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劇中的男演員都是陰陽頭,在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情文雅間

不是不是,最開始入關的時候,清王朝要求男性留的髮型叫做“金錢鼠尾辮“,就是將整個頭的頭髮剃光,只在後腦勺上留一個銅錢大小的一塊,梳成辮子。



這個髮型無論在什麼審美下都只能用醜來形容,所以那時候反抗很激烈。


清王朝末期,對民間掌控力下降,無法再監督人們的髮型,這才慢慢變成了陰陽頭。


扣毛

前期肯定不是這樣的!而是醜的要死的金錢鼠尾頭。

滿清屬於北方蠻族,北方是苦寒之地,出於頭部保暖的需要,再加上滿族的日常生產勞動以捕魚打獵為主,時常需要戴帽子,這樣把頭髮剃光相對於漢族的長髮高髻更適合戴帽子。



比如我們漢族的頭髮,出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的教導,會蓄長髮,最長的有兩米,然後在頭頂結一個高高的髮髻。這樣的髮型戴儒生的頭巾或士大夫的高帽子還行,戴頭盔可就不行了,一不小心頭盔就掉了。因此出征的時候必須把髮髻解開散於腦後,這樣頭盔才能緊緊貼著頭皮戴好。

所以滿族剃頭是出於戴帽子,戴頭盔方便。



所謂的金錢鼠尾,就是在腦後留一塊銅錢大小的頭髮,將其結成辮,像一條老鼠尾巴,小辮必須能從銅錢中間的孔穿過去,因此叫金錢鼠尾。

這是滿清入關初期的髮式,隨著漢化程度的逐漸加深,受漢族審美和《孝經》思想的影響,留的頭髮開始越來越多,大概到乾隆時期,一半剃光一半蓄髮的陰陽頭就形成了,雖然乾隆三令五申要求滿人不要忘本,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防止完全漢化,但仍然擋不住旗人的蓄髮之潮。



滿清早期的皇帝不會說漢語,到後來既會滿語又會漢語,再往後就不會寫滿文了,到了咸豐時期,皇帝親貴基本沒人會說滿語了,反而個個是琴棋書畫的好手。

事實再次證明,中華民族的詩書禮儀,子曰詩云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才是我們幾千年來文明不斷的根本武器。

我是真歷史,這裡的歷史沒節操!


真歷史

某個時間段,清宮戲很流行,劇中的男演員都是腦袋上面綴著又粗又長的大辮子,還有油光鋥亮的大腦門,腦袋上前額的頭髮都剃掉,也就是俗稱的“陰陽頭”。

真實歷史上是這樣嗎?觀眾們可不要被影視劇誤導了,陰陽頭出現於清朝的晚期。

真實歷史上的清朝髮型歷史上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朝早期,髮型為“金錢鼠尾”。

清朝初期滿人入關時頭髮很少,後金是漁獵民族,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又長又粗的辮子。最初的剃髮令是這樣規定的:頭頂只留金錢大小一片頭髮,蓄做手指粗細的辮子,須得能穿過銅錢的方孔。因此這種髮型也叫金錢鼠尾辮。

這個髮型真是醜出了天際,吳奇隆的顏值也沒法駕馭。

第二階段:清朝中期,髮型為“豬尾巴”。

到了乾隆年間,滿清對辮子做了改良,頭頂留的頭髮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候外國人大量來華,洋人稱這種髮型為“豬尾巴”。這個時期的髮型,總體還是還是很難看的,所以也不難看出為什麼影視劇中乾隆等人的髮型都是陰陽頭,你讓張鐵林和張國立老師剃這個頭,太醜了,人家也不幹啊。

第三階段:清朝晚期,髮型為“牛尾”。也就是俗稱的“陰陽頭”。

到了晚清時期,髮型又有了新的變化,留的頭髮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著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為榮,大家稱其為“牛尾巴”,這時清朝男人的髮型才和影視劇中的相近。到這個時期,髮型才逐漸由實用性向審美性轉變,人們都以辮子為美。

漢人自古以來都是蓄髮的,頭髮長了就挽起來,束一個髮簪,《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頭髮是絕對不可以剃的,否則就是對父母的不孝。

所以滿清剃髮令出來之後,無數漢人反抗,漢人的口號是“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而滿清統治者的態度則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可以仁人志士都被殺光,剩下的剃髮易服,做了滿清順民。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惜,華夏衣冠都已不在。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歷史的天空history

不是的,清代的髮型叫金錢鼠尾,就是在頭頂留下銅錢大小的一撮,結成辮子。又細又短象老鼠尾巴。



剃髮結辮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象蒙古、契丹、女真都有這個習俗。但不同民族剃的髮型也不一樣,蒙古族留下的頭髮要比滿族人多些,結成多個小辮兒,像成吉思汗就有多個小辮。怎麼會有這樣的習俗呢?生活的需要,因為在狩獵時穿林子頭髮不被樹技掛住,射箭時頭髮不擋眼睛,所以把頭髮留的很少。那為什麼不都剃光了呢?還留那麼一撮,是因為滿族人信仰薩滿教,薩滿教敬天,認為頭髮是一個人距離天最近的,所以白天把頭髮結成辮子盤在頭頂,以利於狩獵和衝殺,離天近,有利於和天溝通,能得到天神的保佑,晚上還可以把它當做枕頭。對於風餐露宿的獵人,這樣的枕頭那是再好不過了,不過大多數人是用不上的,因為那頭髮實在是太少了。



清朝入關以後,對全國各族人民實行剃頭政策,標準就是金錢鼠尾。對於反抗者一律格殺勿論,所謂的留髮不留頭。清代中期演變成了豬尾髮辮。留的比銅錢大了就是。清代後期頭髮留的更大了,變成了牛尾,就是我們電視劇中常見的那種,此時清政府統治力量下降,一些刺頭出現了,有的還直接留髮,剪成了新式頭型。辛亥革命後就強制剪辮子,人們開始留頭髮。


聽風戲雨談史

真實的清朝髮髻更難看。前期頭髮是金錢鼠尾,頭髮留特別細少,能穿過銅錢。陰陽頭是在清末才有的。

有一部韓國電影《南漢山城》(講述朝鮮向清稱臣的故事)可以看到較為正確的女真髮髻,以及只有學術研究才用的滿語。


女真人有剃髮的習俗,入關之後。推行"剃髮領",“留髮不留頭。”在儒家思想中,身體髮膚受制父母,損之不孝。剃髮無不體現了女真入關時的野蠻。


撫長劍兮

這種髮型在所有的清宮劇都是統一的,這是有據可考的。因為清朝是離現在比較近的朝代,有很多文獻,典籍,包括畫像,都有流傳下來。所以,這個髮型是肯定沒有問題。而且據說滿族人入關之前的髮型更難看,叫什麼金錢鼠尾辮兒。就是指在腦袋頂上留酒盅這麼大一縷頭髮,然後梳成一個細細的,像老鼠尾巴一樣一個長辮兒。想想就跟唱戲的那個,玩雜耍的那種小辮子似的。後來這種,這種所謂的陰陽頭還是漢人改良過的,已經好多了。

相對於清朝男人的髮型,清朝以前的很多影視作品中的髮型倒是值得商榷。特別是比較古老的朝代,並沒有留下確鑿的畫像作為佐證。而現在的很多影視劇的化妝和裝扮,都是參考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港片兒的化妝效果,實際上那有可能是一個誤導。無論如何,至少在感官上審美上,港片的化妝確實可以垂範。我們也姑且不必追究它是否符合歷史真實,只要看著舒服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