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wlaiwangling

中国经济学研究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很难给出一个量化的回答。不过,定性地来看的话,我只能说,还差得很远。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在现代经济学方面的开创性理论贡献几乎没有。

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发展经过了以约翰•穆勒、马歇尔、萨谬尔森为开创者的三次大综合,期间经历了众多群星璀璨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即使在现当代,开创经济学众多流派的经济学家中,也不见中国人的踪影。以当今世界经济学最高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准,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个中国人,包括华人获奖。当然,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古代,有许多了不起的著作和人物,阐述了许多经济思想,如《管子》,《史记•货殖列传》等,其中不乏一些(以现代经济学理论看来的)真知灼见,然而它们只是古人的一些零散的经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更没有影响到经济学的发展。即便是曾经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由西方传入的,其开创者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也是德国人。可以说,从整个现代经济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几乎(并不是完全)看不到中国人(包括华人)的开创性的理论贡献。


从当今世界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中国人的声音依然非常微弱。

现在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大学研究实力的常用指标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经济学来说,国际上排名靠前的期刊,基本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大学的学术能力排名,也基本是以在相关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来评判。目前在中国的大学中,有实力在英文经济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少数大学,以及零散地分布在国内其他较好的大学中。而其中有实力在相关领域的英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者,数量就比较少了;顶级期刊更是寥若星辰。认为中国经济学水平在世界上还不错,诺贝奖经济学奖获得者没什么新的经济学思想,这种想法无知且自负,甚至简直可笑至极。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近些年,国内一些大学大量引入海归博士,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规范,经济学的研究能力正在快速进步。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而经济学的研究没有跟上?我想大体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中国的经济学基本是自西方引入的,而且时间并不长,需要一个从学习,模仿,到创新的过程,这是由历史导致的;


二是在特定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学者没有足够的激励去钻研学问,即使有这样的激励,他们也不能自由地思考和表达;


三是文化因素使然,我们喜欢讲究“学而优则仕”,内心深处将做学问和功利目的联系起来,做研究往往只是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基于兴趣或者探索真知的冲动。



另一件故事仍然和经济学家有关,只不过是大陆的经济学家。大概几年前,我之前的一个老师,是国内某个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要来我所在的学校参加一个会议。可能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这位老师带着我(和另一个同学)坐车去他当年上大学时的一个同学家里(现在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做客,他的这位老朋友开车来接的他。两位老师多年不见,自然是一路相谈甚欢,他们谈话的内容也和大学、研究较为相关,然而却感觉少了一些纯粹,多了一些算计和权谋,主要围绕谁又当什么领导了,哪个院长又怎么样了,某某某是个老滑头,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类似的故事还有,我不想再举例了。回到前面的问题上,为什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却没有同步跟上,这里面当然有原因。这些原因不是枯燥、抽象的干条条,它们会渗透在每一位经济学家,和普通的经济学者,甚至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一点一滴地侵蚀着学者们做研究的激情和动力,让我们的经济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没有跟上,而且短期内似乎也看不到跟上的希望。


常四荒学经济

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上的水平其实还不错的。

很多人觉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但是经济学的水平却没有跟上来,这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

中国经济学的平均水平提高得非常快。

2013年,我以媒体人的身份参加海南的一个论坛。论坛有很多中国官方学者,也有欧美学者。

中国官方学者都在说改革、市场,而欧美的学者,却在说干预、管制。

更可悲的是,欧美学者还觉得自己是在传授先进经验。很明显,中国的学者,哪怕是官方学者,水平也比他们高点。

不要看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多,就觉得美国经济学水平高。

实际上,1、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奖没有关系;2、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被白左控制。

看看近些年的诺奖得主就知道,哪有什么新思想!都是些技术,或者所谓的“否定理性人假设”的理论。

他们的理论,真是亚当斯密听了沉默,诺贝尔听了流泪。

当然,美国有经济学水平高的,但人数并没有太多,而且根本进不了主流,更得不了诺奖。

而在中国,像张维迎这样的学者,水平已经完全不亚于他们,甚至创见比他们还要多。当然,这几年情况有点变。

你如果认为复杂的模型、数学、国际期刊论文才是经济学水平,那你就继续那么认为吧,我也不跟你争论。反正你不懂科学方法论,我不懂模型,我们鸡同鸭讲。

懂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就会对那些模型嗤之以鼻。

诺奖得主我也见过6、7个。和他们的合影,我都不知道扔哪里去了。因为我根本就不认为他们水平有多高。

他们自己恐怕也不会认为自己是顶尖水平。中国人花那么多钱请他们来演讲,估计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看看在中国的大地上,活跃着多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吧。

所以,真的不要低估中国的经济学水平。


邓新华全面回忆

经济是国计民生,其运行和发展与政策法律密切相关。经济学要研究的涉及国民经济几乎所有方面,纵横交错,既需要宏观上把握,更在微观广阔天地上呼唤深度介入。

研究一般分理论基础类和实践应用类,根据获益主体在不同层面由公益机构或盈利组织投入资源开展进行。在行政性领域,能够有较好的计划;难的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实用知识普及、行业态势研判、企业战略决策,还缺乏良性的结构和机制。

在经过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增长后的今天,在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嫁接传统业态时代,在面临日益纷繁的红利消失瓶颈常态化的复杂现状前,对于各类微观经济运营实体,能发挥作用和解决问题的只有经济学基本知识和案例研究这个庖丁解牛工具了。

要问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处于什么水平,一看其受重视程度,二看咨询预算投入,三看行业成熟发达水准。我这里先不忙于收集数据资料来推导结论,就选一个零售经济学做些实用研究,可以关注后查阅置顶的写作纲要,欢迎一起合作案例分析分享…

此为研究方向和内容之一,更多内容希望有识之士一起留言讨论,谢谢😊


个性定制系统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水平,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觉得不行,有人又觉得很行,似乎处于两个极端。国外经济学研究源远流长,但多少年以来也不外乎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与供给主义学派等几种,并一直坚持其各自的观点,虽难免小幅修正,但思想一脉传承,所以在不少改革派看来稍显僵化。而我们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就要灵活许多。中国本无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民……国时期常年战乱,又多小手工业,所以直到新国家建立,相关学术才正式展开。建国初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于是经济学家基本围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术展开讨论,但成果很少。改革开始,商品短缺,经济学家着重讨论增加供给,供给主义派学术开始抬头,比如厉以宁。随着开放深入,市场主义派登场,比如吴敬琏。发生经济危机,新结构宏观主义派走红,比如林毅夫。但无论是谁,其主要着重点也在于为当时特定的经济政策做解释,并试图影响下一步的政策走向,而非独立的基础经济学理论研究,更没有脱离西方已有的理论体系。因为无论借鉴西方哪一派的观点,也必须要与中国当时所推行的经济政策相结合,所以观点与立场多变,较为混乱。也就是说,虽百花齐放,但人工栽培毕竟不同于自然生长的那样争奇斗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