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為什麼在中國賣不好?

李老貓說車

皇冠在90年代是豪車的代表,只有少數人才能開得上皇冠,代表了身份和地位。因為那時皇冠進入中國時間早,同時代根本沒有能與之匹敵的車型。加之改革開放時間不長,國民眼界不算開闊,只維皇冠為豪車的不二之選。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市場經濟大發展,大繁榮,各個國外品牌紛紛來投資建廠,人們逐步發現寶馬,奔馳,奧迪豪華性,舒適性和感官性更好,更有面子。



進入21世紀,政府部門大批量採購德系品牌作為公務用車,大眾帕薩特,奧迪a6就是其中最為主要的車型。從那時起在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徹底轉變。官車色彩給德系車蒙上了神秘。許多人能以後入奧迪,帕薩特為榮。



實在來講,德系車在國內營銷做的確實比皇冠要強,有一句話叫,大眾研究中國。在外形方面做了加長,後排空間更大,也更加大氣。底盤的行駛品質也更加穩重。



皇冠雖然是一款不錯的車型,有不少優點,比如,省心耐用,小毛病少,幾十萬公里不壞。但其中一點非常要命,那就是車身寬度,僅有1805,與德系品牌相去甚遠。



國人買車,面子第一位,精神消費佔很大比例。只要車開出去有面子,其他的下毛病,小問題都不重要了。



之前的皇冠對飆車型為奧迪a6,實際銷量卻非常打臉,a6月銷量在一萬多臺,而皇冠也只有二三千臺。市場認可度的降低讓皇冠的品牌力極具下滑。到現在只能和帕薩特,邁騰分一杯羹,連a6的小弟a4也比不了。



總之說來,非常可惜,皇冠卻是一款好車,一手好牌被打爛,失去了主動權。


李老貓說車

說起曾經風靡90年代的豐田皇冠,至今讓眾多老一輩津津樂道,它以豪車形象代表著社會象徵,早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就算是05年進入中國的第十二代皇冠,各項高端配置可謂讓人賺足眼球,用驚豔形容也不為過,就算今天看來也絲毫不落伍。憑著良好的口碑和駕駛感受,皇冠給民眾的印象就是老闆車,土豪級別轎車。

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德國三強寶馬、奔馳和奧迪豪華品牌的不斷髮展壯大,皇冠車亦沒有了往日的光彩。就算在皇冠誕生60週年之際,一汽豐田推出的第十四代皇冠,也未能肩負榮耀的重任,銷量表現上遠不如競爭對手。

產品力因素

皇冠自第十二代後的幾次改款中,外觀設計仍然保持成熟,穩重略帶老氣的風格,配置功能幾乎沒有大的革新與創新。國內國外版本差異性大,縮水明顯。另外因產品質量問題頻發召回,透支了昔日皇冠車維護省心、質量可靠的口碑。諸多競爭對手迎頭趕上,加上市場對技術的革新,皇冠無法在產品上滿足消費者對高端品牌更多的真正訴求。


樹立形象和定位模糊

隨著生活高,消費群體月趨向於年輕化,穩重老氣的皇冠似乎更適合年紀稍大,用作商務用途的人群。為求生存,價格不斷下探,後經幾次改款,逐漸偏向年輕化,市場定位也越來越模糊。一方面,改款後的皇冠無法滿足年輕消費群體年輕運動氣息,只做足了面子工程,卻沒有改變在國人穩重舒適的形象。另一方面,原本的競爭目標市場由C級車別轉向了B級車別,喪失了有實力的中層消費人群。

現在的皇冠營銷主題為豪華與運動,這樣的皇冠早已不是消費者心目中過去的皇冠了,競爭力如何,還是靠市場來檢驗了。


蕾成花

皇冠在中國賣不好的原因:一、豐田品牌效應降低,當初皇冠對飆的對象是寶馬5系以及奧迪A6L,現在身段不得不一再下降。二、定位下降 三、現在主力消費用戶是80後以及90後,而皇冠的忠實用戶是60後,消費群體改變,而皇冠的設計語言沒有得到主力消費群體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