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中的男演员都是阴阳头,在历史上是这样的吗?

情文雅间

不是不是,最开始入关的时候,清王朝要求男性留的发型叫做“金钱鼠尾辫“,就是将整个头的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上留一个铜钱大小的一块,梳成辫子。



这个发型无论在什么审美下都只能用丑来形容,所以那时候反抗很激烈。


清王朝末期,对民间掌控力下降,无法再监督人们的发型,这才慢慢变成了阴阳头。


扣毛

前期肯定不是这样的!而是丑的要死的金钱鼠尾头。

满清属于北方蛮族,北方是苦寒之地,出于头部保暖的需要,再加上满族的日常生产劳动以捕鱼打猎为主,时常需要戴帽子,这样把头发剃光相对于汉族的长发高髻更适合戴帽子。



比如我们汉族的头发,出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的教导,会蓄长发,最长的有两米,然后在头顶结一个高高的发髻。这样的发型戴儒生的头巾或士大夫的高帽子还行,戴头盔可就不行了,一不小心头盔就掉了。因此出征的时候必须把发髻解开散于脑后,这样头盔才能紧紧贴着头皮戴好。

所以满族剃头是出于戴帽子,戴头盔方便。



所谓的金钱鼠尾,就是在脑后留一块铜钱大小的头发,将其结成辫,像一条老鼠尾巴,小辫必须能从铜钱中间的孔穿过去,因此叫金钱鼠尾。

这是满清入关初期的发式,随着汉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受汉族审美和《孝经》思想的影响,留的头发开始越来越多,大概到乾隆时期,一半剃光一半蓄发的阴阳头就形成了,虽然乾隆三令五申要求满人不要忘本,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防止完全汉化,但仍然挡不住旗人的蓄发之潮。



满清早期的皇帝不会说汉语,到后来既会满语又会汉语,再往后就不会写满文了,到了咸丰时期,皇帝亲贵基本没人会说满语了,反而个个是琴棋书画的好手。

事实再次证明,中华民族的诗书礼仪,子曰诗云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才是我们几千年来文明不断的根本武器。

我是真历史,这里的历史没节操!


真历史

某个时间段,清宫戏很流行,剧中的男演员都是脑袋上面缀着又粗又长的大辫子,还有油光锃亮的大脑门,脑袋上前额的头发都剃掉,也就是俗称的“阴阳头”。

真实历史上是这样吗?观众们可不要被影视剧误导了,阴阳头出现于清朝的晚期。

真实历史上的清朝发型历史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朝早期,发型为“金钱鼠尾”。

清朝初期满人入关时头发很少,后金是渔猎民族,根本没有时间去打理又长又粗的辫子。最初的剃发令是这样规定的:头顶只留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辫子,须得能穿过铜钱的方孔。因此这种发型也叫金钱鼠尾辫。

这个发型真是丑出了天际,吴奇隆的颜值也没法驾驭。

第二阶段:清朝中期,发型为“猪尾巴”。

到了乾隆年间,满清对辫子做了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候外国人大量来华,洋人称这种发型为“猪尾巴”。这个时期的发型,总体还是还是很难看的,所以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影视剧中乾隆等人的发型都是阴阳头,你让张铁林和张国立老师剃这个头,太丑了,人家也不干啊。

第三阶段:清朝晚期,发型为“牛尾”。也就是俗称的“阴阳头”。

到了晚清时期,发型又有了新的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着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大家称其为“牛尾巴”,这时清朝男人的发型才和影视剧中的相近。到这个时期,发型才逐渐由实用性向审美性转变,人们都以辫子为美。

汉人自古以来都是蓄发的,头发长了就挽起来,束一个发簪,《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头发是绝对不可以剃的,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所以满清剃发令出来之后,无数汉人反抗,汉人的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而满清统治者的态度则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可以仁人志士都被杀光,剩下的剃发易服,做了满清顺民。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惜,华夏衣冠都已不在。

有不同意见或者疑问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历史的天空history

不是的,清代的发型叫金钱鼠尾,就是在头顶留下铜钱大小的一撮,结成辫子。又细又短象老鼠尾巴。



剃发结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象蒙古、契丹、女真都有这个习俗。但不同民族剃的发型也不一样,蒙古族留下的头发要比满族人多些,结成多个小辫儿,像成吉思汗就有多个小辫。怎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生活的需要,因为在狩猎时穿林子头发不被树技挂住,射箭时头发不挡眼睛,所以把头发留的很少。那为什么不都剃光了呢?还留那么一撮,是因为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敬天,认为头发是一个人距离天最近的,所以白天把头发结成辫子盘在头顶,以利于狩猎和冲杀,离天近,有利于和天沟通,能得到天神的保佑,晚上还可以把它当做枕头。对于风餐露宿的猎人,这样的枕头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大多数人是用不上的,因为那头发实在是太少了。



清朝入关以后,对全国各族人民实行剃头政策,标准就是金钱鼠尾。对于反抗者一律格杀勿论,所谓的留发不留头。清代中期演变成了猪尾发辫。留的比铜钱大了就是。清代后期头发留的更大了,变成了牛尾,就是我们电视剧中常见的那种,此时清政府统治力量下降,一些刺头出现了,有的还直接留发,剪成了新式头型。辛亥革命后就强制剪辫子,人们开始留头发。


听风戏雨谈史

真实的清朝发髻更难看。前期头发是金钱鼠尾,头发留特别细少,能穿过铜钱。阴阳头是在清末才有的。

有一部韩国电影《南汉山城》(讲述朝鲜向清称臣的故事)可以看到较为正确的女真发髻,以及只有学术研究才用的满语。


女真人有剃发的习俗,入关之后。推行"剃发领",“留发不留头。”在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制父母,损之不孝。剃发无不体现了女真入关时的野蛮。


抚长剑兮

这种发型在所有的清宫剧都是统一的,这是有据可考的。因为清朝是离现在比较近的朝代,有很多文献,典籍,包括画像,都有流传下来。所以,这个发型是肯定没有问题。而且据说满族人入关之前的发型更难看,叫什么金钱鼠尾辫儿。就是指在脑袋顶上留酒盅这么大一缕头发,然后梳成一个细细的,像老鼠尾巴一样一个长辫儿。想想就跟唱戏的那个,玩杂耍的那种小辫子似的。后来这种,这种所谓的阴阳头还是汉人改良过的,已经好多了。

相对于清朝男人的发型,清朝以前的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发型倒是值得商榷。特别是比较古老的朝代,并没有留下确凿的画像作为佐证。而现在的很多影视剧的化妆和装扮,都是参考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港片儿的化妆效果,实际上那有可能是一个误导。无论如何,至少在感官上审美上,港片的化妆确实可以垂范。我们也姑且不必追究它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只要看着舒服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