以及沙俄駐軍的詳細位置後,令薩布素領兵駐紮在璦琿城附近,並切斷雅克薩城與外界的聯繫。此後中俄雙方不斷髮生摩擦與。1685年,沙俄派兵600人支援雅克薩,這一舉動引起了康熙帝的極度憤怒,隨即派遣清軍近3000人,包圍雅克薩,並斷絕其水糧。最終沙俄侵略者被迫投降,此時原有700餘人駐紮的雅克薩城中,僅剩66人。

、圖為尼布楚條約的規定邊界

雅克薩之戰是清朝政府與帝國主義勢力進行的第一次正面較量。但雅克薩之戰雖然是清軍獲得了勝利,但在尼布楚條約的簽訂過程中,清政府主動放棄了尼布楚地區,而這一選擇,也隱隱的主張了沙俄蠶食我國領土的囂張氣焰。因此,雅克薩之戰雖然勝利,但卻為將來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軍事新觀察

有啊,和俄羅斯打了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城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在歷史上,雅克薩是中國東北邊疆的古城。17世紀,沙俄國力迅速增強,於是急劇向東擴張,派遣軍隊侵佔我國北方的尼布楚和雅克薩等地區,並在當地修築城堡要塞,設置防禦工事。

面對沙俄軍的侵略行徑,康熙在穩定國內局勢後,開始發起反擊。

雅克薩之戰前後共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685年夏,由都統彭春率清軍用“紅衣大炮”圍攻雅克薩三天,使城中的俄軍困頓不支,俄軍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被迫投降。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以清軍勝利結束。

然而,托爾布津在得知清軍撤離的消息之後,很快就背信棄義地於8月再次攻佔雅克薩,並重築雅克薩城堡。於是,清軍又展開第二次雅克薩之戰。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出兵雅克薩,雖然很快就擊斃托爾布津,但卻受阻於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此後,清軍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之後,最終被迫俄軍投降!

兩次雅克薩之戰雖然都以清軍獲勝告終,但卻並不能說明清軍有多強大。相反,此戰正好暴露出清軍武器裝備已落後於俄軍。當時清軍所使用的還是明朝時期的“紅衣大炮”,單兵火器則更差,已與俄軍有明顯的差距。

當時,康熙早就對這場雅克薩之戰進行了精心準備。為此專門組建黑龍江水師,造500餘艘戰船和運輸船。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共計投入約3000人,第二次也投入了2000餘人。

反觀俄軍,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只集結了包括農民、商人和獵戶等組成的臨時軍隊450人。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俄軍也只有826人而已。

然而,儘管對手並非俄國正規軍,而且人數也不多,但是清軍還是贏得十分艱苦!而且最後,清朝還是贏了戰爭丟了領土!從這,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清軍在軍備上遠落後於戰敗的俄軍。

清朝與西方列強的第一次正式較量,正是在這不光彩中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