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教序如何出帖?

雨辰4729382

說實話,以你現在的水平,出帖還有些早。

出帖有一個最低的標準的。一定要把它筆法寫好,把結構寫像,這是最低的標準。

所謂的出帖,就是靈活的運用帖中筆法字法章法的任何技巧來為自己的創作增光添色。

讓他們為我所用。

意思就是說,如果想出帖,就一定要學到並且靈活掌握一些東西。比如說你臨聖教序學到了什麼?是不是可以活用?一般來說,臨帖到出帖中間還有一個階段,那就是背帖。

背帖是一個很關鍵的部分,是考驗你是否已經靈活的掌握了帖中的技巧的。

所謂背帖就是你找一段話,找一句古詩,然後去自己回憶著聖教序的這些字寫法給他寫出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說明你對聖教序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

才可以談臨別的名帖和聖教序結合一下,再進行出帖。

所謂的出帖就是把學習古人過程中所得到的精華和自己的一些對書法的感悟,去有機結合,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

個人的風格是建立在把字寫好的基礎上,如果連字都寫不好,那何談風格呢?

一般來說,比較正常的套路就是去集字創作,這個是成長最快,而且最省時間的。

但是一定要有很多量的積累,才能達到熟能生巧,才能活用。

這是張旭光的作品,你去看他的字,它裡面很多字都是可以直接從聖教序裡邊找出原字的,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但是這些小小的改動,就是他的個人的風格。

一個成熟的書家,沒有說創作的時候還去拿帖翻字如何寫的,這些字一定是深刻的記憶在腦海裡面,並且成為了下意識。

張旭光曾經說過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他說我臨了15年的聖教序,但是每次在去臨的時候,還能有新的發現,有新的體會。

這裡邊還是有些字不錯的,但是肯定不止學了聖教序,因為裡面筆法很雜,而且用筆是不實的,筆法還沒有穩定

筆法作為一個字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你的結構還有很大的問題,且先不說是不是符合聖教序,就結構本身來說,它是存在著一定不協調的。

為什麼說臨帖首先要做到像呢?他是為了讓你能在臨字過程中發現得更多,寫到了就能看到,看到了離活用就不遠了,會活用了才能任意的往裡面添加任何思想,任何自己的東西。

換句話說,即使你的結構已經做得非常漂亮了,你也能隨意的掌握結構了,但是你的筆法還不是太穩定,應該去重視一下對筆法的練習。

筆法能表現出一個字的精氣神兒,必須要去不斷練習。

雖然你現在筆法還不是太好,但是你的結構已經基本能做到證“正”了,這是一個不錯的基礎。

每天通過一點努力,進步就會非常快。

練字無非就是為了寫一手好字,當你把聖教序背過來的時候,你寫的每個字都像聖教序的時候,即使不出帖也是非常漂亮的。

但是聖教序作為行書比較重要的一個帖,幾乎是名家必臨。打好聖教序的基礎,再去學別人的字是非常簡單的。到那個時候就能達到活學活用的地步了,

一通則百通

離出帖也就不遠了。

這個過程大概可能需要十來年的時間,而且僅僅是形成比較有一些個人風格的字。如果想成熟,非二三十年不可。



張旭光的字,不要去看他的用筆如何,你去看它的字形,幾乎是聖教序裡邊兒和王羲之手札裡面都可以找到的。並且他這種用筆的風格,他字這種結構,是能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來,這是張旭光的字。

讓別人記住“這是你”,就是風格。

學書法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越學越覺得自己很差的過程,如果你覺得自己越來顯得越好,那就說明你的眼光出了問題。

眼光如果沒有長進的話,沒有去貼近古人的話,你的進步是不會快的。

一定要貼近古人,才能使自己的眼光更高,使自己的字更漂亮。

自己覺得自己寫得差並不是壞事,這是一個進步的開始,反正我的字從來沒有到達我滿意的程度,並且現在覺得越來越差,反倒是看古人覺得越來越漂亮,越來越神奇。這種感覺雖然很虐心,很打擊自信,但是確實是能讓自己在一段時間內有一個比較大的進步的。

也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的字是進步了,離古人又近了一步,發覺看自己字看了2到3天,都沒有看出任何問題。

那個時候我知道是我的眼光不夠了,所以我去很努力的學習鑽研古帖,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我發現我的水平自然就提升了,重點就是那段時間沒有臨貼,光學習思考。

那金老爺子小說裡面都說了嘛,這個武功,神功需要的是招式和心法,雖然很玄幻,但是辯證的看學書法這件事的話,個人感覺“心法”很重要,招式再漂亮也只是個架子。

希望你也能如此。。

我是梁宇航,如果我的經驗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我一下。


梁宇航

關於《王羲之聖教序》如何出帖的問題,我的觀點是,先專工《王羲之聖教序》,把《書譜》先放一放。

當你把帖上的字臨到七分像的時候,就可以出帖了。也就是說,七分像再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你就是書法家了。

臨帖是個艱難的過程,也是苦躁無味的,書者,要學會在臨帖中享受快樂。

建議題主在臨《王羲之聖教序》的同時,可以兼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但要以《王羲之聖教序》為主。

建議題主在堅持臨帖的同時,還要深入讀帖,並不斷領悟書法精神。

把“對臨,意臨,背臨”過程進行完之後,題主可嘗試集字創作。“集字創作”,是對臨帖所取得的成果的檢驗,歷史上的一些書法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中州耕牛堂主

先簡單瞭解一下何謂入帖。常言道:不入帖,何以談出帖。出帖的前提是入帖已深,起碼體現在寫字寫到和母帖形狀很像了。下圖是王鐸臨集王聖教序,大致能詮釋什麼是入帖:臨帖無外乎是兩個核心課題:

一是形態,二是神韻。形態是可以磨練的,神韻卻要看和帖的緣分、以及自己的天賦,貌似沒法強求。

集王聖教序結構天然,且變化萬千,因為是集字和拓本的原因,初學者遇到普遍的問題是:1.筆意僵硬;2.不知章法,也就是寫成行的時候感到憋屈或彆扭。

如果要往深處學習,實際是如何活學活用聖教序裡的知識。我給你建議兩個辦法:

1.王氏手札找突破。把聖教序的字和王羲之的手札找出相同或來類似的字(儘量找全)。然後在手札中將那個字前後三四個字、乃至一行或兩行都寫下來,反覆寫。這個辦法的意義是看看懷仁為何選這個字、原來是啥樣的、為啥變成聖教序那樣了?需要琢磨這幾個問題。

2.宋四家手札再加王鐸手札找突破口。這幾位大師都是深深浸泡在集王聖教序的專家,專家和又是後來又是咋整這些知識的?需要在他們的手札裡仔細去揣摩。因為宋代尚意,自然在章法和墨法上下功夫很多 ,他們的理解很有參考價值,應該重視。


個人認為:上圖米芾此方圓庵記是聖教序出帖的典範之作。下圖王鐸書峨眉山遊記也是聖教序出帖的代表之作。


半日閒書道

大家好,我是喜歡書法的墨寶,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集字聖教序》這本字帖是行書最好的範本之一,想把《聖教序》寫好,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才算初步出帖

第一,注意結構問題,聖教序當中有很多字的姿態很有特點,比如錡側,俯仰,開合等等,找這樣的字多加練習,然後注重結構的特點,掌握了之後對於臨寫其他字帖有所幫助,這個學字就是疏密,上部分密下部疏



第二,注意章法,《聖教序》雖然章法不是很多,但是為臨寫者也提供了一些信息,比如說,大小,輕重,擺動等等,注意這些東西,對於以後臨寫其他字帖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至於筆法,比如起筆為圓筆,方筆等等,注意轉折處為折筆還是圓轉,對於筆法的練習有很大的幫助

所謂出帖,也是臨時的,聖教序當中的東西還有很多,也可能對於聖教序的臨寫會是出出進進,反反覆覆的,不可能說臨寫一段時間就完全掌握了其中的所有東西


個人愚見,說的不對的還請各位多包涵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祝您書藝進步


墨寶

用最大的功力入帖

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李可染先生說過:“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書畫同源,同適用於書法,這裡重點是“最大的功力”,其實,入帖是很難的,所以要用功才行,不但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得其神就更難了。所以,沒有幾年堅持不懈的臨池。怕是難以做到。。。

用最大的勇氣出帖

沒有入帖何以談出帖,書法不可急於求成,一分汗水一分收成。只有默默地硯海耕耘。到了作品能幾可亂真時到考量出帖。出帖個有不是秘笈的秘笈:功到自然茅塞開。(廢話,哈哈)

出帖之初進人遺貌取神階段。把臨帖的注意力從字的點畫結構逐漸轉移到精神、氣韻、意態上來。

精不宜雜與博涉多優

初學宜精不宜雜,切忌見異思遷,古人強調人帖“先宗一家、固其根本”,站穩腳根後再擴大戰果。出帖時要“博涉多優”。用比較的方法揣摩不同流派的異同,這有利於克服片面性和侷限性。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才利於自成一家。

祝你早日破繭而出,自由飛翔在書法的天空。。。


搞垮鬱悶界

臨帖是有一個深入進入也就是所謂入帖,再打出來,化成你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出帖的過程。如果是通臨,又想從一個字帖中吸取較多營養,這需要很長時間。如果是選臨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從你的作品能看出來你很有書法天賦。只是學的比較雜。只稍微能看出一點兒臨過《聖教序》,如果你不說完全看不出臨過《書譜》。也就是說不管是《聖教序》還是書譜完全沒入帖。其他的字帖可能臨的也不多。



當然,不是說學書法就一定要入某個字帖——字寫得跟字帖近似,也可以博採眾長,不過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你大量讀帖,具備較高的眼力(欣賞鑑別能力)。



從你目前的書法水平看,不具備博採眾長的能力。還是老老實實,臨《聖教序》為好,《書譜》就先放一放吧,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集中精力先把《聖教序》臨好,先做到能入帖。出帖的事情以後再說。

趙孟頫臨《智永千字文》500遍,臨《聖教序》500遍。終其一生,臨帖創作相結合。當然,我們不一定有他的目標和才能。但是,要學好書法,需要下功夫是肯定的。


靜湖書苑

其實,個人認為在考慮如何出帖之前,應該先考慮如何入帖。我們在臨帖時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通篇臨,結果是拿出單字來,都不很到位。以為臨了好多通了,該出帖了,其實根本還沒有入帖。

啟功老先生說,習字要透過刀痕看筆痕。有時候,我們直接看碑刻的單字照片,倒比看字帖容易理解筆法。另外,聖教序是碑刻,是集字,如果能找到所集字的出處,看看墨跡本(當然這些所謂的墨跡本也十之八九不是真跡),就更容易看清用筆過程,也就更易入帖。

真正入帖了,其實出帖就容易了。出帖入帖其實是一個辯證的關係。





海右書生劉建義

什麼叫出帖入帖的我也不懂,書家們也不一而論,但是開卷有益,不要著急出效果,到了那個領悟和筆力自然水到渠成.

在這談的多引經據典的多可能會混倆打賞錢,可到頭來還是嘴上說的多毛筆寫的少,你看看這些大明白們,"坐議立談無所不能,揮毫提管百無一善"說那麼多有什麼用?


王羲之的字輕鬆磊落,恬靜樸素,剛好是在平和中最見素養,所以寫字不要太勒,不要太憋不要太做作,一個人書法的水平大概能騙幾個外行但騙不了天地,當你放下書法之外的各種慾望好好去寫,王體字大概也就自然"出帖"了


張一民先生

問題提出那人,你都還沒倆腳邁進去呢?哪裡來的出帖一問?

若是聖教臨成一模一樣了就可以談出帖了,你還早著呢。雖然這麼說你,實話說我也沒邁進去呢。


斐梵物語

練了一段褚字,集創了這個作品,望大家給予指點批評。先謝為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