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舉人最大能做到什麼官?

黃強黃不息

按照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舉人是科舉第二級鄉試得中者的功名。通常考中秀才、舉人、進士,都有了做官的資格,但是功名不一樣,享受的待遇也不同,所授官職不同,而且升遷的機會更是大相庭徑。

明代士子一旦考中進士,做官很容易。《明史》記載:“考選庶吉士者皆為翰林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官。”進士一榜三甲進入翰林院,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明清時期翰林是仕途中最華貴的官職,一榜三甲開始授官品秩不高,但是官職特殊,升遷容易。進士官拜宰相的不乏其人,文官中的尚書、侍郎、總督、巡撫、都院御史、布政使等高官的比比皆是。

舉人一般都授予教育方面的小官職,或做封疆大吏的幕僚。一般很難升遷至三品以上的高官,成為巡撫、總督之類的封疆大吏更是鳳毛麟角,但是在明、清兩代,都有例外。

明代名望很高的青天大老爺海瑞(1513-1587)是舉人出生,官至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海瑞會試落榜,以舉人身份出任福建南平縣教諭。教諭是縣學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縣教育局局長。嘉靖四十三年(1564)升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正六品。在這個期間,他向嘉靖皇帝進諫,因此獲罪,因其清官名望高,免死。隆慶皇帝登基後,被釋放。隆慶元年後,先後任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應天巡撫。萬曆十三年(1585)五月海瑞任職南京吏部,一年後轉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副部級官員。

海瑞以舉人身份做到副部級高官,與他特殊的名望有關。他冒死向皇帝進諫,觸犯龍顏,本來皇帝要殺他,考慮到他清官的盛名,怕自己落得昏君罵名,而只是將他羈押大牢。嘉靖皇帝駕崩後,海瑞名望更高,最終升至副部級高官。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1812-1885)也是舉人出生,官至一品,清同治帝、光緒帝時期的宰相。

左宗棠20歲時成為監生,參加鄉試中舉人。此後三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於是轉向地理、兵法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左宗棠經武將胡林翼推薦,成為湖南巡撫張亮基幕僚,後為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僚。因為幫助湘軍籌措軍餉得到曾國藩賞識。打擊太平軍有功,由曾國藩上書請功為四品官卿。1855年經曾國藩推薦,出任浙江巡撫。後升任閩浙總督、太子太保,封一等恪靖侯。1873年拜為東閣大學士,位極人臣。1881年出任軍機大臣,成為宰相。

左宗棠在幫助曾國藩的湘軍建設,以及打擊太平軍方面是有功的,也算是靠軍功取勝。其才能得到曾國藩的賞識,數次推薦、請功。後來在西北邊疆鎮壓回民起義方面,左宗棠也立有戰功,解了清廷的燃眉之急。因此被清廷委以重任,符合形勢的要求。

海瑞因為名,道德堪稱模範;左宗棠因為功,清代中興名臣。他們都是舉人中的佼佼者,也是科舉拔士的特例,也寫下了不是進士,僅是舉人升至高官的記錄,不可複製。


黃強黃不息

如果要問最大能做到什麼官,還真不好說,因為中國古代的官場極其複雜,能不能升官不僅僅取決於才華、能力、膽識,更重要的還在於機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就像劉寶瑞經典相聲中的虛擬人物張好古,大字不識一個,也沒什麼能力才幹,卻能入閣拜相連升三級,不得不令人唏噓。



舉個例子可能更容易說。有兩個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是舉人出身,卻做到了很多進士甚至庶吉士都做不到的高官。這兩個人大家都很熟悉,一個是明朝有名的海瑞海青天,另一個是晚清重臣左宗棠。

海瑞以舉人身份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等職,最終官至右僉都御史(正二品),死後追贈太子太保(從一品)。



左宗棠二十歲鄉試中舉,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後經歷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正一品),封二等恪靖侯。追贈太傅,諡號“文襄”。



依照明清制度,當了舉人的確就可以當官,只不過要等到有空缺才可以遞補,而且一般都是中下級官吏,比如教諭之類的學官,或者縣丞、主薄之類的佐貳官。運氣好的話,趕上吏部的大挑,還能外放個小縣擔任知縣。但是舉人身份入官只是起點低,以後發現如何,還真不好說,所謂“時勢造英雄”,在合適的時機抓住機會也有可能官至極品,清代重臣李衛也是個例子。


武威王

清朝參加歲試成績優秀的生員(秀才)可以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能參加更進一級的鄉試,稱為"錄科"。通過鄉試的成為舉人,而第一名則稱為解元,通過鄉試不僅能參加會試,如果通過則可以走的更遠,沒通過也沒關係,你也可以在朝廷中有個一官半職,只不過一般都是中下級的官吏,比如教諭之類的學官,或者縣丞、主薄之類的佐貳官。如果運氣夠好的話,趕上吏部的大放水,還能在不知名的小縣擔任知縣,比如清官海瑞就是由此邁入仕途的。人家最後也是見了皇帝的,在當時也是很大的榮耀。

通過會試的呢稱為貢士,按理說你就可以參加殿試,考個狀元什麼的,但是呢在這之前還有個複試,這個考試的前三名也是很有用的,因為這決定你的官職,殿試後出榜,分為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你說舉人最大可以當什麼官呢?按照我來說最大不超過縣令,但是有極個別的如海瑞從一品太子太保,這個就是要看運氣啦。


影視雜評

明清時代舉人是一個特殊的階層,官非官,民非民的“準特權”階層。明清時代想考中舉人也是非常不容易。但是考中之後,就可以立馬翻身。

首先,中了舉人之後,就可以免除徭役賦稅,他名下的土地都可以不用交稅。所以很多鄉紳,富農為了逃稅,就將土地“奉獻”給舉人,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但是富人逃了稅,舉人還能收到一部分好處費。中了舉人,國家還有讀書補貼,進京趕考就不用愁了。

其次,中了舉人也想政治上一些特權。比如見了縣太爺不用跪了,遇上官司也不用受刑,除非先被革去功名等。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當官了。不過呢,舉人一般只能當一些中下級官員,比如學官,縣丞,主簿之類的佐官。但是如果運氣好的話,趕上吏部大挑,也能放任知縣。海瑞就是由此邁入仕途的。當然有些有門路的也能混到通判,同知,甚至知府這樣的官。要想再往上就要看時勢,能力和運氣了。


歷史上以舉人身份出將入相的少之又少。像海瑞這樣的能到從一品太子太保實在是舉人中的異數。像左宗棠這樣的正一品大學士,軍機大臣更是鳳毛麟角。

總之大部分都是中下級官員,只有少數可以做到大官。至於能做多大的官,就看個人的造化了。


倔強的小蟲

古語曰:學而優則仕!讀書人十年寒窗就是為了考取個功名。那麼考試是如何選拔的呢?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中舉人之後才有資格參加會試,會試通過了才能參加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這才能出人頭地,光耀門楣。但是隻是個舉人能做什麼官呢?

首先,考中了舉人,是進入了仕途的門口,由吏部管理,有了做官的資格,可以委任如教喻、縣丞、主薄等,可以做副縣級待遇的官。考中舉人才可以參加全國性考試,即會試,相當於國考。其次,中舉者在次年春必須進京參與會試,也就是考進士。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舉人考上進士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機會,但是舉人還是有做官(副縣職以下)的機會。考中進士,就可以等待安排委任正縣級官員職位了。

當然,有的人因為各種原因只能做個舉人,如果才能突出,有人舉薦,會謀個一官半職。平凡植被只能擔個舉人之名了。像“范進中舉”,一把年紀好不容易考取個舉人,最後竟然瘋了,自然與官場無緣!


市井新自媒

通常來說,“金舉人,銀進士”,這說明什麼?舉人比進士更難考!

考上舉人就是了不起的功名了,考上舉人就可以做官了,起點雖然比其他人低,但是終點可不一定!

簡單一句話概括——可以做到任何大的官!


穿著藍精靈闖天涯

大清的舉人左宗棠最大做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宗棠最大做官至正一品。1881年(光緒七年)10月,左宗棠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這大概是明清時期的舉人最大能做到的官。舉人儘管可以做官,畢竟不如進士,大明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舉人通常只能做到州縣一級的官員,一般都是中下級的官吏,比如教諭之類的學官,或者縣丞、主薄之類的佐貳官,進入朝廷中樞很難.明朝名臣海瑞也是一個舉人,一生多是州縣為官,生前最高的官位為右都御史,右都御史是一個正二品的官職相當現在的副部級,而太子太保為死後獲贈;在清朝連才氣縱橫,功勳卓越的左宗棠也為不是進士而謀求一個進士出身,可見舉人要進入高層很難。


給靈魂一點味道

明清時期,考中了舉人,是進入了仕途的門口,由吏部管理,有了從政資格,可以委任如教喻、縣丞、主薄等地方官職,可以做副縣級的官。而中了舉人後,方可參與國考。也就是會試。而舉人,要成為進士之類的是很難的。也就是說,舉人相當於省考,而進士相當於國考。所以舉人最大的官也就副縣級的官了。類比現在就是副處級幹部。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海瑞。舉人升至侍郎。

相比較進士而言,舉人,地位尷尬。但又對於平民而言甚為重要。足可以改變一個寒門學子的一生。參考范進中舉。古代正規編制,穩定。至少算是生活有保障了。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