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都说“放肆”,而不说“放叁”、“放伍”?

人不狠站不稳34283284

古人都说“放肆”,有三种说法。

一是“肆”通“市”。

相传与孔子杀少正卯时的放肆弄混了,即杀人后把尸首置于街市上,起杀一儆百的作用。《周礼》中说,死刑要“肆之三日”,陈尸示众三天。

这里的“肆”又是摆放的意思,但无论哪种说法与“放叁”、“放伍”没有任何关系。

二是“肆”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思。

典故源于《关尹子.六匕 》中“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意思是一条鰕鱼很微小,但它同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遨游。

按中国传统礼节,是长幼有序,凡事都要讲规矩的,话说不讲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于是对于不守规矩的人,就有了“放肆”一说。

现在多用于告诫,警示。长辈对晚辈也常说“放肆”,就含有警告,不许胡来的意思。如果说成 “放叁”、“放伍”就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第三种说法才与大写数字肆有关。

相传有一天,唐玄宗与爱妃杨贵妃玩的投掷骰子游戏。杨贵妃先掷,掷的是双叁点,皇帝肯定不想输,在投的时候就说“双肆点”。结果果真掷了双肆点。至那以后,唐玄宗每逢要比输赢就会押‘肆’,久而久之‘肆’就成了皇帝的专属数字。

古时对皇帝都有避讳,如果有人在玩游戏时,敢“放肆”,就是与皇帝过不去。你说谁敢呢?

如果有人敢“放肆”,那真是吃了豹子胆了。

这样一来,“放叁”、“放伍”就更没有来由了。

不过,放肆一词流传到现在,多指任性,没有约束,说话做事没有任何顾忌的意思。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呵斥。领导对下属极端行为不满的训斥。

以上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放肆,其中一种说法出自语出《关尹子•六匕》:"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这种说法中放肆并不是贬义,而是道家所讲任意作为,不加拘束。

至于现在为什么这个词大多属于贬义,应该是出自周礼,。《周礼》规定,被处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陈尸示众三天,以表示鄙弃之意。"放肆"的"放"是驱逐、舍弃的意思,因此,"放肆"一词的本义就是弃市,把被杀人的尸体舍弃后陈列到市场上。

至于为什么不说放叁或放伍,我认为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国人讲究礼仪,溯本求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放叁、放伍没有理论依据,说出来达不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站在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呵斥他人,能够满足自己高人一等的心理成就。其二,从其发音来讲,放,去声,肆,也是去声。放肆说出来,慷慨激昂,士气大涨,能够让人感觉自己一下子高大起来。叁、伍,三声。放叁、放伍,说出来气势不足,令人感觉理亏。想象一下,二人狭路相逢,其中一人开口大喝道:“放肆”,另一人开口:“放叁”。呵呵,高下立判。正如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台词,“放肆”,只能对 “猖狂”-……哈哈


朴素8850060

放肆的肆并不能作为“四”的大写来理解。在古代典籍中,“肆”字最常见的意思就是放、置、陈列,与“放”同义。《尚书·大诰》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性质属于站前动员令,其中有一句是周王呼众人上前听训,原文为“王曰:呜呼,肆哉。”这里的“肆”就是叫众人前来站好,也就是陈列的涵义。在记录春秋晚期语言的《论语》中,有一句“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这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以我的能力还可以让他(指谗佞的公伯寮)陈尸于市场或朝堂之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这个字也普遍是如此理解,如铭文结尾常常有“用作宝肆彝”的话,彝就是青铜器,肆彝就是陈列、摆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青铜器。

放与肆的原意皆是摆放、陈列,但陈列在一旁,便不再有人看管,也就肆无忌惮起来(从《大诰》来看,活人显然也可以“肆”)。因此,两个字也都发生了词义引申,产生了“无人管束”、“放荡不羁”的涵义。著名的大盂鼎铭文中,有“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余酒”这样一句话,是说殷商王朝边境上的侯、甸和朝堂上的百官,全都是喝起酒来毫无节制、不加约束。在古汉语中,通常一个字即是一个词,与我们今天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词不同。所谓字,就是文字,而词是一个独立构成涵义的语言单位。因此,古代汉语中,放与肆在前述涵义上是同义词。

不过,随着语言的白话化,人们往往喜欢将两个语意相同的词连缀在一起,形成同义复词。这种现象在汉语中颇为常见,如喜悦,喜和悦都是高兴的意思;愿望,愿与望都是希望的意思;黑暗,黑和暗都使人看不见。甚至隐痛的“隐”原本也是痛的意思,今天,由于大家的习惯性思维,已经将隐痛理解为隐约、轻微的疼痛了,实际上这与其最初的意思相去颇远。

放肆也是如此。而由于长期的使用,导致其原本的意思不再为大众所熟悉,因此才会把放肆之“肆”理解为“四”的大写。从古代文献来看,典籍中几乎没有用肆代四的情况,表明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晚。


就将3

首先要说一下,楼主大概理解错了,“放肆”的“肆”字并不是“四”的大写,它另有含义。

如果按照楼主的逻辑,那么我们还可以依次去深究“队伍”为什么不叫“队陆”,“收拾”为什么不叫“收玖”,那就彻底误入歧途了。

“放肆”咱们都知道,就是斥责别人太嘚瑟不礼貌的意思。那么“放肆”这个“肆”到底什么意思呢?

告诉你,“肆”居然是尸体的意思!!!!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在法律上被判处刑,是要把尸体示众一段时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以儆效尤,告诉民众犯了罪就会像他这样,起到震慑民众巩固政权的作用。

《论语》里就有记载曰:“吾力犹能肆诸市朝”,意思是凭我的能力,把他杀了然后把尸体放到市集上示众,都完全没有问题!《周礼》也有记载说被处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

所以“放肆”就是把尸体放出来示众的意思。

放谁的尸体呢?放你的尸体。因为在古代,你如果对长辈不礼貌,长辈就会说“放肆”来威胁你,告诉你如果再这样继续不礼貌的话,就要把你杀了,然后把你的尸体放到外面示众。

哇,听起来够吓人的!

这么来看,其实“放肆”是一个威胁用语,从性质上讲跟“混账”完全是两回事。


马丁马小虎

对哦,你提的这个问题真好,这里面的故事非常有意思,那么下面我将详细的给大家解释一下“放肆”一词的来历:

搞清楚了它的来历,也就明白了它的含义,进而就知道了为什么不说“放叁”、“放伍”了!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讲一个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说,这个传说就有关于“放肆”一词的由来:

说是有一次唐明皇和杨贵妃一起玩掷骰子的游戏,杨贵妃呢先掷,结果运气颇好,掷出一个双数,好像是双叁点。轮到唐明皇掷的时候,他不想输嘛,所以不停的喊“双肆点!双肆点!”结果这皇帝犹如神助,真的就掷出了双肆点,龙颜大悦啊。

然后他就把肆点涂成了红色,作为他的幸运色。以后逢赌就爱压肆号,渐渐的成了唐明皇专属的数字。而民间赌场玩骰子的时候,因为皇帝是一国之首,所以把壹点也涂成了红色,但是由于避讳,大家都不会压肆点,久而久之,敢压肆点的人,就被人说成你简直是“放肆”!也就是大不敬皇帝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个妃子跟唐明皇玩的时候,毫无顾忌的把钱压到了肆上面,导致唐明皇不爽,其他人也说她“放肆”,就是说她不懂规矩,毫无顾忌之意。

其实放肆一词更早的时候是出自《关尹子·六匕》,而关尹子是与老子同时代的人物,他写了著名的道家经典著作,就叫《关尹子》,一共有九篇,其中这篇中就有记载:

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

其实这句话的引申意思就是说,一只蜂再小,它也能游观天地。水中的生物再小,也能在大海中放肆。这里的“放肆”一词,其实就是指任意作为,不加拘束的意思。

其实这里的“肆”字就不是指数字的意思了,也不能把这个词分开来解释,只有放在一起才能具备这种含义。

包括后面的《新唐书·李绛传》中也有记载:

“治生於忧危,乱生於放肆。”

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放纵,任意的意思。

其实我们继续拆开“放肆”一词,就会发现,肆字最早的时候其实是摆设、陈列的意思。而“放肆”一词就成了陈列尸体的意思。

比如在《周礼》中记载的:

王崩,大肆以秬鬯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子(国王)驾崩之后,掌管礼仪的官职要先把王的尸体陈列,而秬鬯弥的意思就是说,使用一种谷物和美酒清洗身体。这里的秬(jù)是黑黍,鬯(chàng)是一种香酒。

那么这个“肆”字算是解释清楚了,其实在周代还有“肆官”就是祭祀的时候负责陈列物品和贡品的一个官职。

在《周礼》中也有规定,被处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也就是要陈列尸体三天,给予群众最大的震慑力。

随着我们语言的演化,这个词语用途也基本定型了,就成了顶撞上级或者父母的时候,对他们大不敬,都可以直接训斥他们是“放肆”!

也就是最早是威胁要让你陈尸街头的话变成了斥责的意思。

而题目所说的“放叁”、“放伍”这两个词语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除非“放肆”一词确实就像我讲的那个传说一样,倒是跟数字有关,其余的词汇都跟数字无关啊。

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古代人们除了记账的时候为了防止更改会使用到大写的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其余的时候,在文献中很少会使用“肆”代替“四”。

所以,“放肆”一词,根本就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放四”,这是说不通的。

也有人说,人民一听到“肆”就会联想到死,是一种不吉利的数字,所以用这个不吉利的数字来形容一个人胆大妄为,敢造次,其实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毕竟很多人喜欢“捌”字嘛。

所以这个题目问的有点让人抓不到头脑,要按照这个思路下去的话,那么“行伍出身”为什么不叫“行陆出身”?“行肆出身”?那么“陆地”为什么不叫“伍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字的搭配是代表特定意思的,改了就真的失去了原来的意味。

不知道说了这么多,朋友懂了没有?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我对这个,理解不一样,其它朋友讲的是放肆的起因。我说的是历史沿革,其实,肆还有一样,在古代汉字在金钱交易凭据,记帐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全是大写,壹,弍,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我写的是简化字丶不是繁体字)。直到今天,打条子,写借据,开发票,收据仍有大写一栏,其中不泛有肆字。

解放初,解放前,旧时代,唐宋元明清,对市场都称之为肆,生意,交易的地方,大的酒馆叫酒肆。为什么称肆?这里面大有玄机。《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肆在古时并没有我们现在人们牵强附会说肆不好。我个人理解,肄就比三要多,而且要数字大些。引伸出无限的遐想。就是不可想象,特别宽广更深的意思,比如说,肆意妄为,就成了放肄,基本上无法相提并论的意思,肆在古时代表东南西北海洋地域。人们有句古语叫放之四海而皆准。四海为家。对一件本来不大哟事情,大肆宣染,就是无限大的意思。在茫茫宇宙中,作为人是很渺小的。肆就是天地,东西南北四方。无边无际。你还能去比肆吗。叄和肆是不能颠倒的,所以人们把那些昏了头的人形容为颠三倒四。就祘一个市场,你袭断,你都不得人心,敢在肆之上的,肯定是放肆了。


自在了然1

放肆这个词在《汉语大辞典》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放纵,一个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弃世,在大庭广众之下砍头,然后曝尸街头。

这其实是结合了放和肆两个字的意思。

汉代之前,并没有放肆这个词,放,就是放纵,肆有把尸体摆那,也就是陈尸,的意思。

到了汉代,有了放肆这个词,但这时候就是放纵的意思。到了魏晋南北朝,在放纵的意思之外,又有了弃市的意思。这个时候,放和肆两个字,各自都能表示放纵的意思,但是,放没有弃市的意思,而肆有这个意思。

到了唐宋时期,放肆连在一起表示放纵的意思,之前弃市的意思没有证据显示被沿用。到了明清时期,放肆在表示放纵的意思的基础上,引申出了轻率的意思。

到了近代,放肆不但继承了放纵的意思,还一并继承了轻率的意思。当然,在之前很长的时期,在放肆这个词存在的同时,放和肆也单独作为词存在,各自也表示放纵的呃意思。但是到了近代,只有放肆这个词存在了,放和肆各自不再作为词出现,即便出现,也不在表示放纵的意思。

其实,放和肆的分分合合是有原因的。放和肆各自都有不少义项。比如,放有放逐的意思,有放纵的意思,还有放弃等意思。肆有明显的意思,还有铺陈的意思,当然也有放纵的意思。这样以来,当它们各自出现的时候就会变得很麻烦。于是能共同表示放纵意思的放和肆就被连起来用了,也就是同义连用,于是就有了放肆这个词。这,才是词语流变的内在原因。


了不迪

看了几个回答,真是啼笑皆非。有的人已经把某某时代之前没有放肆一词的记录当作之前一定没有来理解了,这脑子我都替他难过。今天全民记录,约炮都有人记录,然而你认为所有的东西都被记录了吗?难道你不知道很多资讯是得依靠朋友聊天获得的,是得依靠旅游远行获得的吗,网络都取代不了朋友线下交流和旅行获得的资讯。何况古代,被记录那是极微概率事件。

放肆一词有多种可能,一是驱逐了四或姒这个群体。谁是四或姒,有可能是白种人。确切地说有可能是日耳曼人。他们自认黄种三支系之外的老四。所以西方基本以四为循环数,比如四年一次奥运和选举。比如餐叉是四齿。比如以four结尾的词都是好词。比如佛。

还有一种可能是放司和放姒。就是把姒姓放逐,姒姓就包含了沿海越人夏后氏及其联姻对象日耳曼,也就是自认老四的那个群体。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大洪水发生后大鲧各族群被切割成几份往多个方向流放。所以放肆最大可能这个。

再看罢这个字,罢指罢免,与放肆的原意一致,就是混蛋的意思。罢字简体结构是四去,四去为罢。繁体罢为罷,意思一致。能在文献记录里是有熊字代用嫌疑的,罢也有熊的意思,竜neng为雌龙,也符合白种为母系。所以也能勉强对应放肆一词。

最后放肆自然是指四或姒这个群体肆意妄为放纵。

如果能发现放肆、放纵、放逐、放任、放勋、放齐这些词哪怕有一个指向流放,那前面推断就确定了。放确实就是放过的意思,就是不屠灭你,但让你混蛋。古代两个黄白联姻集团集团之间争斗确实采用是这个办法,把人放了。所以屈原才说尧舜之耿介,是尊道而得路。意思就是遵守规则,只是让你远走,没有屠灭对方。因为毕竟双方是兄弟关系。这种方法反过来这是放任放纵的意思。


國病

“放肆”的本义是杀人弃市 如果有人在尊长面前,言语和举动都表现得很嚣张,就会受到这样的斥责:“放肆!”辞典对“放肆”的解释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是一个贬义词。可是,“放肆”最早却专指死人。 “肆”的本义是摆设,陈列。

《周礼》规定,小宗伯这个官职负责的事情是掌管王国祭祀的神位,祭祀的时候,小宗伯要做一件在今天看来稀奇古怪的事,这件事叫“大肆”:“王崩,大肆以秬鬯渳。”秬(jù)是黑黍,古人把黑色的黍子视作嘉谷,吉祥的作物;鬯(chàng)是一种香酒,用黑黍和郁金香合酿而成的香酒就叫“秬鬯”,祭祀的时候使用,也用来赏赐有功的诸侯。渳(mǐ)是动词,清洗尸身。“王崩,大肆以秬鬯弥”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驾崩之后,小宗伯要先“大肆”,把天子的尸身陈列出来,然后用黑黍和郁金香酿成的香酒来清洗天子的尸身。 周代还有“肆师”的官职,肆师的任务是陈列祭祀时的位置,摆设祭祀所用的各种器具和祭品。 “大肆”既然是陈列尸体,后来就把处死刑后陈尸示众也叫作“肆”。《论语·宪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我的力量能够将他杀了,然后陈尸于市场示众。《周礼》规定,被处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陈尸示众三天,以表示鄙弃之意。“放肆”的“放”是驱逐、舍弃的意思,因此,“放肆”一词的本义就是弃市,把被杀人的尸体舍弃后陈列到市场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和领导,如果在长辈和领导面前显得过分地嚣张,就威胁说要把他“放肆”,杀掉弃市。久而久之,这句威胁的话就变成了今天斥责的意思。


用户154310145

为什么古今人们都说"放肆",而不说放叁、放伍?

一一因为“放肆”的意思就是:太没法律规矩法则了!当今世界太放肆

这一问题问到根本上了! 这是要首先搞清楚的文化大问题。搞不清楚中华优传统文化丶应用数学、龙,就 搞不清中华文化人文典籍和俗话中带数字的一切问题。具体地说,“放肆”的意思就是:太没法律规矩法则了。

为什么? 因为,我们龙的传人传的中华优传统文化丶应用数学、龙就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规矩规则“丁肆”,丁是丁(四、丁字矩尺),卯(四兎)是卯,是不能轻率任意 ,毫无顾忌,放任自流,随便乱来的。一条龙十二的意思就是这个:坚决以文(化)的十制止不同意它的二。在一条龙文化中,肆(四)是龙的组成部分兎腿,代数代表的意思就是:法律规矩法则。人无腿则寸步难行。“肆”(四)与“律”是近意字,“四"是一至十数字中唯一的一个加“口”的字(如《说文解字》图),即不能放开,变成八”,放了羊(八) ,成了水,放任自由(流),各取所需,像《红楼梦》四回中说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可以法外施恩,把杀人犯放了;也可法外加刑逼供(我说你是杀人犯,不是杀人犯,也得承认是杀人犯)“哪个庙里头没有一个屈死鬼”! 由此可见,“放肆”不是仅指乱说话方法面,主要指执法者(受法约束者)太没有法律规矩法则了!当今世界是不是有这种放肆、肆意(人治)妄为、肆无忌惮(没有不准用法律纪律干涉婚姻、商品交换和票决自由的禁忌是可怕的)、大肆贪官、钱……现象?

至于“叁(三)”和“伍(五)”为什么不说“放”?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开放的,一没有“口”约束,二不存在放的问题。例如:叁(三)代表龙的虎(骨)牙、竞争创新,其本身就是开放的;伍(五)代表龙(一条大龙的缩微)丶神经中枢、领导班子票决,其本身也是自由的。详见拙作《大众龙学》《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

因此说,法律规矩的肆不能放任自流,必须把其关在民主法制制度的笼子里,严密监督执行。就是法定从事入口产品的企业,比如粮肆(店)、酒(店馆)也必须有固定地址、标准,严密监管,不能放肆造假,另定标准。这种人民民主(六)监督管理必须是事前监督管理,数字小写“六”就是“、”监管放“四(肆)”的象形(古体六就是一点压四从下分开口,如《说文解字》图)。中华文化大典《周易》第四卦叫姤卦,就是这个意思。姤卦首先说的一句话就是“母壮”,意即法律(四、儿子)的母亲是人民民主(六、陆地),人民民主监督管理要壮大,执行法律才行,“母壮儿肥”。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年初四的习俗碰胡(比如打麻将)就是锻炼这个民主监督管理法律四,不是让人赌博。比如打麻将,是大家民主监督管理执行打麻将的规则,而不是设一个裁判,也没有人放肆,说三八二十四不对。 所以,中国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地方的传统剧二人台《拜大年》里头就有一段唱词: “过罢大年初四五,

我和连成哥哥来碰胡。

二棍子(如二条)各溜(提不同意见不正名),

三棍子歪(没有对立监管统一,就会放肆四),

乃是一要害(咿哟嗨),

咱兄妹二人碰的是一个什么胡!”

是放肆胡(二人不玩牌)。因没有第三以上的人监督管理、评判,没规矩,胡混。 由此可知,中国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总规则是制止世界放肆,走上文明秩序的唯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