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很容易愛上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張進娣

好問題!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對自己有充分的好奇心,而且已經初步覺察到了自己心理模式的核心。

但是很可惜,因為沒有更多具體的信息,我也沒法具體分析。

事實上,每個人的理由會有不同。這裡只能談一下大範圍內的原因。

既要考慮來訪者的情況,也要考慮諮詢師的情況。

不過先說說更大範圍的原因。

社會心理學的原因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確實更容易喜歡和自己距離近的、經常接觸的人。心理諮詢每週固定見面一兩次,符合這個條件。

社會心理學還發現——人還容易喜歡上,喜歡自己的人。心理諮詢師很關心來訪者,很願意理解來訪者。來訪者就比較容易感覺『心理諮詢師挺喜歡我的』,於是也容易喜歡上諮詢師。

哪些心理諮詢師,更容易被來訪者愛上?

首先是流派因素。因為諮詢師的流派會影響他心理諮詢的具體做法。心理諮詢的具體做法,就會影響來訪者的感受。目前看來,據我所知,很多被來訪者『愛上』的心理諮詢師是心理動力學流派的,或者說是精神分析流派的。

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後來這名女病人確實有所緩解。但是——卻出現了新問題——她宣稱自己懷孕了,並說孩子是約瑟夫的。她當然沒有懷孕,這是幻想。

顯然安娜歐是『愛上』了約瑟夫。約瑟夫有家室了,所以也因此不得不躲著她。

大家可以注意到,我這裡說的『愛上』都是打了引號的。因為,在專業裡面,我們會認為,那不是真愛,而是這種『移情』。準確說,是『情慾移情』。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移情』?其實移情一直存在,但它在精神分析裡特別容易出現,而且很強烈。

因為精神分析或心理動力學的心理諮詢裡,諮詢師都比較『節制』,不怎麼展現自己的個人特色。這就很有神秘感。

而且鼓勵來訪者自由聯想和傾訴——諮詢師就彷彿是一張屏幕,任由來訪者把他心理的感受和想法投射上去。

也就是說,來訪者在這種諮詢裡,有很多『自己感動自己』的空間。他們對諮詢師更容易有很多自己信以為真的想象和猜測。他們『愛上』的其實是自己的想象和猜測——並不是諮詢師本人。

如果是認知行為療法的諮詢師,就比較不容易被來訪者『愛上』。因為認知行為的諮詢裡,諮詢師說話比較多、會做科普教育、會給來訪者佈置作業。諮詢起來,不像是日常交流。『工作』的感覺很強烈。來訪者更可能把諮詢師當『老師』『教練』『權威』。而不是情人。

諮詢師的個人生活情況,個人特點也會影響。比如,諮詢師生活中的愛情和性慾沒有得到滿足,諮詢師就會無意識的在諮詢中滿足自己。

最粗淺的一種情況,比如說諮詢師平時不認識好看的異性。有個異性來諮詢,很好看。那諮詢師可能就會捨不得來訪者結束。而把諮詢的次數增多。這種曖昧的氛圍,可能就傳達給來訪者了。

科胡特(曾任美國精神分析協會主席,國際精神分析副主席)有句名言——『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做到這點,來訪者自然不容易『愛上』諮詢師。

哪一類來訪者,最容易『愛上』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因為目前沒找到有關調查的數據。只能就個人見聞說一些。

在我所聽說的案例中,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容易『愛上』諮詢師。其實是因為這類人格,本身就容易快速的對別人產生強烈的喜歡或厭惡。

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越是不穩定,越是不好的人,越可能『愛上』諮詢師。因為諮詢師可能是他人際關係裡,唯一穩定良好的。

更細緻的說,有戀父戀母情結的人,也容易『愛上』諮詢師。因為諮詢師往往年紀比較大,或者被來訪者潛意識裡當成是自己的父母。

如果一個人,分不清楚『平等互利的成人愛情』和『我依賴別人或別人依賴我』之間的區別。如果他無法在現實中建立平等成熟的戀愛關係,他就容易『愛上』諮詢師。

但凡是嚮往那種『對方比我好,或,對方會照顧我』的戀愛關係的人,都容易『愛上』諮詢師。

如何避免?

不需要避免啊!

要作用這個現象去進一步理解自己、利用這個機會去成長。

要告訴諮詢師你『愛上』他了。然後展開討論。

一定要避免的是——

①不能和諮詢師談戀愛。就算結束諮詢了,也不可以。

②無論如何,不能發生性關係。因為這違反職業倫理。

你要知道,無論在諮詢裡,你有什麼情緒或情感反應,都不要緊。

問題是,怎麼進一步理解這些反應。進而幫助自己在諮詢室外的生活中,過得更好。

也就是說,關鍵還是在諮詢之外,好好談個戀愛。如果做不到,那這個就是諮詢師要輔助你克服的困難了。


照見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移情”,即在諮詢過程中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情感,是來訪者將自己過去對生活中某些重要他人的情感投射到諮詢師身上的一種心理學效應。

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移情在諮詢中是一個普遍現象,主要是因為做諮詢的來訪者一般都深陷於某種心理問題中,負面情緒較嚴重,痛苦不堪。這個時候出現一個願意傾聽他倒苦水、解救他的人,就像溺水的人身邊出現了一塊浮板一樣,肯定會牢牢地將其抓住,並對其產生依賴等類似情感。在斯德哥爾摩情結中,被劫持的人質都可能會對劫持者產生愛情。相對而言,來訪者面對的是沒有危險性、幫助他的人,所以產生類似愛情的情感並不奇怪。

為什麼我會說類似愛情的情感呢?因為來訪者對諮詢師的情感與愛情類似,但並不是真正的愛情。當然,極個別的情況下,有可能產生真正的愛情。這裡主要說的是大部分人對諮詢師的類似愛情的情感。在諮詢時,諮詢師會運用催眠、自由聯想、角色扮演等諮詢手段發掘來訪者內心深處的病源所在,隨著諮詢的深入,來訪者會自然而然的將自己內心深處的病因投射到諮詢師身上。例如來訪者從小受到父母的關愛比較少,內心渴望受到父母的愛,並將其理想化。那麼他在做諮詢的時候就會把這種理想化的父母的愛投射到諮詢師身上,想象著諮詢師對其柔聲細語的說話是其理想中的父母在對其說話。也就是說來訪者所以為的愛只不過是其幻想出來的、不存在的。有些時候,來訪者可能會把現實中失望或缺失的愛情對象投射到諮詢師身上,這種轉移是自己都意識不到的,還以為自己是真的愛上了諮詢師。


鵜鶘心理夯小七

正移情表現為來訪者對諮詢師非常的友好、信任和敬仰或對諮詢師產生愛戀之情。感覺諮詢師像大哥哥、大姐姐、像母親等一樣,多發生在青少年諮詢者身上。題目中問問題的情況就是發生了正移情。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相指出的是你這不是對心理諮詢的愛,只是一種移情現象。準確的說你不是愛心理諮詢師這個人,而是愛心理諮詢師這個角色和心理諮詢師對你的共情。不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憑藉所受的專業訓練,會對這種關係有更所覺察,也會用各種方法讓關係迴歸正常。

不過,這些來訪者對諮詢師的愛,心理諮詢師一般來說把這種情感控制在心理諮詢中。既不會延伸到諮詢外的生活中,也不會從情感進化到真正的行動。如果來訪者產生強烈的移動,心理諮詢師就需要毫不猶豫的轉介了。



最後,為了你能看到我更多的回答和文章,為了鼓勵我繼續創作,請你點擊文章上方的“關注”兩個字,謝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