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丨华工科技:在高端设备制造领域勇挑大梁

采访札记丨华工科技:在高端设备制造领域勇挑大梁

走访华工科技之时,正值武汉樱花盛放之际。在这座中部地区的创新创业之城,汇聚着10多所全国知名高校,拥有世界上在校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群体,还有第二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和其他诸多在鄂科技型企业一样,华工科技也是在这片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企业。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一身兼具多个角色,他是学者出身,也是企业家,同时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很想知道,这样一位董事长会是怎般模样。

见面时,马新强的会客室简约、明亮,接受我们采访时,他一身整洁笔挺的西装,对答严谨、全面,一副掌舵者的风范。而在工作之余的交谈,我们才发现这位53岁董事长的风趣幽默、谈笑自如,用餐时他还不忘向在座各位推荐自己陕北故乡的肉夹馍。为磨练毅力,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坚持长跑、风雨无阻。

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型的企业家,伴随着他的激光情结,带领华工科技一步步成长壮大。“华工科技如果做不好,那是我的责任,是我们的责任。”马新强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很坚定,他说自己时常会这样警醒公司的管理团队。

不搞房地产,也不炒股票的华工科技,一心一意扎根在激光制造领域。如今,公司温度传感器的市占率做到行业第一,激光整车焊接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加热器产品已供应特斯拉等知名厂商,5G器件已实现小批量市场供货,这些或许也是公司预期未来几年能保持较好业绩增速的要素之一。

总结公司发展成就的原因,马新强还是将之归纳为“创新驱动”。在他眼中,发展要靠创新驱动、创新要靠人才培养、人才要靠良好机制。基于这一观念,才有了华工科技的“猎鹰计划”、“青苗计划”,才有了公司后来荣获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人才的激励方面,虽然华工科技作为校办企业暂无法开展股权激励,但公司还是在想方设法合理提高核心骨干的待遇。比如马新强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将管理层下沉到一线,让他们开拓市场、干出成绩靠绩效挣钱,这样既提高了骨干成员的待遇,又有助公司业绩增长。事实证明,这一举措的成效是立竿见影的。

华工科技所处的行业,正是国家大力扶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一提到“中国制造2025”,资本市场上有很多人总是会很兴奋。人人都知道这是国家战略,也知道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之于实体经济的意义,但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实现起来其实并不十分容易。我们制造业的发展,受很多关键技术的掣肘,有毛利率不高的烦恼,还有一些大型企业要受体制机制的影响。

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如何实现“品质革命”?除了国家政策扶持之外,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拥有打造高品质产品的观念、拥有生产制造的核心关键技术,这二者均为必要条件。此外,制造的基础在于装备,要保证制造的品质,首先需要保证装备的品质。

像华工科技这类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市场主体而存在,投资者们期待公司创造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作为高校背景的国有企业,公司还需要承担起一些国家尖端科研项目,用马新强的话说,在激光技术及传感器领域,华工科技还要代表国家竞争力、具备国际竞争力,这是奋斗目标也是企业文化。

若仅从科技能力的角度去衡量华工科技,显然在激光制造行业,国内已经没有多少企业可以与之抗衡。然而放眼国际,在超快高端激光设备的研发及应用方面,还有一些山头需要公司逐步去攻克。此非一日之功,但纵观华工科技此前的技术升级之路和目前的科研力量,破浪之时应不会太过漫长。

采访过程中,马新强毫不避讳地提到了华工科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承认公司市场队伍狼性不足、资本运作效率相对较低的弱势,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敢于承认短板、不足,并尽可能地迎头追赶,这也是公司管理层对企业、对股东高度负责的态度。

中国制造企业历经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正在逐步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华工科技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正主动挑起大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期待持续创新发展的中国制造业,也愿“责任在我”的华工科技能够攒足代表“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底气。

采访札记丨华工科技:在高端设备制造领域勇挑大梁
采访札记丨华工科技:在高端设备制造领域勇挑大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