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刘心武先生的长篇小说《钟鼓楼》?

勇敢坚强ygjq

看到有人问到刘心武的《钟鼓楼》,难免感慨。

刘心武这个人的名字,近些年跟红学纠缠在一起,小说家的身份早被人遗忘了。而文学这个“老东西”,成天被人说“死了”,偏偏还活着。

其实说起来,当年的刘心武在小说创作上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我读他的作品比较多,小半是因为很早就接触他写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原因则是亲近他不那么流俗的文学观念。须知,当时的流俗指的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后来的寻根文学。略带讽刺的是,刘心武在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后来被公认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钟鼓楼》我读得也很早,30多年前读的。那时候没多少钱,1985年的书价,两元三毛五分,够我在中学食堂吃一周的午饭了,相当昂贵,所以买书和读书的印象都很深。

现在想起来,《钟鼓楼》还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刘心武用一种非常平和的视角和语气来描述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在当时是少见的。那时候大多数作家的笔触都有一种过于饱满乃至矫饰的情绪,要么愤怒,要么悲伤,要么控诉,要么憧憬,要么缅怀,唯独缺乏刘心武那样的态度——对现实世界的锅碗瓢盆鸡毛蒜皮给予宽容和善意。在我看来,《钟鼓楼》延续了刘心武在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只不过似乎更加平实一些。

就创作技巧来讲,《钟鼓楼》一度让人有新颖之感。毕竟,将市民的悲喜人生浓缩到一天来书写,很考验作家谋篇布局的能力。但是如果将这部小说放到更大范围来比较,技艺上并无多大的创新意义。时间的凝练,空间的布局,刘心武固然领先于当时的国内作家,但是与多数西方经典小说的距离相当明显,至多可以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有得比较的空间。

更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刘心武的创作理念上,这方面《钟鼓楼》可谓优劣尽展。因为他对市民生活的宽容不是基于深刻的理解,而是基于“你好我也好”的一团和气,这使得整个小说满足于清明上河图式的白描,未能触及人性深处。因此,《钟鼓楼》里的人物没有一个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形象。而说到底,刘心武没有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学人物,在于他对人性缺乏洞察的勇气。

当然,我是拿文学的高标准来要求他了。事实上,《钟鼓楼》既是刘心武的巅峰,也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标志意义的作品。今天的大多数中国文学作品,还不及三十年前的刘心武呢。


西闪

不少人对刘心武先生解读《红楼梦》和续写红楼很感兴趣,其实,刘心武的小说更值得一看。

看情怀,看责任感,《钟鼓楼》里都有。

想了解北京四合院生活,《钟鼓楼》里有。

想寻找京味文字的内涵,《钟鼓楼》里有……

刘心武的成名,是从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开始的。这个短篇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钟鼓楼》是他随后发表的长篇小说,曾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钟鼓楼》讲述了一天里发生的故事,在北京一个古旧的四合院里,薛大娘的儿子要结婚,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这其中贯穿了诸多人物,每一个人物身上,女有着不同的故事,普通老百姓在那个特定时期里的悲欢离合,被一一展现。读小说时,那些人物似乎都化作鲜明的形象,让人想到他们的模样,他们的阅历,他们的生活。

由于小说里人物太多,关系错综复杂,《钟鼓楼》的叙事结构很独特,刘心武运用蒙特奇写法,多视角地转换人物和场景,这其中又采用了顺叙,插叙和倒叙等。

在语言方面,刘心武显现出十足的京味,小说里的四合院,饱含浓郁生活气息,中间穿插介绍的民俗民风,让人读来很有趣味,也颇长见识。

《钟鼓楼》从诞生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之久。可是再去阅读它,还会令人唏嘘不已。

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即使不愿提及,即使想刻意漠视,它却依然存在,就在那里,不多也不少……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关注兰阇读书,知识与魅力与您同在!


兰阇读书

刘心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钟鼓楼》是刘心武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这部作品无论是从艺术技巧,还是文学价值方面都值得大家看一看。《钟鼓楼》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钟鼓楼附近的人们的生活图景,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京都平民的生活。

全书的时间线索也特别清楚,所有叙述都集中在了一个星期天,从卯时(凌晨5点到7点)开始一直讲述到申酉之交(下午5时整),说的与其他几家同住一个四合院的薛大娘为儿子娶亲的故事,中间穿插着四合院其他几户人家各自的故事,采用了插叙、倒叙的手法讲述,以点带面。虽然作品只选取了星期天这一天作为讲述的时间,但却能让读者看到更多其他时间发生的事,这就是作品的高明之处。

再看文学价值,《钟鼓楼》展示的众多平民的生活,你无法就看出谁是主角,无法一下概括出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他就是像生活本身的纷繁复杂,你会因此产生更多的思考。理想的生活总是太少,生活就是不停地充满着变数,让人始料不及。你看到的就像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有人称这部作品为“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值得一看。


小鲸鱼故事

个人以为刘心武先生的《钟鼓楼》中对老北京的描写,完全不输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对老北京的描写,可以说京味十足,让没有到过北京的人一下就能亲身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北京气息。尤其是对老北京豆汁的描述,让我这个从没有见识过的人都心生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