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滅大順之戰背景分析 如何評價清滅大順之戰

清滅大順之戰

清滅大順之戰對清朝而言是入關的關鍵一戰,此戰消滅了大順政權,主要抗清力量南移,清軍入主中原屏障被消除,清朝統一全國在即。這場戰役後,大順軍剩餘的30多萬軍隊與南明政權聯合,繼續進行抗清運動。

清滅大順之戰背景分析

明朝覆亡後,與清軍作戰的重任就落在農民起義軍身上。當時關內的農民起義軍,以李自成、張獻忠兩大部為首,都是在短短几年間迅速發展起來的。如李自成在1638年為洪承疇所敗,蟄伏陝南商洛山中,到1640年底才以五十騎殺出商洛山進入河南。由於成千上萬中原饑民的蜂擁加入,他的部隊急劇擴展成為數十萬兵員的大軍,馳騁中原,縱橫關山,最後出師東向,顛覆了明王朝。攻克北京之時,這支農民軍實際也只有三年半的戰鬥歷程。

顯然,在這短短几年內,參加起義軍的又多為此前從未摸過刀槍的農民,作戰技能很難趕上那些生長於馬背之上、從小就能騎善射的八旗兵。對農民起義軍來說,只有在與強敵的反覆較量中才能鍛煉出堅強的戰鬥力。而明朝的精兵大都在與清軍作戰的遼東前線,在內地與起義軍對陣的多是搜刮有術、作戰無方的部隊。起義軍的作戰能力很難得到錘鍊。

崇禎帝縊死煤山後,多爾袞立即召開王公大臣會議,滿洲謀士們力勸多爾袞立即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於是多爾袞壯了膽,決心出師,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浩浩蕩蕩地鳴炮出征。

如何評價清滅大順之戰

清滅大順之戰的勝利標誌著清軍入主中原的最大障礙被消滅,清軍大批進關馳入中原。清軍入關標誌著明王朝的傾亡和清王朝統一全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不可否認,它在明清史上對全國範圍而言,一時使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而使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早為史家多所論列,茲不復贅。這裡必須強調指出的,是清軍入關對全體滿族人民所產生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影響的問題。眾所周知,滿族前身女真原本是在明王朝統治下的一個被統治的少數民族;清軍入關,滿族一躍而成為全國最高的統治民族,再則滿族不論貴族或平民,幾乎全部從關外邊區遷入到中原腹地、首都北京和各省重要城鎮。這裡提出來須要討論的,清軍入關這一事件最主要的影響是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