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是否刷新了你的秦国观?

鸮尊尊

孙皓晖笔下的《大秦帝国》确实历史性的刷新人们对那个远去了两千多年的秦帝国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作者以最务实的态度去还原了历史,至少是非常符合人性地还原了历史。

过去,人们对秦的历史多数停留在一些非常局限性的资料上面,如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少数儒家作者作品中去了解秦帝国,然而里面除了不够详细以外,多少都带有一定学派偏差在里面,很容易跟随作者的情绪走,了解得并不客观。如汉代的《过秦论》就是出于对当时时代的需要而撰写,有着非常浓厚的学派色彩,在此不作论述,那么它刷新了人们对秦国的那些认识呢?我个人认为,它是一部艰辛卓著的奋斗史和人性的光辉史。

从战国中期秦魏少梁之战说起,它深刻讲述了当时的秦国在历经了四代国君乱政之后国力的衰败和当时秦国民众生活的悲惨,秦国为什么要变?这个问题说得很客观,是因为当时列国因变法而富强,因富强而不断吞并一些弱小的国家。而秦国还处于穷弱国家之列,天下富强的诸候国把秦人视作野蛮人,不与之交往,千方百计想法子吞并秦国,让其成为自己国家治下的一个郡县。

自秦孝公继位开始,就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变法图强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发布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向列国招聘人才,以求富国强兵之道,从此时起,秦国上下拉开了艰苦奋斗的大戏。

秦孝公用商鞅开启商鞅变法运动,作者笔下的商鞅可谓一个至情至性、深谋远滤且大公无私的人。历来商鞅是历史上最有争议性的人物,有的认为商鞅是个薄情寡义的人,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法律,对受刑者很非常残忍,最后不得好死等等。但是《大秦帝国》笔中的商鞅并非如此,作者可谓深切体会当时商鞅的心里,把商鞅当时的之所以如此为之的原因写得很非常透切,完全符合人之常情,而并不是象一些人描述得那样一副“酷吏”形象。

秦惠文王用张仪合纵横强东山与各国大博弈,作者笔下的张仪表面是势利小人,实则是大智大勇,忠君不惜命的大忠臣。从张仪的出身到位居相国、到诈楚王、到破合纵,这些种种所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秦国东出。它扭转正在处于发展阶段的秦国被围困、被削弱的不利局面,作者帮我们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角度去看张仪,这样的张仪不再是我们平时所了解的那种所谓的“势利之徒”了,他比那些所谓君子不知高尚了多少倍了。

秦昭王用范睢除“四贵”远交近攻弱六国,在秦昭王任用范睢驱“四贵”的小人行径中找到了最君子道理。秦昭王任范睢为相原因很明了,他说出了秦昭王多年以来想说却不能说的话,也能帮他做他多以来想做却又不能做的事,那就是“太后擅行不顾,穰候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太后在内政上专权,穰候在外交上不用与秦王商议,泾阳君和华阳君想出兵打谁就打谁。也就说,秦昭王在四贵的专权下只有一个王的名号而已,大权与王无关,而范睢能帮秦昭王重整朝纲恢复秦昭王作为君主应有的权力和地位,改变“只知有穰候‘四贵’,不知秦王”的囧境。

秦昭王任用范睢为丞相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是有重大利益的:解决外戚“四贵”长期专权结党对王权构成的潜在威肋;解决外戚擅自使用外交权和兵权打乱秦国战略布置的危害;解决外戚公器积用利用兵权私下掠财掠地损公肥私的危害;维护秦国战时法治应有的正常秩序。

范睢不但可以帮秦昭王摆脱近忧,更能帮秦昭王解决远虑。那就是范睢向昭王提到的“远交近攻”的战略规划,它的提出是在秦东出一统的战略构想框架内具有实操可操性的,明确了秦帝国一段时期工作方向。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对秦国前所未有观感,秦帝国之所以能傲立群雄并非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它的种种必然因素虽然人们无法一一探究,但是,一个国家的兴起,必然有那个时代其它国家所未有的优越之处,作者的笔下都体现出了这种优越,如制度的优越性、观念优越性、人性上的优越性。各位看官您说呢?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首先说一下自己的答案,确实是刷新了自己的秦国观。曾几何时,我们开始接触历史多半是从历史课本上来学习的,尽管也有商鞅变法也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但是都太过笼统不够详细。而后想要了解秦国,则需要借鉴史书。这里就要说明,整个中国历史的史书记载都充斥着儒家思想的身影,因此对于一个以法家立国的秦朝多半憋不出什么好词语来形容,导致猥员长一直觉得秦国就是一个蛮夷未开化的国家。


说实话,猥员长刚开始是从《大秦帝国》的小说开始看起的,不得不说的是小说除了描述各国纷争的同时更多的带有些侠义的味道,因此并不能说《大秦帝国》就是正史,但是起码它对于秦朝这个朝代是有客观认识存在的。比如说我们认为的秦法真的是酷律苦民之法?当真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一个朝代的全部尽尽于此,那么又怎能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呢。


我们以往所了解的秦朝,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秦朝。当然啦,就算是从《大秦帝国》中看到的秦朝也是秦朝的一角,不过这足以多给我们一个参考的角度。要想了解一个朝代,必须回到当时的时代去看,无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还是后来一统天下的秦朝,都曾经有其辉煌的一面的,而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更非众人眼中那个动不动就要动用酷刑的战争机器型国家。


不管《大秦帝国》中的秦国到底是不是太过美化秦国,但是秦国未尝就不是这样的啊。历史谁有说得清楚呢,但是唯一能说清的就是秦国绝不是一个用只言片语就能说清楚的朝代。


史有余故

《大秦帝国》可以说是一部很火的“历史剧”,但是火不等于水平高。康师傅销量肯定比全聚德大,但你能因此断言康师傅就比全聚德好吃?

超喜欢公子虔的人设,面具超人,帅炸了!!!

作者孙皓晖动笔写《大秦帝国》时就说过:“我说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没用。得老百姓都这么说了,才算做到了。那最好的形式,就是电视剧。”所以一开始,孙皓晖写的,就是一个电视剧本。既然是剧本那就属于文艺概念而不是历史学概念,所以孙皓晖笔下的秦国在真实性、可靠性上也就和郑晓龙想象出的清宫差不多。



特别喜欢秦宣太后(就是那个芈月),一个很污的女段子手,只可惜孙皓晖在《大秦帝国》愣说人家自杀谢罪了,老铁,你以为那是网红老祖沉珂么?

真正的秦国或秦朝是什么样?很难用几百字的篇幅做出概括。因为秦从秦孝公到秦二世的历史跨度不算短,统治区域也不断的变化,所以要搞个“纲举目张”的概括显然不科学。

比如秦朝的“法治”一直为一部分人津津乐道,认为超越了之前(三代)和之后(从汉朝到清朝)的“人治”。但事实上我们根据睡虎秦简的记录可以发现很多律都只是说触犯之后要处罚,但如何处罚却没有给予必要的说明。这种可以造成无限徇私枉法机会的典型“人治”在《唐律》中是不可想象的。而秦律中体现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责任上的强烈要求。比如《秦律杂抄●牛马课》中关于国有牲畜的律条写到:

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貲啬夫、佐各一盾。

(成年母牛生育低于百分之六十,饲养员及助手就要各自罚一面盾牌)

注意,这是很高的罚金。在秦律中最高罚款为“二甲”,也就是两套铠甲,次之一甲,次之二盾、一盾,之后才是罚缴钱。至于铠甲有多贵,大家有空去网上搜一搜。

而在秦律之中充斥着各种罚款,这一点也和后世王朝完全不一样,唐朝小杜于《阿房宫赋》中说大秦帝国对黔首进行的是“取之尽锱铢”的掠夺,可以说是毫不夸张。

从现在出土的秦简等文物文献中可以发现在大秦帝国生活的平民每天一睁开眼就要面对法律,而所有的法律都是对付你的 。除非你是个官员或者官员的近亲,能够做到“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吕览》)的程度或者是你家富的流油能够给你出钱买到二十等爵位中大夫以上的爵位,不然你将很难摆脱被送到渔阳当戍卒或直接押骊山去当刑徒的命运。

最后说一下,在孙皓晖笔下的大秦帝国有一批完全是作者虚构“老秦人”——虽然都是些黔首草民,但每天都高喊着口号(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去为国家干大事。这些人的形象来源与其说是来自于临潼的兵马俑,不如说是来自于三原的生产队。

其实商鞅搞对象那几段是书中最正常的章节。

附:其实《大秦帝国》这部书确实刷新了我对秦国的认识,我实在是想不到秦作为一个自称玄鸟之后、将母系家谱追溯到上古圣帝颛頊氏、国君(秦哀公)在外交时能够熟练准确的使用《无衣》来酬对的古老邦国,竟然在本书沦为了一群高呼口号、毫无气质乌合之众。


散骑舍人

因为在看《大秦帝国》之前就对秦国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所以,这部小说并没有刷新我的秦国观,应该说他让我产生了共鸣!这部小说中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当时看到这句话时让我深有认同,秦国在我看来是人类历史上最尚武的一个国家,今天所谓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人和秦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几乎都是分封产生的,而秦国却是一个另类,犬戎攻破镐京后,周平王东迁,秦人因为护驾有功,被周平王赐予了西岐之地,这里是周朝的龙兴之地,但是在周平王时期已经被犬戎为首的戎狄占据。所以,秦人所得到的国土只是一纸空文,他们只有凭借手中的长剑将灭掉了西周的强大敌人打退,才能得到自己的国家。于是,在此后数十年里,几代秦人都在与西方蛮族作战,终于打败他们得到了这片土地,秦国诞生了。秦国创立的同时,也是为周朝洗刷耻辱之时。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用在秦国的创立上再合适不过了!从此,这片周朝的龙兴之地上又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国家。所以我认为,得国之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和秦朝相比!

《大秦帝国》写的是战国之后的秦国,书中对秦人的描写却让我想到了这段秦国创业的历史,因为这段历史比战国争霸更艰难。有时候我在想,要是孙皓晖能把整个秦国的历史全写一遍就好了,到时候一定拜读!


历史风暴

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

这是看了大秦帝国 给我留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大秦帝国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国 从秦国的角度看到不一样的战国

从小我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 就是秦灭六国 统一度量衡 车同轨 书同文 皇帝暴政 修阿房宫 长城 建兵马俑 秦朝二世而亡



在课本中看不到任何的感情 荆轲刺秦王 完璧归赵 等等一个个的故事 都把秦国描述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国家 仿佛秦国灭亡是罪有应得的 但真的是我们想的那样嘛?



从大秦帝国中 我们知道 秦孝公的时候秦国还是很弱小的 又挨着当时非常厉害的魏国 基本上只有挨打的份 后来秦孝公听取卫鞅(就是后来的商鞅 卫鞅因有功被封商地 后称为商鞅)的建议 开始变法 实行了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商鞅变法 从此秦国才走向了国富民强的道路

秦国从一开始的弱国 到强国 再到统一六国都是用血实现的 至于说那些 白起坑杀40万降卒 我没法用现在的道德标准 来评价古人的对错



奋六世之余烈

换来的成功太不容易了 大秦帝国从崛起到灭亡 当看到二世而亡 是太多太多的不甘

毕竟从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 奋六世之余烈 用了百年多的时间


小平畅谈

大秦帝国确实刷新了我的秦国观。

第一次接触大秦帝国是上大学的时候,大秦帝国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

由于一直以来历史教科书的的影响,对秦国没有啥好感,暴秦的影响根深蒂固。

然而自从看了《大秦帝国》第一部,就被这部剧深深的吸引了,秦孝公的厚重大气重信重义,卫鞅的变法强秦不避生死,君臣二人相互扶持,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铮铮誓言,一声铭记。

这部剧我看了不少于五遍,深深喜欢上了卫鞅这个人,原本躺在历史书里冷冰冰的变法权臣,在电视剧里是挥洒自如的白衣书生,是侃侃而谈的法家名士,也是兢兢业业的变法强臣。不再冷冰冰,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看完这部剧,我又读完了小说版的《大秦帝国》,整整500万字,写的荡气回肠。

对于秦国的认识,不再是历史教科书里的简单的暴秦,而是一个经过自身努力,一步步变强变大,逐步统一六国的励志故事。

秦国以及战国的大部分史料都已不存在,留存在世的也大多是汉朝编写的,对于秦朝肯定有很多贬低的地方。

作者孙皓晖以史料为基础,加入了合理的想象,以及小说的笔法,将风云变幻荡气回肠的战国时代和战国精神呈现在我们面前,弥补了很多历史的缺失。

试想一下,一个国家,人人争先立功,闻战则喜,六国士子接连入秦,为之效命,最终能统一六国,一定有其他六国不能及的优势。

在秦国,君主贤明,制度完善,有才能的人能够重用,立功之人能得到封赏,国家朝野充满了浩浩正气,虽然制度是严苛了一些,但是战时变法,就需要从严,从快,从效。时代使然,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


火花似箭

《大秦帝国》的横空出世,的确刷新了我对秦国一直以来的看法!

实不相瞒,本人从小学到现在一共对战国七雄中的齐国,楚国和秦国产生过崇拜。

首先说小学时代,当时对齐国痴迷到了一定地步,因为齐国名人多,齐桓公、管仲的君臣之交,管仲、鲍叔牙的君子之交,到后来赫赫有名的齐威王,以及孙膑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和后来的马陵之战,处处出彩,当时的信仰肯定比较天真,各位见笑了。

再说中学时代对楚国的热爱,为什么?因为楚国地大物博呀!中学时代的地理一直在强调一个国家的辽阔疆域以及拥有的丰富资源对国家的影响,所以当时认为楚国那么大,物产丰饶,实在令人向往。

最后说秦国,坦言,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对秦国持有偏见,因为教科书上对“虎狼秦国”的描述,与当时天真烂漫地赤子之心严重冲突,所以很讨厌秦国。后来《大秦帝国》问世,“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必胜意念以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顽强抗争态度,确实颠覆了我以往对秦国的认知,秦国为了富国强兵采取的种种举措,现在看来可以说是一个“屌丝”逆袭成为“高富帅”的过程,其中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实打实的强国政策以及执行力,造就了一个可以吞吐宇宙的秦国。

所以,与其说是对秦国认知的改变,不如说是自己心智的逐渐成熟,毕竟做事情还是以结果为导向比较好,尤其是正能量的传播,希望都能得到理想中的效果!最后祝愿奋斗中的大家都能像后期的秦国一样如日中天!


唯爱古妆

初中的时候学历史,感觉秦始皇就是暴君,严刑苛法,焚书坑儒,修阿房宫建秦陵,那些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光辉都被这些暴行遮住了,即使修长城开灵渠也成了暴行的一部分;高中学历史,历史老师教我们要认真思考历史,不要只信那些历史教材,虽然对秦始皇的暴政有了怀疑,开始用正面的态度去看秦朝,总之还挥不去暴政的影子;大学在图书馆接触了不少历史书籍,开始怀疑这样一个暴君是怎样完成一统中国的伟业的,模模糊糊感觉秦始皇不是个暴君能说透的,秦朝也不是那么的脱离仁义礼智信。直到若干年后,看了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感觉这才是符合一个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王朝的真正气势,自此秦朝在我心中不再模糊,完全翻盘。不只是秦朝,对那段思想大崩溃大暴发大自由的大争大战大和的战国时期也充满了向往。感觉大中华的文化源头就该是那样,不只讲究礼仪之邦,还讲究自由奔放,还讲究大争的血性,而不是像后世被阉割了的儒道至圣那样,隐忍、阴谋、懦弱,缺乏光明磊落,崇尚权术阴谋!

大中华,就应该是老秦人那个样子!


半个音符的杂音

不请自来的本学弱~~

看到这样的问题,让我想到《秦时明月》火起来的时候群里突然有人问,“有没有刷新你的诸子百家世界观?”

因为当时群里很多人都是考研狗,也有部分已经是硕士狗和博士狗,水平算参差不齐吧。这句话刚说出来的时候大佬们还没出笼,故而扯淡党我等也都能扯淡几百句。当然,有些家伙就是自带逗比属性,喜欢一本正经的拿小说动画来当历史去开玩笑。后来有大佬出来了,大家就正经起来了,所以后面的讨论基本上都比较严谨细致。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动画就是动画,小说就是小说,别看都是教授,当年的学位和后来的专业方向那是很容易看出水准的,所以,前人隔行如隔山的说辞绝不可能是废话和假话。

此外,我绝不会去批评《大秦帝国》的作者专业知识如何如何,这就像当年的《秦时明月》,有些研党和博党非要跟动画党较真,最后只不过是把对方说跑了而已,完全没个卵用。YY强国,它至少是《大秦帝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卖点,强秦汉武唐太宗,不树立个YY对象来让这些人喊喊装比的口号,怎么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呢?可以说,这基本上就是《秦时明月》的翻版——动画播出的时候墨子和墨家被推崇得无以复加。《庄子》里有句“波风之民”,有点庄子的圣人与猴的意境——作者圣人读者猴,能把小说写到这种地步,岂不是能跟《哈利波特》一较高下了?不过估计影响力不太可能超得过后者。

所以,我觉得《大秦帝国》的作家很厉害,因为这是一个狙公和众狙的故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本小说很畅销,很有当年《秦时明月》的影子。

另外,有些人一直讲史实问题,我以为大可不必,因为这完全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小说。古代西方和古代中国以文化、思想保持长盛不衰,今天我们讲硬实力和软实力二者都不可或缺——但《大秦帝国》更厉害,颇有些以《三国演义》强国的敢为天下之先的勇气。为我们当代有这么好的作家和如此聪明的国人而感到精神振奋,恐怕拍死宇宙第一大韩王朝的时间已经指日可待了——但我知道,那些走狗和汉X们,肯定会对我说的话进行批评,因为他们不想通过喊口号来与韩国争霸。


肥嘟嘟的小不理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我对大秦帝国最深的印象。第一部,秦国积贫积弱,唯有战斗力可以上得了台面,但为了战争,国内经济已经很不稳定。秦献公死了以后,六国就开始商讨怎么瓜分秦国,这个时候秦国很弱,会时刻灭国!而这时候,秦孝公很有作为,与国民共赴国难!老秦人战斗力很强,连卫鞅看了战场都感叹秦人的勇猛!这是变法前的秦国!

变法后,秦帝国面目焕然一新,国力,军力都是顶级的。而这时候,六国还浑然不知秦帝国的崛起!整个军队身穿黑色衣服,这也是秦喜欢的颜色。给人感觉就是肃穆,威武。而战争没开始之前,整个军队整齐划一,气氛极其沉静,给人强大的杀气。战争开打后,每个秦士兵,都很勇猛,用嗜血更恰当。变法后和魏国的第一战,秦士卒以少胜多打败了魏国骑兵。这很震撼六国,因为士兵要想打败骑兵,必须多于六倍的兵力才行。这个时候,六国已经开始重视秦的存在,甚至畏惧这个庞然大物!

张仪连横的社交时代,已经不是秦孝公的时代,是秦惠文王嬴驷的时代。秦国内有湾里疾也就是电视剧里面的赢疾,赢华等猛将,外有张仪。秦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潇洒,胆寒。好像戏弄别人一样,但六国畏秦的兵力,只能敢怒不敢言!而这个时候的秦,不尚武,开始邦交,慢慢蚕食六国!这个时候的秦国,给人感觉是可怕!

到了宣太后和秦昭襄王,不仅有白起魏冉等武将,更有范雎这类文臣。而最出名的长平之战,六国开始任秦国摆布,这个时候,六国为鱼肉,而秦为刀俎。可以说六国已经有点奴隶的特征了!秦帝国给人的感觉就是畏惧。

跳过国家,秦国可谓是赏罚分明,法度有序,英雄更能大显身手。是个很好的国度。虽然秦朝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奴隶社会的结束,但我觉得,变法后的秦国已经不是奴隶社会了。欢迎各位发表不同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