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劉心武先生的長篇小說《鐘鼓樓》?

勇敢堅強ygjq

看到有人問到劉心武的《鐘鼓樓》,難免感慨。

劉心武這個人的名字,近些年跟紅學糾纏在一起,小說家的身份早被人遺忘了。而文學這個“老東西”,成天被人說“死了”,偏偏還活著。

其實說起來,當年的劉心武在小說創作上絕對算得上一號人物。我讀他的作品比較多,小半是因為很早就接觸他寫的兒童文學作品,主要原因則是親近他不那麼流俗的文學觀念。須知,當時的流俗指的是所謂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以及後來的尋根文學。略帶諷刺的是,劉心武在197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後來被公認為傷痕文學的開山之作。

《鐘鼓樓》我讀得也很早,30多年前讀的。那時候沒多少錢,1985年的書價,兩元三毛五分,夠我在中學食堂吃一週的午飯了,相當昂貴,所以買書和讀書的印象都很深。

現在想起來,《鐘鼓樓》還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劉心武用一種非常平和的視角和語氣來描述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這在當時是少見的。那時候大多數作家的筆觸都有一種過於飽滿乃至矯飾的情緒,要麼憤怒,要麼悲傷,要麼控訴,要麼憧憬,要麼緬懷,唯獨缺乏劉心武那樣的態度——對現實世界的鍋碗瓢盆雞毛蒜皮給予寬容和善意。在我看來,《鐘鼓樓》延續了劉心武在中篇小說《立體交叉橋》裡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創作理念,只不過似乎更加平實一些。

就創作技巧來講,《鐘鼓樓》一度讓人有新穎之感。畢竟,將市民的悲喜人生濃縮到一天來書寫,很考驗作家謀篇佈局的能力。但是如果將這部小說放到更大範圍來比較,技藝上並無多大的創新意義。時間的凝練,空間的佈局,劉心武固然領先於當時的國內作家,但是與多數西方經典小說的距離相當明顯,至多可以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有得比較的空間。

更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劉心武的創作理念上,這方面《鐘鼓樓》可謂優劣盡展。因為他對市民生活的寬容不是基於深刻的理解,而是基於“你好我也好”的一團和氣,這使得整個小說滿足於清明上河圖式的白描,未能觸及人性深處。因此,《鐘鼓樓》裡的人物沒有一個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形象。而說到底,劉心武沒有創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學人物,在於他對人性缺乏洞察的勇氣。

當然,我是拿文學的高標準來要求他了。事實上,《鐘鼓樓》既是劉心武的巔峰,也是中國現當代小說中標誌意義的作品。今天的大多數中國文學作品,還不及三十年前的劉心武呢。


西閃

不少人對劉心武先生解讀《紅樓夢》和續寫紅樓很感興趣,其實,劉心武的小說更值得一看。

看情懷,看責任感,《鐘鼓樓》裡都有。

想了解北京四合院生活,《鐘鼓樓》裡有。

想尋找京味文字的內涵,《鐘鼓樓》裡有……

劉心武的成名,是從他的短篇小說《班主任》開始的。這個短篇被視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鐘鼓樓》是他隨後發表的長篇小說,曾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鐘鼓樓》講述了一天裡發生的故事,在北京一個古舊的四合院裡,薛大娘的兒子要結婚,就是這樣一件事情。

這其中貫穿了諸多人物,每一個人物身上,女有著不同的故事,普通老百姓在那個特定時期裡的悲歡離合,被一一展現。讀小說時,那些人物似乎都化作鮮明的形象,讓人想到他們的模樣,他們的閱歷,他們的生活。

由於小說里人物太多,關係錯綜複雜,《鐘鼓樓》的敘事結構很獨特,劉心武運用蒙特奇寫法,多視角地轉換人物和場景,這其中又採用了順敘,插敘和倒敘等。

在語言方面,劉心武顯現出十足的京味,小說裡的四合院,飽含濃郁生活氣息,中間穿插介紹的民俗民風,讓人讀來很有趣味,也頗長見識。

《鐘鼓樓》從誕生到現在,有三十多年之久。可是再去閱讀它,還會令人唏噓不已。

歷史事件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有時是巨大的,即使不願提及,即使想刻意漠視,它卻依然存在,就在那裡,不多也不少……


世界是一本書,人生是一份緣。關注蘭闍讀書,知識與魅力與您同在!


蘭闍讀書

劉心武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紅學研究家。《鐘鼓樓》是劉心武先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這部作品無論是從藝術技巧,還是文學價值方面都值得大家看一看。《鐘鼓樓》講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鐘鼓樓附近的人們的生活圖景,比較全面的展示了京都平民的生活。

全書的時間線索也特別清楚,所有敘述都集中在了一個星期天,從卯時(凌晨5點到7點)開始一直講述到申酉之交(下午5時整),說的與其他幾家同住一個四合院的薛大娘為兒子娶親的故事,中間穿插著四合院其他幾戶人家各自的故事,採用了插敘、倒敘的手法講述,以點帶面。雖然作品只選取了星期天這一天作為講述的時間,但卻能讓讀者看到更多其他時間發生的事,這就是作品的高明之處。

再看文學價值,《鐘鼓樓》展示的眾多平民的生活,你無法就看出誰是主角,無法一下概括出這部作品的主題和思想內涵,他就是像生活本身的紛繁複雜,你會因此產生更多的思考。理想的生活總是太少,生活就是不停地充滿著變數,讓人始料不及。你看到的就像是生活的本來面目,也有人稱這部作品為“一部洋溢著濃郁京味的現代《清明上河圖》。”值得一看。


小鯨魚故事

個人以為劉心武先生的《鐘鼓樓》中對老北京的描寫,完全不輸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對老北京的描寫,可以說京味十足,讓沒有到過北京的人一下就能親身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北京氣息。尤其是對老北京豆汁的描述,讓我這個從沒有見識過的人都心生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