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煙臺市>萊州市 驛道鎮

驛道鎮位於萊州市城區東北,東鄰招遠市,南依郭家店鎮,西傍程郭鎮,西北連平裡店鎮,北靠朱橋鎮。南北最大距離19.52公里,東西最大距離18.72公里。總面積18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33公頃,山嵐面積6000公頃。轄85個村委會(93個自然村),人口5萬人。鎮機關駐地驛道村,距城區21公里。

東晉太元年間,王姓由青州遷此立村,取村名為驛道。清屬仙化區,1931年為第七區,轄24鄉。1956年為驛道區,轄6鄉。1958年8月成立驛道公社。1984年4月更名為驛道鎮。2001年2月,三元鎮併入驛道鎮。

驛道鎮歷史悠久,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東征時都曾在驛道停留過。

漢代墓葬。在2002年修築威烏高速公路時,發現了朱漢村漢代墓群。該墓群位於驛道鎮朱漢村東北約1.5公里高地上,面積約30萬平方米。地面可見大墓冢6個,周圍散見花紋磚、瓦、陶片等遺物。共清理漢代墓葬280餘座、俑坑9座,墓地東南發現商周遺址1處。出土文物近千件(套)。墓多中小型,多土坑豎穴墓和土坑磚槨墓,另有甕棺。隨葬品陶器有鼎、盒、壺、罐、盤、鈁、樽、匜、勺、耳杯、燻爐、燈倉、馬、俑等。銅器有鏡、帶鉤、鈴、錢幣等。另有少量鐵、石器。較典型器物有陶鴞尊,曲頸龜座燈、馬。俑坑出土數套成組合的車(木質已朽)、陶馬、陶俑等,商周遺址發現有灰坑2座、房址8個,出土陶片以素面、紅色為多,可見器形有鬲、甑、簋、碗、罐等,石器有紡輪、磨石等。朱漢墓地是膠東地區目前發掘規模最大的漢代墓地。

崮山位於萊州市城東20公里,驛道鎮與程郭鎮交界處,又名孤山、雲頭山。相傳西漢名將韓信曾隱居於此,後人又稱為韓信山。崮山海拔422.8米,自麓至巔約1.5公里餘,周圍計11.5公里。西巔為摩天峰,東坡有巨石屹立,高丈餘,似人形,名石丈人,稍上為南天門。東北坡有聖水泉,泉水四季不絕,為九曲河發源地。山上古蹟眾多,道觀、僧廟、摩崖石刻、志碑、山門、隧道、怪石等俱有。山巔紫霞宮為道觀,在此修練的是全真教道士。山東崮山溝有佛廟,植禪林,有楓、槐、銀杏、桂樹等。在崮山古蹟中,以韓信書院、韓信試劍石、丹霞壁、摩崖石刻最為著名。

崮山重巒迭嶂,層林迭翠。春節未到,滿山的迎春花便凌雪怒放。春風剛至,遍野的樹、草、灌木、藤蘿等郁郁青青,盛開的槐花白如雪、香似蜜。秋冬時節,滿山的楓樹與松柏爭豔,紅綠相間,競相輝映,襯托山岩。今道觀、佛廟等景點已被日軍所毀,但仍不失自然之美。

姑嫂塔。萊州城東30公里,驛道鎮臺上村與周官村南山上,建有兩座塔,右一座塑有小姑像,左一座塑有嫂子像,兩塔合稱姑嫂塔,人們稱這山也叫姑嫂塔山。兩塔東西相傍而立,高約7米,塔門向東。塔頂如葫蘆狀,用花崗岩雕刻而成。塔身用大青磚砌成,塔基為青石條。塔東偏北有一座鐘樓,內掛一口大鐘,粗兩人抱,聲傳數十里。立於山頂,四周山川、道路、村落等盡收眼底。山門在南,砌有石階,拾階而上,正至塔前。兩塔前設有香爐,常年香火不斷。塔西南方一石龜,背馱石牌,銘記建塔始末。

姑嫂是河南人氏,家鄉遭水災兵荒,二人相依為命,一路逃荒來到此地。臺上村民十分同情這對姑嫂,便讓她倆留住下來。姑嫂倆早、午、晚出門討飯,上、下午便在碾房前給農婦哄小孩。姑嫂互敬互讓,親如姐妹。姑嫂倆去世後,臺上村“會首”夢見她們已得道成仙,靈魂要繼續留在臺上村,保佑當地百姓。鄉鄰們聽說姑嫂成仙託夢,無不欣喜,大家有錢出錢,無錢出力,在村北建起了一座“姑嫂廟”,每月十五日進香祭奠。農忙時節,有的農婦把孩子送到姑嫂廟,讓姑嫂的神靈看護。後來村民們又在東南方大溝山頂離村較近的地方修建了姑嫂塔。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姑嫂塔熱鬧非常。臺上、周官兩村民眾一大早起床,抬著盛滿供品的食盒,敲鑼打鼓,前往姑嫂塔祭奠,祈禱平安。是日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山谷共震。晚上,小青年們到山上燃放煙花,雙塔在煙花的映襯下壯觀而神秘。

河南戰役和車欒莊慘案。1939年12月9日,皂戶村召開紀念“一二·九”運動群眾大會時,突遭敵機空襲。軍民二三百人在狍猱圍子頂集合轉移,因天色漆黑迷失方向,被日軍追蹤發現。敵人佔據有利地形,慘無人道地施放毒氣,軍民損失慘重,61名幹部群眾犧牲。現在河南村東南小河旁屹立著一座“河南戰役犧牲烈士紀念碑”。1941年8月12日,日偽軍200餘人包圍了驛道鎮車欒莊村,殺死無辜村民37人,傷1人,燒燬房屋476間。102戶的村莊,有95戶的房子被燒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