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有什么故事?

nocturnserenade

盛唐诗坛的重量群英会,五大诗人同写一名胜,其中一首已经失传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的一天,长安城的慈恩寺塔,也就是大雁塔迎来了五位重量级的特色客人,他们是盛唐赫赫有名的五大诗人: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和储光羲。这五位大诗人一起登顶大雁塔,并且同以慈恩寺塔为题,激扬文字,各自写下诗篇,堪称盛唐诗坛乃至中国诗歌历史上的一次千古佳话。


慈恩寺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长孙皇后所建。慈恩寺在当时长安东南区晋昌坊。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师玄奘在寺中修建佛塔,这就是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塔最初共有六层。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

遗憾的是,薛据当时所作诗篇已经失传了。其他四首,都是传世名作,但孰强孰弱,在你的心目中不知道会排一个怎样的次序呢?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岑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高适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 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 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 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

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 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 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 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

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储光羲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

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集贤院居士

想当年,在印度某地方的某寺院有这么一帮和尚,只求渡己不求渡人,不修佛塔只吃肉,大鱼大肉随便造,活的是极其不讲究。一年深秋,北风呼呼刮,活蹦乱跳的小动物必须找不着,这帮和尚饿的是有苦说不出。

一天,一个小和尚给菩萨像前的油灯加满油,刚走出殿门,就被一阵大风刮倒,想当年,老和尚们有肉吃的时候,自己只能吃些剩下的骨头,要么就是粗茶淡饭,现在没肉吃,连粗茶淡饭都被老和尚抢占了,想起年幼时母亲给做的咖喱饭,不禁咽了下口水。

出门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鸟鸣,抬头看见一群大雁飞过,心中默念“菩萨啊菩萨,小和尚很久没吃饱饭了,求你大发慈悲让一只大雁栽倒在我面前吧!”说时迟那时快,一只大雁十分默契滴栽了下来,倒头就死。

小和尚惊呆了,赶紧跑回去把这事告诉老和尚们,老和尚跑过来,看到天空远去的大雁,再看看脚下死去的那只,竟然还一脸安详!他们流泪了,他们认为这是佛祖在教化他们,于是把大雁厚葬,从此不再吃肉,还修建了佛塔,名叫雁塔。

后来玄奘取经来到印度,瞻仰了这座至高无上的佛塔,大为惊叹,回到西安慈恩寺的时候也照着模子修了一座,名字必须不能变。“大”雁塔就是大乘佛教的意思。

也有这么一说,玄奘去西天取经途中在沙漠里迷了路,干粮和水都没了,就坐在原地发愁,这时突然看到天空一老一小两只大雁在盘旋,赶忙大喊“贫僧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的高僧,求两位雁兄带我走出沙漠,日后定当致谢!”于是就这么跟着大雁走出了沙漠,回到西安不忘诺言,修建了大小雁塔。


阿波的旅行日记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很是出名。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1.交通很方便,坐公交车到【大雁塔南广场】、【大雁塔北广场】都可以,下车就可以看到高耸的塔了。


2.大雁塔门票50,登塔还要30;開放時間早8:00-17:30分;

3.大雁塔外面的广场,面积很大,旁边还有寺庙,其他建筑,晚上广场有音乐喷泉,人很多熱鬧的說。

備註:如果覺得票價小貴,可以以大雁塔為背景拍照片留念,在廣場上溜達溜達,感受下異鄉的繁與人文文化。

最重要的是,西安街頭許多地方小吃,可以品嘗下。

大雁塔的相關歷史細節與厚重的古文化,可以到現場感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