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古代影視劇中,當人們面對朋友的死亡,表現出無奈的悲涼和憂傷時,有時候還會說這樣一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麼憂傷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這裡面有什麼曲折的情節呢?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個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晉代的周顗,字伯仁。這人不但長得帥,而且聲譽很高。戴淵是東南名士,善雄辯,聽到周顗大名比較不服氣,就專門去會會他。兩人見面後,面對面坐著,誰都不說話。很久,戴淵不但沒有發揮自己善辯的才能,反而被周顗的氣勢壓倒,直到離開時,都沒敢表現,生怕一開口漏了怯。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周顗對人寬厚,他的弟弟周嵩卻正好相反。一次,周嵩喝醉了酒,藉著醉酒的由頭,拿起蠟燭扔向哥哥周顗,不服氣地說,你的才氣不如我,憑什麼名氣比我大!

周顗沒有生氣,甚至臉色都沒變,很淡定地說:你用火攻,這本來就是個下策啊。

周嵩後來很後悔自己的作為,但周顗一點都不在意,就像這件事根本沒有發生過,依然弟弟很好。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魏晉時期的人很多喜歡喝酒,周顗也不例外,而且酒量很大,他經常說自己喝酒根本就沒有對手。事實證明,他的自我定位很正確。一次,江北來了個朋友,周顗非常高興,馬上設宴款待。結果兩個人都喝多了。等到周顗醒來,發現那個人已經倒在地下喝死了。這要擱現代,周顗不被罰個幾十萬的才怪。可見,喝酒勸酒不是什麼好事。還是要量力而行才好。

在東晉建立後,晉元帝司馬睿為了遏制王家的勢力,重用周顗。這就有了王導向周顗求情的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王敦反叛之後,有人勸晉元帝殺了王氏家族在京城的所有人,這就有了王導帶領弟子們的入朝請罪。

在宮門口,王導遇見了正要進宮的周顗。王導叫住周顗,讓他在晉元帝面前替自己所說話,還說自己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他了。王導之所以說這話,是因為他覺得和周顗的關係還不錯。而他們的關係,也確實不錯,曾經一度幾乎到了好“基友”的地步。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有一次,王導把頭枕在周顗的腿上,指著周顗的肚子問,這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

周顗笑著回答,“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百人。

“宰相肚裡能撐船”,王導是宰相級別,周顗卻說自己的肚量能頂他這樣的幾百個,很明顯是在抬高自己。不過,王導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呵呵一笑。這是成語“空洞無物”的由來,也是周顗和王導交好的證據。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被王導求情的周顗,連看都沒看王導就進宮了。不過,他還是說了很多王導的好話,還建議晉元帝決不能錯殺忠良。晉元帝聽進去了。王周顗從宮裡出來時,王導還跪在宮門口。他看見周顗出來,喊周顗的名字,周顗還是沒有搭理他。不過,周顗後來又上書皇帝,堅持說王導不可殺。這一切,王導都不知情。

後來,王敦帶兵進入京城,王氏家族又重新得志。王敦問王導,周顗是否可用。王導沒說話。王敦又說,如果不能用就殺了。王導還是不說話。這樣,王敦殺了周顗。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王敦之亂平定後,王導看到周顗為自己說情的摺子。王導這時候才明白,原來周顗不是忘恩負義,不是不幫自己,而是幫了忙沒有表白,自己卻誤會了他。這讓王導又傷心又難過,說出了“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這樣憂傷的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