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芭茅溪的“嘎公”橋

圖文/劉世迪

桑植芭茅溪的“嘎公”橋

桑植縣芭茅溪大橋

“嘎公”橋並非所有權屬於嘎公的橋,在這裡我之所以把這座橋稱之為“嘎公”橋,是因為這座平地而起的橋是我嘎公一生的心血聚集鑄造而成。嘎公生在舊中國長在紅旗下,受毛澤東思想薰陶影響一生,他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無私奉獻直至退休,離休後的嘎公也沒有停下來,一直沒日沒夜筆耕桑植當地偉人賀龍元帥的紅色傳奇故事。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嘎公”七十年代是芭茅溪公社(鄉)的最高行政官員,那個年代的中國剛剛處於發展起步期,現實中事實證明,很多地方藉助交通上的便利發展起來相應比交通不便的地方要快、更容易,針對這百姓實際得益勢頭,政府倡導:“要想富.先通路”,這一舉措得到了老百姓廣泛的大力擁護和支持。

通路必然連著橋,對於地處桑植縣大山深處的芭茅溪,發展的步子邁得更為艱難,修建芭茅溪大橋貫通這條路是全芭茅溪老百姓的期盼,也是嘎公屬地為政的公僕義務所在,於是他老人家為計劃修建這座萬人期盼的橋四處奔走奠定基礎,期間他因為建橋心願未了,百姓的囑託未完成,老人家辭去多次職位級別上調的機會。直到退休,嘎公心願終達成,此橋在92年竣工,也算是給當地百姓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這讓他花盡了全部工資和所有的積蓄,記得,離休後的嘎公還在用退休工資還了很多年修橋所欠賬務(注:民資主建)。

建好的這座橋以當地地名命名為:‘芭茅溪大橋’,如今屹立在這青山綠水間,融合嘎公精神浩氣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