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出现的归国潮?

妞说天下

作者米叔,自媒体这才是美国创办者,旅美学者,资深媒体人。

米叔认为,归国潮是客观存在的。而归国潮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有那么多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野鸡大学,而在于留学人员的大幅增加,以及基于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回国。



由上图可见,从1980年起,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人数实在不断增加的,特别是在2005年后,呈快速增长。据报道,在2016-2017学年,美国有超过35万的中国留学生。

我们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的外籍留学生,在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需要取得工作签证。每年的工作签证一共8万5。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由于每年申请者的数目远多于8万5,因此申请者需要参加抽签。中国留学生的中签率如何?根据下图,从2001-2015年,中国留学生获得了颁发的工作签证总量的9.7%。这样算下来,每年能中签的中国学生也就八千多(实际上中签率还要再低些,因为考虑到在学术圈工作而不需要抽签的留学生,但这部分人很少)。

所以,举个极端的例子,即使中国留学生人人在哈佛,绝大多数也是无法留下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归国大潮中,有非常多的学生是自愿回国的,并没有留在美国的打算。和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相比,近十年的留学生更多为家里出资的本科生,这些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在国内能够得到良好的资源和工作机会,因此自然国内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的回国,是主动的,不存在就读于野鸡大学的问题。

至于所谓的野鸡大学,不能说没有,比如之前美国当局为了调查外籍留学生所特意创立的“北新泽西大学”。但是,绝大多数的留学生所就读的大学都是正规的,并且得到教育部承认的。

需要承认,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上名校。但好比在国内,不能说非985、211大学就是野鸡学校吧?此外,美国有相当多的学校,哪怕是名校,在国内并不出名。举个例子,Kenyon College,恐怕没有多少中国人听说过。可能有人觉得连University都不算,只是College,恐怕更是野鸡学校。但是这所学校在美国就是不折不可的名校。

综上所述,归国潮是继留学潮后自然而然发生的现象,与学生所就读的学校并无直接关联。


这才是美国

2018年,“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3月21日,北京出台“近十年最宽松的落户政策”;3月26日,上海表态“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西安更是宣布一项惊天计划: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身份证就能在西安落户。据说,“新政”实施的第一天,紧急落户的人数就达到创纪录的8050人!

  南京、武汉、杭州等10几座城市也都实行了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送钱送户口”,唯恐你不来!

  那么,在各地区争抢人才市场之时,2018年第一季度人才的流动到底出现了哪些新的端倪?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普惠政策的来临,求职者关注的城市与行业,以及期望的薪资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近日,58英才招聘研究院发布了58同城《2018年一季度人才招聘报告》。明显看出,一线城市企业招聘量依然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北京排在全国企业招聘量城市榜首,而新一线城市如成都、武汉、重庆也位列前十,且城市招聘活跃度升高。此外,深圳在人才求职热门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也是95后人才求职热门城市首选。

  北京领跑,新一线城市成都、重庆、武汉、郑州、西安招聘活跃度升高

  据数据显示,北京、广州、深圳、上海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企业招聘量,北京地区的企业招聘量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而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广州和北京的企业招聘需求大幅增加,企业招聘量增加比率分别为54.54%和27.33%。

  此外,随着近两年新一线城市陆续推出人才落户、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当地吸引了大批人才。58英才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成都、重庆、武汉、郑州、西安的招聘活跃度升高。其中,成都地区的企业招聘活跃度增长 7.55%,人才求职活跃度增长 50.77%。

  上海薪酬水平最高,深圳获 95后求职者青睐

  人才供给量和求职热度与企业薪酬息息相关。在一季度,由于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上海的产业集聚发展,汇聚了大量国际人才,薪酬平均水平最高,企业招聘薪酬水平达到8236元,排名全国第一;其次是深圳、广州和东莞,均在7000元以上,高薪酬吸引更多人才流向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排名一季度人才供给量城市第一,其次是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不仅如此,深圳也是95后人才求职热门城市。

  95后人才求职热门城市首位是深圳,其次是广州和成都。作为40年前改革开放的首发之地,深圳也得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认同,纷纷背上行囊去深圳寻求职业发展,而成都凭借着美食和“慢生活”节奏,在95后的求职热度上甚至超过了北京和上海。

  服务业受关注度高 95后青睐生活和时尚相关职位

  而在职业类别上,随着中国制造的兴起、AI技术的推动下,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这也带动了相关岗位的求职需求。普工/技工职位成为最热门的求职岗位,其活跃度增长最高,达到144.83%。另外,司机/交通服务、餐饮、销售等职位稳居其后,成为备受人才青睐的岗位。

  当然,一季度涵盖了春节长假,节后迎来跳槽高峰,带动人才求职活跃度上升,引起一波基础职位求职高峰。而白领人群相对工作稳定,求职活跃度稳中有增。

  据数据统计,95后职场的进入,带动了销售、人事行政、教育培训、影视等职位。这意味着,个性化的95后更愿意从事与生活和时尚相关的工作内容。


投资界

按理说,留学生出现归国潮对于我们国家自身来说是一件好事,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这也从侧面显示了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学生看中国内利于发展的环境。

经过具体分析与总结,国内形成归国潮的原因主要包括: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国外更好的机遇。近年来国外经济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反观国内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口基数大,市场持续火热。国家建设需要人才,因此对留学生提高待遇。所以留学生更倾向于回国发展。

留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国外就业机会无法容纳不断增长的外国留学生,一部分含金量较低的专业的留学生只能选择回国。

家庭原因。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占比较大,家庭条件虽不差,但国外没有任何人际关系很难立足。有很多家庭已经给孩子安排了回国的工作,相对于国外薪资差不多的工作,当然是选择回国。

生活环境,国内娱乐化氛围浓厚,各大媒体和直播娱乐平台蓬勃发展,而国外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相对不是很便捷。比如快递,外卖和网上购物都没有国内方便。所以年轻人更倾向于回国发展。


决胜网

【好,我就是留学生】

看了很多人写的文章,包括评论。实在是太多偏见和偏激,所以我也决定第一次的在这上面写点东西。因为,我就是留学生,目前在德国。

在这里我也不想对很多诸如“留学生十之八九都是混子,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亦或是“留学生都觉得外国人素质高,觉得国外哪都好,回国觉得国人素质差,各种贬低、装b”进行痛斥,因为我原谅这些人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或是管中窥豹的东西进行无限的“联想”。首先我想说的是,大多数留学生在国外是不会觉得外国人素质有多高的。其次,如果你真的出国留学了,你会发现,在国外的留学生比他们在任何时候都爱国。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因为别人对自己国家的哪怕是一点点贬低而据理力争。真正在国外留学的人会更关注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大事,更会因为祖国的一点点进步而欢呼雀跃。一个人,如果爱国,到了国外会更加爱国,如果本来素质就高,出国之后会更高,因为他们永远要像外国人展示:对,这就是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永远都是友好热情 乐于助人。 还有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在国外只有你的国家被瞧得起 你才会被瞧得起 所以大多数人在国外是会誓死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的。

其次事实上,在国外 人们的生活习惯确实更好,比如会给各种垃圾分类(当然这也是偏强制性的,不分类抓到会罚款)会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我认为这就是习惯了,别人都这么说 当然你也要这样)再比如大多数车辆会停车礼让行人(这是写入交通法的,也就是说必须要这么做)但我认为这并不代表素质有多高,我不想抬高他们或贬低自己,我觉得这无非就是习惯了。而且我认为 真正的素质是包容。一个人有素质并不是体现在当别人随手扔垃圾时,你的不屑和指责,而是默默的把它捡起来,而内心毫无波澜,没有什么优越感,因为你知道 这是应该的。

那我们聊完素质,再聊回国目的。

我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一些文章关于我们中国近代的很多科技进步史,包括被人们称作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曾在美国留学,学习了他们最先进的导弹、卫星、航天技术。后被美国扣押不让回国,经过国家的外交努力回国之后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的留学生抱都有这样的抱负:“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背负祖国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何其壮哉!

而如今呢,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出国留学,也不乏很多留学生依然抱有如此的想法和态度,取尽洋人之精华,强于祖国之未来。而不得不说,在很多领域,中国的发展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留学生和他们带回来从外国学来的技术,然后加以改进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出国留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我不能说所有留学生都很优秀也不能说大多数,但是不是总会有一批人没你们说的那么无用和自大。我觉得一棒子打死和敌视留学生 大可不必。因为道理很简单,回国之后,有没有真才实学,用人企业和社会会给出明确的答案。至于有些想出国混个文凭回来的,你们认为不怎么样的 你可曾想过 如果他们不出国开开眼界,看看各地文化,肯定还不如现在呢。如果和自身比,我想肯定是利大于弊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想让孩子出国的原因。

再说回国的问题,我想说的是 为什么不回国?回国有什么不对吗?我自己的祖国 我回来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那些不回国的你们又说是崇洋媚外 回来的又说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留学生回国。如果像有些人说的都是混子回来了,他们是愚蠢才这样出政策支持大家回来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 在外留学什么都得靠自己 其实不容易 想要学他们的东西首先要精通他们的语言 这就已经很难了 还有所有遇到的问题都要自己尝试着解决 请给留学生多点包容和尊重吧。


嘻嘻我在这儿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题主所谓的野鸡大学生在国外混不下去,被迫回国。这个比例进几年确实是大幅增长,原因是近年来,出国的门槛很低,成绩一塌糊涂,然后只有有点钱,就能申请个学校出国混几年。毕业后,本国的就业率都不能保证,就更没就业岗位提供给这些学生了。

2、随着这几年中国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崛起,国内公司的薪资待遇已经达到了和发达国家接轨的水平。举个例子,答主的两个朋友都毕业5年(水平相当,都是公司的中等水平),一个选择西雅图亚马逊总部工作,现在税后月薪大约8k美元,另外一个在今日头条,税后也接近4万。

3、其实,水平高的人,选择回国的还是不多,很多甚至还从国内的岗位transfer到美国工作。

总之:回国潮的原因是国内薪资和国际接轨以及出国热导致野鸡大学生回流,高精尖的人才选择回国的比例并没多大提升。


用户71965839865

喷子之所以是喷子,首先你数学很差,没有分析模型,没上过大学或者没毕业;其次,没有独立人格,人云亦云;第三,一定是街上的混子,自己所谓的知识都是来自网络片段,没有知识储备。鉴于此,再说这个留学生质量问题,首先应该对比培养机制,再说课程设置,最后再谈考核办法和标准,就这三方面来说,国外学校高于国内学校,当然从生源来讲,大多数高中出去的孩子也许不如国内985生源水平高,但这些并不代表后天的努力所带来的成绩,很多人属于后发优势,不能以偏概全!国内四年大学上课不过三年,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质量也不过都是八股文,我们可以去看看高校如何开题如何写论文如何答辩,也可以去知网看看学生论文,国外是授课型,没有大四那年的毕业论文或者研究生论文而已,所学知识并没有缺陷!何况国外的开始绝对严格于内地高校,没有染能送礼提分,也没办法呵老师搞好关系解决及格,作为重要的是:英语水平国外留学没得讲!以及自理能力、创新意识!不要把原生的高考成绩看的太无敌一世,也不要把现存的各种混乱创新都当成创新,更不要把打个破工当成实践能力!各有优缺点,很难因为这么一个国内国外上学维度就可以断定哪好哪坏!否则只能说你无知傻愣!


给你脑子加点酵母

我认识好几个留学回来的人,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点,刚回国后,很不适应国内的氛围,他们看不起国人的素质,也看不起国内民营企业的文化,认为国外什么都好。我不否认国外的部分优点,甚至全部认同他们说的。我不禁反问,你们回来干嘛?你们学了国外的管理方法,没有学国外的国外的管理思想,没有融入国外人文文化,回国后又不适应国内的人文文化,洋流氓学不会,土流氓不愿意当。在家啃老两年以后,被逼无奈参加工作。

现在一些无知的家长,还在不断地把孩子送往国外,这里不仅是国外的大学不靠谱,国内也一样不靠谱,因为父母不靠谱,孩子自然不靠谱。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没听说老鼠的孩子出国回来不打洞的,在国外还是学国外的老鼠打洞。龙凤之子,不出国一样是人中龙凤。因为父母的身教超过所有的教育,我们成年人都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课本仅是知,没有识。


贵仁德德罡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出国留学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进入野鸡大学的也不在少数。随着出国基数激增,回国人数也必然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发展平稳,就业本不乐观,也不可能容下这么多中国学生就业。无论留在外面,还是回国,都是个人选择而已。



首先,除了名校,出国留学门槛大为降低。

随着中国GDP高速增长,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房产增值更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从经济负担看,出国一年三、四十万的费用,对于大城市的中产阶层来说,最多咬咬牙,都能负担得起。从申请学校看,难的是名校,如美国常春藤大学,一般国外学校找留学中介大都有办法,何况国外学校鱼龙混杂,野鸡大学也大量存在。国外学校与国内大学合作办学的,更多了,进一步拉低出国留学门槛。



其次,留在国外的人数也略有增加。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高达60.84万人。同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48.09万人。

十年前,2008年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同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6.93万人。

虽然,过去出国7人回国1人,现在出国7人回国6人,但随着出国人数基数暴增,单纯用比重,不能客观反映问题。我们看到,回国的人数大幅增加,而留在国外的人数,也略有增长。



第三,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收窄,学成是否回国,是个人选择问题。

1.外国的月亮没那么圆。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与国际接轨,中国家庭越来越多走出国门旅游,游学,海外华人的生活也有所了解,发达国家早没有什么新鲜感,甚至很多地方不如中国,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2.国内发展机会相对多。 经济发展越快的地方,工作机会就多,提级晋升的潜力就大,工资增长就快。 好山好水好寂寞,好烦好乱好热闹。这句戏言是海外华人用来总结国外和国内生活差异的。

3.发达国家就业不乐观。以美国为例。2008年以来,美国深陷次贷危机,就业形势一片萧瑟。近年来,经济转暖,但特朗普上台后,明显收紧了留学生工作签证政策。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毕业后会有1年的实习期。在实习期结束前,需要有美国雇主担保才能申请H1B抽签,只有被抽中的留学生才可继续留在美国工作。随着H-1B政策不断收紧,越来越少雇主愿意帮员工担保申请工作签证,国际学生渴望留美的愿望越来越难实现。

…………………………………………………


史晨昱

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有73%的中国留学生计划完成学院后归国就业。国内较为明朗的发展前景以及众多的发展机会,促使学子将回国作为首要选择。

关于对留学归国的看法,应该有历史的去看。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共出现过5次留学潮。有人将其归纳为“五代留学生”,第一代留学生是1872到1900年之间,这批留学生推动了洋务运动,引进了新技术;第二代留学生是1900到1927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留学日本;第三代留学生是1927到1949年,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及两弹一星专家都是这一时期留学出去的;第三代是1949到1965年,这个时期主要是留学苏联和东欧,这批留学人员对新中国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五代留学生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的留学潮;此后便不再有非常明确的划分,但我们可以将其成为当代留学生和新时期留学生。

下面说说1978年后至今的留学情况。1978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增大向外派遣留学人员的重大决策,一直到90年代初,国家基本上还都是采取公派出国的形式派遣留学生,关注点主要在于如何派遣人员出国。由于当时国内与国外经济发展有差距,亟需派遣留学人员到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在派出国别选择上,也基本都是坚持“博采各国之长”的原则,但也有人担心送出去的人不回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曾幽默的回答“即使一千人跑掉一百个,也只占十分之一,还剩九百个”,因此后来的留学政策也逐渐由关注派遣出国向开始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这一方向上转变。不得不说,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推进作用,从洋务运动的富国强兵梦,到改革开放壮举,留学归国人员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期留学生,也可以成当下这批归国潮留学生。这批留学生的显著特点是他们已经不再面临旧时代或新中国时期的经济窘境,很多学生家境富裕,出国留学途径也越来越多,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选择回国就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同时也就出现了题目中关于“多是国外野鸡大学混不下去回来的”现象。但真的是这样吗?不否认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也不排除有混学历的学生,但归国潮的出现究其根本还是政治经济上的原因。正是由于国内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才促使留学生选择毕业归国。

这里还要说一下野鸡大学问题,现在资讯非常发达,国内父母送孩子出去也不再盲目,有各种正规途径送孩子出国,并且国外学校是否受国内教育部认可也都可以查询得到,所以送孩子去野鸡大学上学的可能性应该是逐渐降低的。但有一个问题不可忽略,那就是专业选择问题,目前出国留学的学生多选择工学、金融、经济等专业,从就业的角度看,还需要父母及孩子在送孩子出去时慎重选择。



东街十号

本人在欧洲比利时。就在此说说我所见到的留学生回国问题。

高端人才:我认识不少到比利时读master,博士的国人。5个博士中,1个回国了。回国原因也很悲催。这哥们工作中眼看着当天无法做完,就拷贝到usb回家做了!外国人真敏感啊,和那些我们看到的新闻差不多,什么间谍啊,什么偷窃啊!我认识的他绝不可能干这事。结果特憋屈,不过人家是真有才啊,正好国内某大学特聘他去当教授。他索性就卖房回国去了,我比较在意这哥们在这生的儿子,都已经12-3岁了!不知道回国能否跟上国内的学习。

剩下的4个博士,2个留在比利时。2个去了其他欧盟国家继续深造。到目前为止没听说要回国。也都在欧洲成家立业,我想不大会回国了。

这5个博士,我真心觉得是高级人才。

至于在这读硕士,master的。master一年期的基本都回国了。硕士只要超过2年的,读完都会继续读博士。然后基本都会在读博士期间结婚生子。未见回国。

最后来比利时读本科的!!惨不忍睹。由于比利时本科很少英文授课,都是使用本地语言!就算你让留学生读一年预科。但你想想你读一年语言怎么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本地语言。我到目前为止就认识一个读完本科的,他现在依然在这,最近二胎生了!我想他不会回国了。其他的那些没读完本科的,很多都赶紧打工,然后看最后实在身份无法延续,就回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