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灭掉东周,为何没能称帝完成统一大业?

siriusdjenny


秦献公、秦孝公时期,魏国可以说正处于强盛时期,三晋的领军国家,甚至差点灭了羸弱的秦国。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富兵强,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屡次大败不可一世的魏国。经历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时期,秦国定巴蜀、破三晋、败义渠国、打齐楚,此时的秦国已经有一统天下的势头了。

秦始皇剧照

秦昭襄王嬴稷,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太爷爷,继位以后,也算是励精图治,凭着老祖宗留下的基业,本有三次机会可以称霸天下,甚至一统六国,却都一一丧失!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楚国想和齐国、韩国联合讨伐秦国,没想到却被秦国先下手为强了。秦国伐楚,大败楚军,楚国被迫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

公元前279年,秦国继续攻打楚,白起领兵夺取楚国鄢、邓等五座城池,而后兵分三路迅速杀入楚境,直逼楚国的都城郢都,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一带。 秦军大败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都,并烧毁了楚王的坟墓夷陵。楚军兵败如山倒,无力再战,一路退到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楚国与秦国讲和,秦国就此罢兵。

而楚顷襄王退到陈城以后,以陈为都,聚集逃散的百姓士兵,再次武装起来,聚集了10万士兵,向西回攻,慢慢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15座城邑。

如果当时秦国乘胜追击,围歼楚王,可一举灭楚,或可占领楚国全部疆土。若楚国之地尽归秦国所有,向东可以震慑齐国、燕国,中原地区的韩赵魏三国可被三面围堵,任其慢慢宰割!

这应该是秦国第一次最接近称霸天下的时刻,却没有把握好时机。

白起剧照

打完楚国之后,公元前276年,秦国又派大将白起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2座城池。魏国哪里是秦国的对手?魏国就割地求和,割了河南温县的8座城池给了秦国讲和。没过几天,秦国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国,韩国派大军救援魏国,穰侯魏冉大败韩国援军,浩浩荡荡的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眼看就要攻破大梁城了,没想到,最终魏国又与秦国割地讲和,秦军又撤兵了。

虽然此时的魏国早已无力跟秦国抗衡了,但却给了魏国喘息的机会,又可以在秦国边境捣捣乱,联合一下其他五国搞搞合纵之术,给秦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如果秦国此时攻破魏国大梁,占领魏国领土,则将楚国与赵国完全隔开,楚赵联盟就很难实现了,赵国就危险了,赵国一旦危险,楚国一国之力又不敢轻举妄动。那么再去收拾燕国、齐国、韩国就易如反掌了。

这是秦国第二次称霸天下的机会,却又白白丧失了机会。

穰侯魏冉是芈太后的异母弟弟,也就就是秦昭襄王嬴稷的舅舅,嬴稷能够继承哥哥嬴荡的王位,也是在魏冉的极力拥护下实现的。嬴稷继位时年仅19岁,是魏冉将武王后驱逐到魏国,秦昭襄王的一些兄弟也有异心图谋不轨,也全部被魏冉诛杀。所以秦昭襄王早期,秦国的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魏冉手中,一时权倾朝野。包括名将白起,也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

穰侯魏冉掌权期间,战功赫赫,五国伐齐,数次出兵击败魏国,破楚都,围大梁,败韩国,破赵魏联军。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其实都是攻而不占,败而不灭,所以秦国其实并没落到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是士兵们常年在外艰苦作战,老百姓疲于粮草,所以秦昭襄王晚期在时候,秦国的民生逐渐凋敝,也成了其他六国的众矢之的,之前在战果也一点一点被其他诸侯国夺了回去。

而且魏冉毕竟不是老秦人,看到之前的商鞅、张仪的下场,估计心里也有点小怕怕,于是也藏有私心,想为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就想经营扩大自己的私人封地陶邑。

所以韩非在《韩非子.初见秦》中,评价穰侯魏冉“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认为这是秦国第三次称霸天下的机会,穰侯魏冉不体恤民情,却想用秦国一国之兵,建立两个国家的功业,从而使得秦国错失了第三次称霸天下的时机!

纵观秦国这三次称霸天下的机会,都是打了大胜仗,却都罢兵讲和,只图眼前一时之利,给了对手太多喘息缓和的机会,如若秦军攻而占其地,败而灭其国,不用等到三四十年后的秦始皇,秦昭襄王嬴稷时期就很有可能称霸诸侯,甚至一统天下!


西楼青门外一笑谈文史




当时秦昭襄王是处于战国七雄的时代,而且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七大强国都能灭掉东周,但是问题就来了,那么剩下的六个强国如何解决?



加上秦国如果灭掉六国那么就得考虑考虑如何平息六国遗民怒火,而且当时法家理论还没有崛起,还没有帝国制的这样的先进思想。



其次,想称天子,就要有对全国百分之百的控制地区能力,还有如果大秦当时这么强大,为何还要连横对付山东六国呢?



即使有这个能力,当时国内民生经济下滑,而且他自己也老了,但秦昭襄王在世的时候确实是为后世打下了统一的基础。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


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在历史上,“东周”、“西周”是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大家所熟悉的,以骊山之乱、周平王东迁为标志,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个阶段;其二是在战国时代,周显王时,王畿之地分裂成两部分,一为西周,一为东周。

公元前256年,秦国以雷霆之势进攻西周。西周君已经没有选择了,他只能亲自前往秦国请降,献上三十六座城邑以及三万人口。

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也走到人生的终点。自周赧王登基以来,就把都城迁往西周王城。他在位时间很长,总计有五十九年,可是终其一生,只是一个窝囊天子。周赧王不用说号令天下,就是在西周这一小块地盘里,也没有实权,仅仅是依靠西周君才得以勉强生存。这位周天子不仅没有权,也没有钱。据说他曾向别人借钱没还,结果债主追上门,天子为逃债躲在王宫内台。这件事成为一时的笑柄,后来人们把这座台称为“逃债台”。秦灭西周后,老朽的周赧王也一命呜呼,象征周室权力的九鼎落入秦人之手。


这一年,周朝的历史被终结了,中国进入一个无天子的时代。

那么,秦昭王为什么没有当天子呢?

因为灭亡周室,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当时的周王室,衰弱得连个小诸侯都不如,不用说秦国,齐、楚、韩、魏、燕、赵,随便个国家,要灭掉周室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么?

秦昭王确实有过称帝的念头,事实上他还是称过帝的。

早在公元前288年,也就是秦灭西周的前二十二年,秦昭王就在宜阳称帝,名为“西帝”。当时天下王太多了,不值钱。秦国雄视天下,笑傲江湖,应该给自己换一个更尊贵的称号。新的尊号叫什么呢?一帮刀笔吏咬文嚼字,详斟细酌,最后挑出一个字——“帝”。

古代的字典《字汇》对此的释义是:“帝,上帝,天之神也。”先秦文献中,有“天帝”、“上帝”这样的字眼,意指主宰天地万物的最高天神。上古的历史传说,有“五帝”的说法,指的是黄帝、炎帝等五位德高望众的君王。

称帝才能突显秦王在诸侯中高人一等的地位。秦昭王想称帝,却心有顾虑,因为秦国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便是齐国。齐国绝不会容忍秦国的傲慢与自大,势必会号召诸侯群起而攻之。最好的办法,是把齐国拉下水,秦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岂不是皆大欢喜?

秦昭王称帝后,就派人前往齐国,给齐湣王送上一顶“东帝”的大帽。齐湣王听从谋士苏代的建议,放弃称帝,孤立秦国。

齐王拒绝称帝,秦昭王自封的“西帝”成了众矢之的。称帝无异于向天下宣布,秦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岂不让各诸侯惶恐不安。狗急会跳墙,人被逼急了会拼命,一个国家不是秦国的对手,要是几个国家一起拼命,秦国也是吞不下去的?

秦昭王称帝刚两个月,就察觉苗头不对,东方六国反响强烈,反秦浪潮高涨,秦国在外交上已陷入完全被动局面。东方六雄,一个都还没被消灭,看来秦昭王操之过急了。算他识相,灰溜溜地宣布撤消帝号,恢复王号,这出称帝的闹剧才结束。

放弃称帝是明智的,不久后,秦国就加入“五国伐齐”的行列,把最大的对手齐国打趴下,从此齐国一蹶不振,永远失去与秦国较量的机会了。后来,秦国又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杀四十余万人。直到此时,秦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不过,秦国虽然强大,要灭掉东方六国也不是容易的事。当东方诸侯联合起来时,力量是不可小觑的,秦国进攻邯郸遭遇惨败,孤悬东方的陶邑被魏国吞并,这都证明秦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时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