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為何滅亡?只因崇禎帝有個毛病,讓大臣們忍無可忍!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勤政愛民,雖有匡扶社稷之心,卻無力挽狂瀾之力,最終在“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怨恨中吊死在了煤山上。後世之人多對崇禎皇帝抱有極大的同情,雖然他是亡國之君,但是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差,甚至還有較多的美譽。那麼明朝亡國是否真是像崇禎皇帝所說,責任不在他自己身上呢?我們今天就從崇禎皇帝與後金議和這件事情說起。

大明王朝為何滅亡?只因崇禎帝有個毛病,讓大臣們忍無可忍!

崇禎皇帝統治末年,大明王朝已經岌岌可危,形勢日益嚴峻。當時外有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政權,屢次扣關南侵;內有多股農民軍起義,屢剿不平。按照常理來講,任何一個統治者如果聰明的話,都會選擇戰一個,和一個。崇禎皇帝也是這麼想的,他知道不能兩面作戰,於是就有了與後金議和的想法。因為他覺得後金是皮膚病,不至於要了姓名,農民軍是內科頑疾,危害最大。

可是當時的社會輿論因為鑑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崇禎帝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當時楊嗣昌等大臣也主張和議,但是崇禎皇帝想要更多的大臣同意,免得日後自己承擔罵名,於是崇禎皇帝就召見兵部尚書盧象升,暗地裡試探他的態度。可是盧象升回答說:“我主張開戰。”當時崇禎皇帝臉色變了,好久才推脫責任地說:“議和只是朝臣們的意見,朕絕無此意,希望你去和主張議和的大臣們商量商量!”就這樣,崇禎皇帝由於好面子,給了盧象升一個假象,盧象升以為皇上也是主戰的,最終盧象升兵敗被殺。

大明王朝為何滅亡?只因崇禎帝有個毛病,讓大臣們忍無可忍!

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朝在關外的重鎮松山、錦州等地接連失守,大將洪承疇倒戈投降。此時國內的農民軍也風起雲湧,勢力越來越大。崇禎皇帝被逼無奈,又想和後金議和。於是就指示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進行這件事,當時崇禎皇帝告誡陳新甲千萬不要洩漏出去,所以朝廷裡邊的人們都不知道議和這件事。

可是有一天,陳新甲把議和的文案放在几案之上,他的家童誤以為是普通文件,就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議和的消息剛一洩露,朝中的大臣一片譁然,開始紛紛彈劾陳新甲。此時的崇禎皇帝不僅沒有幫陳新甲說話,而且極其惱火,還假裝什麼也不知道,將陳新甲捉拿下獄,不久就以“私自議和”的罪名處斬。

大明王朝為何滅亡?只因崇禎帝有個毛病,讓大臣們忍無可忍!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崇禎皇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最終自縊於煤山。各位讀者,如果你是崇禎皇帝的大臣,遇見這麼好面子,遇事沒有擔當,推卸責任的皇帝,你會拼死為他賣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