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尊宠范雎,称之是寡人叔父,为何最终还是处死了范雎?

蓝颜刺骨

表现上看来,范睢从一开始入秦劝说秦昭王除“四贵”,最后代替了魏冉做了秦国的丞相,获得在秦国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说,是断送了他人的前途换取自己的前途了。然而期长平之战后屡屡挑拔白起与秦王的关系,最后导致秦昭王赐死白起。在大众看来,范睢过于小人行径了,范睢果真是小人?其实不是,他在替秦王当了这个小人,他是所以受到秦昭王宠信是因为他敢做小人,他之所以被处死也是因为敢于替秦昭王背负小人之名而死,把好人留给君王做,把小人之名留给了自己。诃谓实实在在的忠臣。

为什么要有人做“小人”?因为秦王不可以说不行,“小人”范睢可以说不行。长平之战后,白起提出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下邯郸,然而长平之战举国奋战,全国所有青壮全部押在长平作赌注,经过长平一役,秦国虽然是大胜,然而大胜的背后,却是举国国力、人力、物力耗尽的惨胜。然而,不管是六国还是秦国臣民,看到的是秦军长平胜利的震惊和喜悦,却没有人想到举国国力耗尽的惨淡。

但是作为秦王这个一国之主,在长平之役国力消耗殆尽之时,将领提出继续乘胜追击,心里是不滋味的,因为他想,却没办法提供更多用于军队作战的物资和兵员,但又不能以没有国家资产提供给军队所以不能战的理由来说明自家已经穷困和打击全国军民的士气。此时,虽值大胜,但是高涨的秦军士气与损失惨重的国力成为了进攻邯郸的突出矛盾了。如果此时由秦王说出休兵的话,对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将士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大打击,从而影响将士对秦王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任由白起因为战役层面的有利而不顾国家战略上的困境一味冒进的活,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那么既要将士休兵又不让别人知道自家米缸空的办法唯有一个,就是必须有个小人跳出来害怕别人功劳大过自己,劝秦王休兵不战了。然而这个小人不能由秦王来做,毕竟秦国是秦王的国,他要以他的威严富强形象来治理这个秦国。但是,面对经济上的困境与胜利之师的高涨士气,这个“搅局”的小人角色必须要有人来演。秦昭王此时更需要的快快劝他退兵的“小人”来缓解经济与国力的不足,而不是冒进的勇士。

然而,除了范睢,似乎没有人肯做这个“小人”了,由范睢提出休兵言和的话,秦军将士就会把“不能再立功”的怨恨转到范睢的身上,而不是秦王身上。范睢看到了问题的要害,坚决做了一回小人。表面上,白起恨透了他,其实秦王却最感谢他,他将所有的怨恨揽到自己身上守住秦国穷困的机密,也维护了秦王与秦军将们的内部团结隐定。

然而白起在处理长平之战的矛盾却没有范睢那样敢相当了,相反,为了“战神”的声誉将最难堪的丑事赤裸裸地往形象威严的秦王身上扔,就是长平杀赵军降卒的事。

当时赵国降卒一事却实是个大难事,处理得好与不好,在舆论上对秦国在各诸候国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长平之战秦国耗费举国之力与赵国在长平对峙三年,国库民间均无粮可供了,供给长平的秦军尚已困难重重才挤得出点保命粮维持,然而在原来的人数上一下子多了二十万赵军降卒,对于因秦国为长平之战在国内已经开始啃树皮充饥的秦国子民来说,无疑是在供给上雪上加霜。

此时,收降率与粮食供给上出现了刻不容缓的矛盾,几十万人要填饱肚子,已无粮可供。然而杀降,是一件最丧失仁义的事,做了名声不保,以后各诸候国必定仇秦,仇秦意味着,往后各国对秦军开战只有血战到底而求生,绝不投降而送死。这事秦王是做不得的,秦王做了便给各国留下残暴之君和残暴之秦国的臭恶名声,引发宁死不降恶秦的后果,对秦军在统一的路上是个巨大的障碍。

然而,国做不得,君做不得,在将军必须挺起胸膛为整个秦国和秦王利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承受杀降的残暴之名的时候,白起却没考虑这层,只是认为杀降的话,他白起“战神”的名声荡然无存。他没有像范睢那样自告奋勇地抛开个人荣辱得失为秦国的利益演好这场“不是秦王要杀降,是秦王劝我不杀降,是我白起非杀降不可”把暴名留给自己,把仁义之名留给秦国和秦王的这场戏。秦帝国的名声比起白起的名声,固然是帝国的名声重过白起的名声,在两者不可同得之时,白起却没敢担当起作“恶人”的名声,不想做,不能做,又不得不做的丑事却要秦王下令然后他白起实施,这是让所人有知道是秦王才是残暴的元凶啊。

秦王知道白起不肯牺牲自己的名声来维护秦帝国的名声时,便给了一张空文诏给他自己写处理降卒的诏书。最后不得已把杀降的事给做了。然而杀降一事,自己却认为是有人在背后给他“穿小脚”的结果,其实,秦王代表一个帝国的威严,而白起仅是这个傍大秦帝国统一天下战略的一枚棋子,帝国的威严比起一个臣子的个人荣辱得失是微不足道的。

不管除“四贵”,最后代替了魏冉做了秦国的丞相,还是长平之战表面上是秦军胜了,局外人只是看到胜利的喜悦,然而胜利者背后的无奈没有知道,也远远没有结束,他仍需要有人担当和承受胜利背后的无奈、痛恨、冤屈甚至个人的生死。最后,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句让人感慨万千的话:“个人生死荣辱得失与国家利益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我想原因就在这里。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看着其他人答的不亦乐乎,你们难到不看题目有没有问题吗?

范雎被尊成为叔父没错,问题是范雎最后是辞职回封地后病死的,啥叫处死了范雎?



范雎的生平大家写的够详细了,我就不多说,只根据题目说两点。

一,范雎被尊成为叔父的记录:



秦昭王和平原君吃饭的时候说:

“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尊他为仲父,如今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啊。范先生的仇人住在您家里,希望您派人把他的脑袋取来;不然的话,我就不让您出函谷关。”

平原君不干,但是赵王很害怕,要捉拿魏齐,于是魏齐再次逃跑,去投奔信陵君。

信陵君惧怕秦国有些犹豫,结果魏齐就自杀了。

秦昭襄王: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二,范雎之死是辞职回家之后病死的。

范雎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当官后以前对自己好的人都加倍酬谢,对自己不好的人都是加倍报复。

之前帮过他的人都被推到高位上。其中有两位都出事了。


一是郑安平。作为秦军将领,在攻打赵国时反被赵军团团围住,情况危急,他带领二万人投降了赵国。

二是王稽。经过推荐做了河东郡守,但是他曾与诸侯有勾结,因犯法而被诛杀。

按照秦国法令,举荐了官员而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也同样按被举荐官员的罪名治罪。这样范雎应判逮捕父、母、妻三族的罪刑。

虽然秦昭襄王还是看重他,下令不让人说这件事,但是范雎自己很是过不去,害怕自己会被治罪。

后来,范睢听燕国人蔡泽之言,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同志们,答题要看清陷阱啊,别被带到坑里去了!


以史为鉴

这完全符合兔死狗烹的历史规律!

在范雎入秦之前,虽然秦国在宣太后和魏冉的领导下逐步走向强大,但是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在位已经四十一年啦!在位被架空了将近四十一年权力的大王,是不是要来点刺激,搞一搞氛围。

这个时候范雎入侵,跟秦昭襄王说了如此如此!秦昭襄王一听:“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于是开始扶持范雎从而打压魏冉和宣太后!

为什么是范雎而不是别人,这就是秦国国主的高明之处,如果用秦朝有背景的人来打击魏冉,第一,很可能是魏冉一派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容易被宣太后和魏冉来个反手,这样就不好玩了;第二,利用这个人扳倒魏冉后,自己会不会做大,成为另一个魏冉?

所以,秦昭襄王选择了这个和自己“志同道合”外国人来做这枚棋子,扳倒魏冉,取而代之,最后可以弃而不用。

秦昭襄王不是昏君,他不会不明白宣太后牺牲自己和义渠王私通是为了秦国,他不会不明白魏冉为秦国东出做出的贡献,他不会不明白白起为秦国的千秋大业立下多少汗马功劳,但是秦昭襄王更明白,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的时代必须有新的面貌,不管旧时代的人做了多少的功劳,都会成为给自己立威的工具,这一点与其父秦惠文王登基即杀商鞅是一个道理!

李斯在评价范雎的时候说: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这个评价就很高了,但是在说作用的时候,李斯最后说的是“使秦成帝业”,成帝业之后,还会留着你吗?对于淘汰功臣,秦国从来就没有手软过,商鞅也好,张仪也罢,魏冉、白起、范雎这些不过都是秦成帝业的垫脚石罢了!


史论纵横

范雎是自己退休的,何来的被秦昭王处死的说法?

《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

“後数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臣之见人甚众,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闻。”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彊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睢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而秦昭王称呼范睢为叔父的说法,更是毫无来源,不要误导别人好吗?

范睢在事业开始落潮时,在蔡泽以“夫人之立功,岂不期於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的劝谏下,推荐蔡泽替代自己接班,轻松的回家抱老婆孩子去。

可以说,范睢、和蔡泽,是秦国有名的丞相中很少能够得以在事业高峰得以保存的。其他的如商鞅、张仪、魏冉、李斯、吕不韦等都都是蔡泽所说的“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从秦始皇亲征前后,亲楚势力重新崛起来看,如果秦昭王时期亲楚势力没有被范睢所击败,秦国就会形成亲楚势力长期把持秦国国政的局面,秦国也就不能够一统六国。

所谓秦昭王尊崇范睢的说法也不全面,综合秦昭王即位以来,他所尊崇的第一个是孟尝君田文,然后是魏冉,最后才是范睢。


历史哨声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好。

我们可以纵观一下历史,凡是曾经和一把手亲密无间的大臣,很多都没有落得好的下场。比如和珅,吕不韦,胡惟庸。我们简单从范睢的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范睢是魏国官员,他是落难后才来到了秦国,后被秦王破格提拔,成为秦国国相。在这一过程中,范睢是最大受益者,所以他会为了秦王肝脑涂地。所以,秦王需要做的脏活累活,都是由他出面完成的。比如废掉宣太后,罢黜魏冉,基本上都是在他的努力下完成的,但是实际的背后主谋是秦王。而秦王拿到至高无上的权柄之后还需要有人维护他的统治,而范睢无疑是最佳人选。所以秦王无底线维护他,其实实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关系自然会紧密。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范睢做了一些事,与秦王的利益已经不太一致,甚至损害了秦王的利益。一个是陷害白起,一方面没有让白起拿下赵国的邯郸,另一方面进谗言害死白起。虽然这些都小胡子秦王的本意,但是白起死后,秦王再也没有对大国组织起有效的战争,也没取得过胜利,甚至被5国合纵击败,这就是失去白起的后果。这秦王后悔了,他不能伤害自己呀,那就只能找人顶包出气。那这个人就是范睢。第二是范睢任人唯亲,他破格提拔了王藉和郑安平这些老朋友,并放在了重要的军事岗位上,但是能力却打不到工作的要求,于是一个投降赵国,一个叛变。这严重损害了秦国的利益。这是秦王不能容忍的。从秦王看来,用你范睢是为秦国江山永固,但是你搞小圈子,谋求自身发展而不顾国家安危,这是不可饶恕的。此外,范睢的用人原则已经大大的损害了秦国已经建立的论功行赏的提拔原则,尤其那些舍命拼战沙场的将官们看不下去。自王权到广大的统治体系都已经对范睢不利了。

这一边,范睢越来越不讨好,而那一边,蔡泽等新的优秀人才来到了秦国,他们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围绕在秦王周围,愿意为秦王排忧解难,而且这群人水平不比范睢差。已经不是秦王的唯一的范睢不存在了。

最后的结局就是,秦王所犯的错要由人来背,秦王曾经做的那些龌龊事要封口。范睢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只有死路一条。


滨海泛舟

秦昭襄王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杀范睢,等同于,告诉别人秦昭襄王是个卸磨杀驴的人。所以没有必要。范雎是客卿,对王的位置构不成威胁,范雎的权力来源反而是秦昭襄王授予的。杀掉范雎让其他的客卿做何观感也是要考虑到的。


1成亮1

不请自来,范雎最大的功劳是帮助昭襄王成功夺权,他最大的错误是用人不当。但是,昭襄王对他特别信任,没有追究邯郸失败的责任。可见,昭襄王是宽宏大度的人。但是,提问的标题存在严重的错误,范雎没有被杀,更不会自杀。他最后得以善终,这时不能随便胡说的。


玉皇大帝8828

我觉得,在头条上提问题的人大都有点不正常。我举几个例子,请看下图。


再看


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