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此文大约7500个字,系一篇讲解历史的文章,花了两天的功夫完成。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讲解历史一直是我想做的,但在讲解历史的时候,首先要通透历史,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需慢慢来。

早就想写写关于历史的文字,一直都难于下笔。人最好的思考方式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这是比深度思维还要深度思维的一种思考方式。前两天发布一篇关于《素书》的一些文字,提到了张良,他在得到黄石公的《素书》之前,曾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事情就是刺杀秦始皇。

事情是怎么开始,优势怎么结束的,有又怎样惊心动魄的经历,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张良是如何谋划刺秦的?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张良,字子房,原是韩国公子,出身于贵族世家,从小就养尊处优,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他的祖父叫张开地,曾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叫张平,也继任过韩国两朝的宰相。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良乃是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

那时的官二代与今时的官二代大相径庭,最起码张良若是被抓了,不会喊出——我爸是张平,我爷爷是张开地。

随着秦灭六国,张良由一个官二代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灭六国的时候,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

秦灭六国的顺序用一句话概括,是这样的:喊赵薇去演戏!音译过来就是韩(喊)赵魏(赵薇)楚(去)燕(演)齐(戏),韩赵魏楚燕齐!

可见,韩国真是个倒霉的家伙。

说到韩国,不能不说韩国的渊源。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历史上的韩国是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分家而来,而晋国的渊源来自于西周的分封。

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西周。周朝建立后实行了分封制,也就是说,王城周围遍布诸侯的封地,正好以此保护天子。到了周成王主政时期,周公旦摄政,商纣王的三个儿子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后来被周公旦平息了。

打下来的封地,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韩,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这就是中原的韩国。到了周平王十四年,被晋国所灭,成为了晋国的一部分,再往后,韩赵薇三家分晋,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进程中,韩国是第一个灭亡的,这并不是说韩国是个弱逼。

韩国也牛叉过,其国势最强的时候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这样就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

所以,弱小者总是受人欺侮,这是一个千年颠扑不破的真理。

无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都一样。你弱,坏人就多。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韩国灭亡之后,韩国的官二代公子哥张良不仅失去了家园,同时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还有报效韩国的平台,更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

为此,张良不知在心里骂了多少次嬴政。

张良歇斯底里,痛定思痛。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那就是反秦。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说大话的时候,如果成功了,也就牛叉了,如果没成功,那就成吹牛叉了。

事实证明,张良反秦并不是说说。

可是,张良这厮是个书生,一无武力,二无军队,怎么反秦?

总不能拿块板砖当街拦截秦始皇嬴政的辒辌车吧?

这么做的话,无异于自杀式袭击,恐怕人还没到嬴政的辒辌车前,就得被刺成马蜂窝。

被刺成马蜂窝,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悲哀到你都没地方说理去。

更重要的是,嬴政出行,一般都会带着车队,前后都有很多副车,王公的,大夫的,士子们的,那么多辆车,你怎知嬴政坐在哪一辆辒辌车里?

板砖砸不中的话,岂不就打了草惊了蛇?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张良没有武力,没有军队,但要反秦,还是有办法的。

韩非子在《五蠹》中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没有武力,没有军队,总有智慧吧。武的不行,咱来文的。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有了智慧,谋略就来了,有了谋略就有了可执行的路径,有了可执行的路径,落地的具体措施也就有了。

张良为了反秦复仇,就去了朝鲜半岛东部一个叫濊貊(惠墨读音相同)的国家,找到濊貊国的国君沧海君,商议如何反秦。

在濊貊国,我们可以想象,张良和沧海君必然会商议出一个一个又一个的反秦计划,然后经过不断的推演,不行的就推翻,直到商议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才算完。

最终,他们商定了这样一个计划,那就是——擒贼先擒王,杀了秦始皇!

秦始皇乃是大秦帝国的元首,搞死他就等于搞定了一切。正所谓树倒猢孙散。

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之后,沧海君给张良找来一个大力士,并打造了一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然后就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路线和行踪。

行刺计划就此开始,成与不成,就此一搏。

但是……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说到但是,事情就有转折,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什么事情呢?那就是由于古代的礼制所导致的车辆使用问题。

这一点跟现在也差不多,比如,在机关里,乡科级干部用什么车,县处级干部用什么车,厅局级干部用什么车,国家级的干部又用什么车,这都是有具体规定的,不能逾越,更不能超标。

所以,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曾说过,从几千年开始到现在,礼仪制度几乎没有变过,不一样的,乃是外表的变化。就像兄弟你一样,今天穿西装,明天穿马甲,今天骑自行车,明天开飞机,但总归还是你那个人,穿了马甲照样认识你。

按照古代行车规定,有君臣车辇“天子六驾,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的礼制。

秦始皇贵为一国之君,千古始皇帝,所乘的车辇是六匹马拉车,而其他大臣有二、三、四、五匹马拉车的,数量不等,而张良刺杀目标是六驾的马车。

嬴政的车是六架马车,看到六马架车的,卯足劲儿砸,到时候,秦始皇一定是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然而,秦始皇出外考察不像现在的有些领导考察。

现在的,某些领导出外考察,人还没到地方,多少天前就知道领导要来,于是地方官员就要造出一副歌舞升平的样子,规划好领导参观的路线,让他看到什么,不让看到什么,准备的妥妥当当的。

秦始皇出外考察都是非常秘密的——所谓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就好比说,你想告御状,得先知道领导行走的路线。同样,想要搞死秦始皇,也必须得知道他人在哪里,走哪条路才行。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挖掘基本靠手,耕地基本靠牛,娱乐基本没有,照明基本靠油,老婆基本靠买,发财基本靠抠。

经过多方打听,张良终于知道秦始皇东巡的行踪了,他要经过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

从博浪沙这个地名来看,这地儿绝对是个地形复杂的地方。

像张良这么聪明的人,决不会选择在大草原或者大马路上搞刺杀的,因为地方太开阔没法逃跑,况且要刺杀的人还是秦氏集团(秦国)的一把手。

如果选在地广人稀,没有障碍物的地方,你在十米开外的地方人家就瞄到你了,还刺杀个毛线。

故而,张良在筹谋这个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把隐蔽点、伏击点、逃跑路线以及可能存在的意外全都考虑进去了。

这可谓是一场计划周密、安排妥当的刺杀。张良的大网已经布下,希望嬴政赶紧钻进来。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可是,张良很清楚,刺杀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不好,还得被诛九族。

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也不是逗你玩,将你军之类的逗逼行动,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杀人行动。

他要为失去的故国报仇,祭奠那死去的韩国亡魂,以及失去的亲人、友人,还有那本来可以承袭的官爵。

总之,总而言之,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话,那就是——老子要报仇。

不知那时千里之外的嬴政,能否感觉到张良释放出来的强烈杀气?

要说这嬴政,也是个很喜欢炫耀的人。他统一了六国之后,就带领自己的王公大臣和车队,一次次走遍大江南北,祭祖先,封禅告天,刻石记功。

泱泱天下,舍我其谁,老子天下第一。

事实证明,嬴政也真的是很了不起的。

在当时,他真的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六王毕,四海一,一下子结束了长达四百来年的诸侯战争。

从贾谊先生的《过秦论》中可以看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就是:秦国到了嬴政这一代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愚民政策);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够牛。

概括成一点来说,这就是他的一生的业绩。

首次统一华夏,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打通西南。

任你牛皮吹上天,没业绩也是没戏,看了嬴政的业绩,确实很牛。

就连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最佩服的五个帝王中,就有秦始皇一席。

可见,嬴政真的很牛。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从嬴政的牛叉伟迹不难看出,嬴政的野心是很大的。

如果按照他称王万代的想法,恐怕现在国君都得是秦多少多少世,而不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

如果这样的化,不光你、我、他是秦国人,就连你家客厅里摇尾巴的那条狗,都是秦国的狗。

这绝对不是瞎话。

嬴政为了实现称王万代,不断的采取愚民政策,镇压百姓。

称王万代,绝对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压迫的愈是厉害,反弹的就越强烈,就像压弹簧一样,一不小心,反弹之后,打得你鼻青脸肿。

而就在张良密谋暗杀嬴政之时,嬴政在车队、卫队、大臣们的拥护下,出函谷关,进洛阳。

这已经是嬴政人生当中的第三次外出考察了。

到了洛阳,就离博浪沙不远了,沧海君的大力士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他的大铁锤已饥渴难耐。

嬴政,你倒是快点啊,磨磨唧唧的,怎像个长了胡子的娘们儿。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张良和大力士这样的人,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属于反革命。

搞革命,一两个人,三五个人都是不行的。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毛泽东同志说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而张良用大力士投掷大铁锤这种方法来刺杀嬴政,这无疑是暴烈的行动。

在经济学上,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叫博弈。

说白了,就像炒股一样,你花十块钱买一只股,想要涨到十五块钱卖,要是不涨直接下跌到五块,那就亏大了。

所以,这也从另一面说明,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其实是一样的,也是对等的。很多人一心只想着成功,却没有把失败考虑在内,故而,才会败得很惨。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不是知耻而后勇,再一次失败还是必然的。知耻而后勇算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前提,脱离这个前提,就蔫了。

好了,大家注意了,嬴政的车队马上过来了。

你们看,那浩浩荡荡的队伍,艳阳的光辉照耀之处,是玄铁色的牙旗,跨马武士手执长戈。马声嘶鸣,响彻了整个博浪沙。

他们正自西向东,迤逦而行,绵延三四里,车马过处,荡起翩翩尘烟。

好一派气势恢宏。

大丈夫生当如此。

在如此气势磅礴的车队中,那六匹马拉的车就是嬴政的车,张良和大力士的目标,就是那辆六架马车。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车辆不断移动,目标近了,近了,更近了,心脏跳动的更加厉害,大力士屏住呼吸,躲在暗处,一动不动,他握紧了大锤,就像一尊石雕像一般,纹丝不动,紧盯着那辆六匹马拉的辒辌车。

不对啊,怎么好几辆六马拉车,哪一辆车才是嬴政的?

还砸不?

随便砸一辆吧,预备,砸!

大力士铆足了劲儿,将沉重硕大的大铁锤抛了出去。

一条优美的抛物线在空中慢慢的飞行,如果忽略空气的阻力,也忽略地球的引力,那个大铁锤就飞到了地球之外。

中了吗?

没有,让大铁锤飞一会儿。

啪!一声巨响,只见车队中的一辆车顿时被砸了个稀巴烂。

慌乱声,马鸣声,尖叫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卫兵提高红色警戒,另一部分四处搜寻扔锤子的人在哪。

而那些王公大臣们一边看卫兵提高了红色警戒,一边看另一部分卫兵四处搜寻刺客!

扔过锤子之后,张良和大铁锤便即逃了。事后才知,大力士砸中的乃是副车,并非嬴政所在的那辆车。

大力士想不明白,明明朝着嬴政的车子砸过去的,怎么中了副车呢?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张良密谋已久的计划虽然已圆满落下帷幕,但效果却不及预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大力士为啥没砸中嬴政的车呢?

为什么没砸中,因为他们打的是移动靶,移动靶不是那么好打的。

在冷兵器时代,弓弩是唯一可以单兵作战的远程武器,但是,如果想要射中移动中的靶子,并非那么容易的。

嬴政的车子是移动的,大力士用大铁锤砸移动的车,无异于打移动靶。

这就是大力士明明瞄准的是嬴政的车砸过去的,却砸中了副车的原因。

可以想象,铁锤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飞行距离只与初速度及初始角度有关。在达到相同动能的情况下,铁锥的飞行距离和其质量是呈反比的关系。

所以,他只考虑要砸中嬴政的辒辌车,却没考虑大铁锤会在空中飞一会儿,而辒辌车又是移动的。

张良刺杀嬴政不成,为了躲避追捕,一口气逃到了下邳,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邳州。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白胡子老头,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到了下邳之后,因无事可做,故而变得无所事事。

人只有有了目标才能打起精神,扬起斗志。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好比航船失去航向,漫无目的的航行,横冲直撞。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人没有目标的活着,就会变得堕落。

张良虽然无所事事,但还没到失去目标的地步,更没有到堕落的境地,他只是一段时间没想好要干什么而已。

在张良无所事事的这段时间,他总喜欢一个人去沂水的一座桥上发呆。

这里地处偏远,嬴政师兄的追兵也不会追到这里,张良得以安闲。

有山有水,好不自在,一幅大自然浑然天成的画卷,那是何等惬意,何等的潇洒。

这一天,闲得蛋疼的张良依旧来到沂水圯桥头闲坐,看落日余晖,观叶落自在,睹人来人往。

时间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一点一点的流淌,看似漫不经心,却是毫不留情的流淌着。

发呆的张良没注意,此时一个衣着粗布衣服的老头慢慢的走了过来,他瞄了一眼正在发呆的张良,然后悄摸的走到他身边,把自己脚上的鞋子脱掉,扔到了桥下。

老头的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浑然看不出老的姿态。

张良一看,这老头当着自己的面儿把鞋子扔到桥下,不是神经病就是精神病。他瞅了一眼之后,没理会,就算碰瓷儿也不至于到这来。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老头见张良不吱声,心想这小子怪能沉住气,老头捋了一下胡子傲慢的说:喂,小伙子,老头子我的鞋子掉下去了,麻溜的给我捡回来。

明明是你自己扔的,怎么说是掉的,还让我给捡?张良正烦着呢,这老头又来挑事儿,将要爆发的脾气,还是忍住了。

毕竟尊老爱幼。

张良也是读了儒家的圣贤书,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八德还是要恪守的。

他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还是违心的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可是,捡了鞋子还不算完,老头就想戏弄张良一番,于是就翘起脚,把鞋给老头子穿上。

老头,你自己把鞋子扔了下去,我给你捡上来就不错了,你还得陇望蜀、得寸进尺,要我给你穿上,你是我亲爹吗?

张良并不知道这老头的来历,他很不情愿,真想上去三拳两脚,把这老头打趴下了,这老头明摆着是故意来消遣老子的!

拳脚相加老头身上,对张良来说,可以想一下,但不能做出来。

韩国灭了那么长时间,他离开亡去的故国已有很长时间,也算久历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

生活告诉他,要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你无力掌控事情的局面的时候,唯一的做法就是要忍。

忍,不是怕,而是蓄势待发,待到有一天,有了搞死你的实力,分分钟搞死你。

此时的张良强压心中怒火,跪在老头前面,像伺候亲爹一样,小心翼翼地帮老人把鞋穿好。

这老头见张良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样子,很是得意,大有一种喜当爹的感觉。

穿好了鞋子之后,老头见张良表现不错,有意要帮助他。

小子,谈对象了吗?

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此地的美女,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东家那位小姐。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小贝,甜美地一笑,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就是这样一位姿色绝伦的美女,她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我至今仍未答应和她交往。

行了,既然这样,老头子我走了。

张良看着老头步履蹒跚的身影渐渐离去,没多久,老头又折了回来。

小子,我看你不错,五日后的早上到这桥头相会,如何?

干啥?

你来不来?

来!

说定了,你小子可不要放老头子我的鸽子。

为什么老头会选择让张良五天后来此桥头呢?

应该是这样的:古人是很讲究诚信的,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践,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了。

答应人家的,就要做到,这叫诚信,答应人家的,做不到,这叫失信,是考验一个人人品和是否靠谱的条件之一。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

此时还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天还没亮,漫天的星辰还在眨眼睛。

张良刚到桥上,谁知老人已经提前来到桥上,在桥头等待。

小伙子,与我老头子相约,你居然还来这么迟,算了,老头子我累了,五天后,依然此地,再见!

又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

此时还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天还没亮,漫天的星辰还在眨眼睛。

张良刚到桥上,谁知老人又已经提前来到桥上,在桥头等待。

老头又与张良约定,再五日后,此桥相见。

这一次,张良吸取前两次教训,半夜就到桥上等候。

此时,月亮在乌云里不住穿行,停停走走,一会儿从东半边天走到了西半边天。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不是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有希望。

这个时候,老头出现了,他看到了张良的坚持与执着,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品质,于是乎,送他一本书。

张良一看,这些天没日没夜的在这约,就为了给一本破书,不要。

小伙子,过来,不要那么没有见地。此书非一般书籍,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说完,老头便即离去。

临走时,张梁同学又问老头,五日后还见否?

不见了,不见了,若要相见,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

老人走后,张良看了看自己手上的书,赫然写着《素书》。

张亮待在原地,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张良遇到黄石公之前,竟然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