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話?

新農資360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到了鄰居嬸嬸。她生了三個兒子。在生第三個兒子的時候,叔叔說,你要是給我生個女兒,我給你殺七個老母雞。當得知又生了個兒子後,嬸嬸抱頭痛哭,叔叔在一旁悶悶不樂的抽著煙。

一想到三個兒子,負擔那麼重,叔叔不是更加努力幹活掙錢,相反卻經常唉聲嘆氣,借酒澆愁。而且還經常告誡嬸嬸,你沒有女兒,老了連個雞蛋碗都沒人給你端,還是得指望我,你可得什麼都聽我的。


嬸嬸是一個很勤勞的農村婦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還要忙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叔叔卻很少幫忙,而且他的脾氣也日漸暴戾,動輒對嬸嬸非打即罵。

我們一個村的人經常在背後議論,兒子多了有什麼好,嬸嬸過的日子那叫一個身心俱疲!後來叔叔酒癮漸大,也日漸懶惰起來,家裡家外的事都由嬸嬸一人承擔。


在大兒子和二兒子結婚之後,嬸嬸又多了一項任務就是帶孩子。兩個媳婦比著懶,都不願洗衣做飯,可憐的嬸嬸像一個陀螺一樣,為了那個家日日旋轉不停歇。終於在一個夏天的午後,嬸嬸因疲勞過度累死在地裡。

彼時,嬸嬸還未滿五十歲,她的三兒子還未婚。村裡人都說,嬸嬸走了也是好事,她再也不用那麼辛苦了。她走後,兒子媳婦外出打工,叔叔無人照料,經常一個人喝醉酒後,睡在豬圈裡。如今幾年過去了,三兒子也快三十歲了,還沒找到對象。

由此可見,多子並非多福。正如這句俗話說的,養兩個兒子輪官馬,養三個兒子沒有家!


三寶長成記

古有養兒為防老一說,可是現實的情況又是兒多了也不能防老,反而變成了無人養老的可悲境遇。


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了家,就是說了一個這樣的事情。孩子多了,互相推諉,認為養老人是一種負擔。


特別在農村尤為明顯,農村老人一般會和幼子一起生活,因為大一些的孩子結婚成家以後,都會搬出去自己單立門戶,老人就會一直跟隨著幼子,幫忙帶孫子料理家務,盡其所能。


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其他孩子會以老人偏向小的為藉口,不願意照顧老人,此時老小也抱怨,老人只是他一個人在照顧,不情不願。所以也就有了,互相推諉,不盡心照顧老人的例子。



一個鄰家姥姥為例,姥姥88歲,三子一女,按理說應該是多子多福。


其實不然。姥姥能行能走的時候跟著小兒子搬到了鎮上,照顧小兒子一家的飲食起居,還有兩個孫子。生活也到樂此不疲的過著。孩子也大了,姥姥的身體也不如從前,還得了一種渾身顫抖的病,常年吃著藥,姥姥也不喜歡喧鬧的小鎮,想回到幽靜的老家,但是,此時的姥姥更需要人照顧。


二兒子和小兒子都在鎮上居住,女兒遠嫁千里,老家只有大兒子,經商量,老大出力,其他三子女每月出生活費也要經常回來看望老人,這樣姥姥就搬回了老家,由老大照顧。


但是回到老家不到半年,聽說姥姥服用過量的藥劑導致的中毒,差點沒了命,這卻是姥姥的故意為之。那麼又是什麼事情導致了一個古稀老人這麼決絕的,想要終結自己的生命。


原因便是,其他的兩個兒子以工作忙為藉口,不能經常回來看望,女兒又是遠嫁,不能守在床前盡孝,在家的大兒媳婦,就會經常抱怨自己一個人照顧老人。老人無奈的接收著兒媳婦語言和行為的信息,節喻的思緒無處排解。這一日,姥姥口渴伸著顫顫巍巍的手,準備要拿一杯已經冰涼的水,不曾想,杯子掉到了地上,此時,身邊無一人幫忙。姥姥感到了無助和絕望。


其實聽到這樣的一個故事,我們都覺得很悲涼,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老,當我們為孩子為家,含辛茹苦,無私付出的時候,不曾想過,老來回報你的卻是孤獨。


出現這樣的現象,有書君認為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大家去深思:一是教養的問題,二是社會養老的問題。


首先是教養的問題,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孩子。不懂感恩的孩子,藏著父母失敗的教養。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培養陽光心態,塑造健全人格,熱愛生活,敬畏生命,懂得感恩感,是現代家庭教養最關鍵所在。


試想,一個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孩子你又怎麼期望他來養你終老?


接下來是社會養老問題,面對老齡化的到來。老有所依,依靠的不光是子女,更多的是國家和社會帶來的福利。例如,養老金補貼,讓老人得到了實實在在的依靠。



未來養老院也是養老的一大需求,就像爸爸媽媽說:當他們有一個人先離開,另一個人就約朋友一起去養老院養老,這樣既減輕孩子的負擔,又能和老夥伴們一起聊天。雖然,我不太贊同,但似乎更符合現實。


老人的幸福,是家庭的幸福基礎,是社會的和諧基石,有書君也祝願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有書共讀

俗話講: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大家怎麼看?

這句長長的俗話是指為人父母者,千萬別生養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在長大後贍養年老的父母時會象輪流養官家的馬一樣,被兒子兒媳們踢皮球,互相推諉……養兒子更別養三個,養了三個兒子後老了時連家都沒有了,三個兒子兒媳更是互相明爭暗鬥,將父母們視為包袱……都不知道哪個兒子的家門是為自己敞開的!



這句俗語已產生了多年,流傳了不知多少代……這句俗語產生於封建社會,時代背景是民眾們吃不飽穿不暖的窘況!

然而,如今,幾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都已脫了貧,進入了小康時代……父母們一來自己還有點積蓄,不必過早投靠子女們,二來,父母們只有在喪失勞動能力了或有了病痛時才會給子女們添麻煩!


反觀身邊的老人,有兩個兒子或三個兒子或女兒們的,都很幸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們幾代同堂,眾星捧月般被子孫們寵著,孝著,順著,疼著……

為何如今的養了幾個兒的老人與過去養了幾個兒的老人命運截然不同?

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生活經濟條件好了……溫飽和住房已不成問題了!老人們的吃住花不了多少錢,兒子們負擔得起,他們有這個經濟能力……除了大病要花掉很多錢,是一種負擔,必須兄弟們平攤……

二,老人自己手裡還有一點點積蓄,房子也有住的,除非是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了才會跟兒子們過日子;

三,現在的人整體素質和情商提高了!妯娌們相處得比較愉快……兒子兒媳們和父母和兄弟們相處得更融洽了……以前的公婆喜歡端起架子能媳婦,兒媳心懷恨意,多年媳婦熬成婆後打擊報復,挑撥家庭關係!如今的家庭中公婆將兒媳當女待,兒媳們也將公婆當成自己的爹媽……

四,如今的妯娌之間沒有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不住在一起的多,也沒有多少利益的衝突,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調節,大家庭的縮小,讓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珍惜,彼此相互幫助!所以,兄弟之間的情誼更濃了……在面對父母養老時會互相合作,讓父母的晚年更幸福地度過……



永遠都是豔陽天

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遠房伯伯的情況,很現實的應證了這句話的含義。



伯伯嬸嬸有兩個兒子,簡稱大叔和二叔吧。我真實的講講他倆是怎麼樣對待自己父母的吧。

一、情況描述

1、伯伯嬸嬸當時的情況:伯伯已確診為皮膚癌,嬸嬸有些老毛病,但尚不致命,兩人在老家,自給自足,平時由大兒子一家照料著。

2、兩個叔的情況:大叔和二叔都是農民,大叔夫婦年近60,二人常年在老家;二叔年近50,一家常年在外省務工。



二、事件描述

事件一:伯伯病重,不久去世。

因為之前伯伯已經確診為皮膚癌,後來當伯伯病重的時候,大叔電話通知二叔趕快回家,但是二叔以廠裡活兒多走不開為由(其實就是怕影響掙錢,再者想到反正家裡有哥嫂在,可以靠邊站),當時就沒有回來。

這種情況,怎麼也得回來了吧?確實,二叔也安排了回程,但是卻是買的一張汽車票(24小時到家,約300元),而不是機票(3小時到家,約1500元)或高鐵(8小時到家,約800元)。這還不是最絕的。

結果後來,接到病危通知書沒有幾個小時,伯伯就走了,這個消息肯定第一時間傳到了二叔那裡,二叔再次做的事情讓所有人寒心:他再次將汽車票退掉,換成了最慢的那種綠皮火車票(36小時,約100元)。當然,等他到家的時候,伯伯也已經入土為安了。



事件二:嬸嬸病重,撒手不管

伯伯去世的事情,讓二叔的良心不安,但是卻依然換不回二叔的孝心。

就在今年春節後不久,嬸嬸病重了,二叔正好春節回家過年,還沒有出去,就給了他一個照顧自己母親的機會。但是,二叔的表現再次讓人寒了心。

嬸嬸病重後住了院,兩個叔輪流照看,一週後出了院,但是生活已經不能像之前那樣自理了,必須要有專人照看。但是二叔就動歪腦筋了,他要出去打工掙錢,自己照顧不了,說大叔反正常年在家,就讓大叔照顧就行了。但是,嬸嬸那時候已經是臥床不起的狀態了,大叔夫婦也已經是過60歲的人了。於是二叔的話擱那裡之後沒幾天,就走了,不出錢,也不出力,實在讓人寒心。

俗話說,養兒防老。還有話說,兒子多有福氣。但是現實生活中,兒子、子女越多,彷彿老來越無依靠,因為他們都想著責任往外推,利益往家攬。

希望二叔以後能在嬸嬸彌留之際,好好做個兒子吧,不然也沒有機會了。


兩性學院

   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話說得太對了,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啊!

    擱過去,養兒子是真的要養老用的,國家不會養著誰的,那些養一個兒子的,養老沒得攀比,做好做壞都指他一個,自己的老爹老孃他不管就得餓死在大街上,作為獨生兒子的很容易就有責任心了,就算不心疼養大自己的老人,他也怕兒女效仿,將來對他不孝順,何況鄰居親友眼睛盯著會笑話呢。

    而那些養了二個兒子的,責任心就減半,兒子越多,責任心就分割的越多,談及養老,不是攀比,他付出多了兄弟付出少了,就是他又吃啥虧了,責任心一淡,攀比心一起,老人死活他還放在心上嗎?就算兒子不攀比,自家媳婦也容易去攀比,如果自己家付出多,媳婦肯定不願意,為了不鬧家庭茅盾,兒子們也只好眼睛盯著兄弟的舉動了,導致老人像官家輪養的馬一樣受委屈就是必然了。

   那些兒子多於二個以上的,讓老人輪流在各家住的,真的就是沒有家了。說個真實案例。我的一個親戚,老太太已經90多歲了,以前身體特別好,完全能自理,直到85歲以後得了老年痴呆,逐漸失去自理能力,雖然認不清人了,但身體還行,喜歡挪著小腳走路,必須得專人看著,要不一不留神就走出去找不到了。老太太有五個兒子,原來五個兒子商量好了,每個兒子家住一年,照顧一年,你看,這樣搬來搬去老太太哪兒能有家的感覺呢。大兒子二兒子還好,兒媳婦們也年紀比較大,性格溫和,伺候的周到,一年到頭老太太也不怎麼生病。但輪到三兒子以後,兒媳婦們大概是年輕,不吃氣,痴呆後的老太太常胡亂罵人,兒媳婦們不讓她,老太太罵,她們急了也罵,兒子也懈怠,不怎麼管她,雖然老太太一年到頭生好多次病,但一年總也平安過得去。

   轉眼到了小兒子家了。都說大孫子,老兒子是老太太的心頭寶,但最讓人傷心的就是這老兒子,也就是她的小兒子了。說好從老四家接老太太的日子還沒到,小兒媳婦就離家去找自己的兒子去了。她兒子在上海上班,她去照顧還單身的兒子。小兒子呢,做生意,忙於賺錢,家裡也有錢,就是沒空照顧老太太。有錢他也不說僱個保姆,想起來了就給老太太買點東西吃,自己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出去吃,跟朋友們喝大酒,常常忘了給老太太吃喝。又怕老太太跑丟,他出去的時候就把老太太往家一鎖。幸好老太太走動還行,衛生也講的,不說床拉床尿的。沒兩個月,大兒子二兒子看不下去了,只好每天兩人商量著誰有空去五弟家給老孃買菜做飯,雖然來回走動不方便,但也不能就接自己家去呀,兒媳婦不會願意的,說好的一家一年呢。

   老大老二年紀也大了,來回跑也吃不消,只好五兄弟又坐下來商量。兄弟們也讓著老五,說好該老五家的這一年再拆分,老太太以後一家養一週!老太太以後一家養一週!而且以後也不再換回一年一輪了,就一週一輪,將來在誰家沒了就誰家為主料理後事,費用均攤。想想老太太萬一生點病,還要來回搬騰,可不可憐?!

真不知道老太太怎麼吃得消一週搬一次家的!本來就迷糊,人都認不清,這下子更迷了,也搞不清自己沒事就搬來搬去是為啥了。本來精幹長壽的老太太也不知道還夠折騰多久,這樣子看,兒子多了哪裡是福喲,兒子多了是折騰!是受罪!


挺瘋的二姐

“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仨,養仨沒有家”,這句話就是家庭版的“和尚擔水”。

父母養一個兒子,到老了兒子自然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兩個老人踏踏實實地跟著兒子就好。

養兩個兒子,未免要由兩個兒子輪流贍養,這就要來回奔波了。要是離得近還好,離得遠不知道要多花多少路費呢。

三個兒子互相攀比,都指望別人先付出,誰都怕吃虧,結果辛苦半生的父母,連個能安心養老的家都沒有了。

這句話就像“三個和尚擔水”一樣有道理,反應人的普遍的人性和思維特點,可是三個和尚還能吃上自來水呢。

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杜絕“輪官馬”和“沒有家”的事情發生。

1.首先相信這句話並不是真理。

生了兩個、三個或更多兒子的父母,不要總拿這句話說事。這會形成一個心理暗示,你信什麼,什麼就會變為現實。

更不要在兒子們面前說“養倆輪官馬,養仨沒有家”的話,你說皮了,他聽煩了,真的不孝反而理直氣壯了:古語不都這麼說嗎?

2.父母要言傳身教。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要在孩子小時候就進行正面教育。做父母的對自己的父母孝順、溫柔體貼,以身作則,孩子有樣學樣,自然也懂得孝順。

孝順的兒子不在乎是一個、兩個還是三個,越多越好,所謂“多子多福壽”嘛!

3.父母儘量做到對子女公平。

不管是幾個孩子,是兒是女,儘量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千萬不要厚此薄彼。

一個家庭裡,每個孩子都得到父母相同的愛和關懷,孩子們自然都互相關心和體諒,融洽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爭先恐後地照顧父母的。

不要被俗語、老話固定思維,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孩子們。相信有書君,安詳晚年沒有那麼難。


24幀半

謝題主相邀。象題目所說的:‘’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種現象,在我們農村還存在。因此,延伸下來又有了新的俗語:‘’一個兒子座著吃,兩個兒子輪著吃,三個兒子跑著吃,跑著跑著沒飯吃。‘’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養兩位老人不怎麼費勁,但弟兄多了,容易產生依賴思想,誰也怕自己吃虧。這不是說兒子們有多麼的不孝順,主要是兒子有媳婦,兒子即使一個人願意養,兒媳還不樂意呢,所以,兒子養的多了,父母就象皮球一樣,被自已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們踢來踢去。我三奶就是這樣子過來的,三奶年輕時就守了寡,辛辛苦苦養大了五個孩子,三男二女,一個人拉巴五個孩子,日子過得很是緊巴,因此,直盼著兒子們都成家立業,自已好享幾年清福。天隨人願,兒女們漸漸長大,很快都娶的娶嫁的嫁,各自成家了。兒女們都交待了,自已也老了,輪到兒女們養老人了,二兒子一家說什麼也不肯養活老母,原因很讓人無語,因為三奶丈夫去得早,需要自已做活養活這一大家子人,二兒媳生下孩子後,想讓三奶看娃,三奶因著老三還沒娶過媳婦,還得作工掙錢攢巴著給老三娶媳婦,就把給二兒媳看孩子這事給推了。如今想讓三個兒子共同負擔養老問題,老二一家第一個跳出來不養,原因就是:‘’誰讓你不給看孩子,你沒給我看娃,我忙時想用你你不幹,如今要我養你,我還不幹呢。‘’沒辦法,三奶哭過鬧過無濟於事,眾人勸三奶去法院打官司,三奶不同意,她怕毀了二兒子的名聲。最後還是大兒子和三兒子兩個,一輪一年輪著養,免不了受兩個媳婦的數落:‘’生著三個兒子,人家不養你,你沒脾氣,就把我們兩家當冤大頭。‘’三奶無言以對,忍氣吞聲地度著餘下的日子。其實,人都有老的時候,年富力強時,你說什麼幹什麼都不打緊,因為年輕就是你的本錢,但誰都會老,在孝敬父母的事上,要以身作則,給自已的兒孫留個榜樣,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現在要播種孝道,為自已老來打基礎做準備。



依然632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就是別養兩個兒子,兒子長大後贍養父母時會互相推脫,養三個兒子就更慘了,老了連家都沒有。當然這隻針對不孝順的孩子,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人心大部分還是美好的。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了我奶奶的父母和我外婆的父母。我奶奶和我外婆是鄰居,從小一起長大,在那個年代,都生很多孩子,所以我奶奶和外婆都有很多弟弟妹妹。不同的是我奶奶只有一個弟弟,七個妹妹,而我外婆卻有七個弟弟,一個妹妹。在當時也許我奶奶的父母還挺羨慕我外婆的父母吧。我奶奶的爸爸和我外婆的媽媽死的早,他們的情況我不知道,當時太小了,可是奶奶的媽媽和外婆的爸爸處境簡直是天壤之別。

奶奶的媽媽女兒多,她每年都會在每個女兒那住一段時間,當然嫁的地方也遠近不一,所以走過很多地方。後來她病了,女兒們輪流照顧直到去世,也沒人抱怨過什麼。

外婆的爸爸就是兒子多,因為孩子多,家裡窮,所以我的舅公們也都沒什麼作為。可是他們都把責任推到老爺子身上,於是老爺子就更辛苦,今天幫這個兒子幹活,明天幫那個兒子幹活。卻總是得不到兒子的尊重,後來他也病了,養了那麼多兒子卻沒人願意照顧父親,最後在他自己住的一間小房子裡含恨而終。真的讓人唏噓不已。

心情挺沉重的,真的為我外婆的父親感到不公,卻也無可奈何。我也不明白我的舅公們為何如此無情,自己的親生父親都不管,也許是怕自己吃虧吧!


小涔涔c


彩虹*飛雁

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話,有幾個不對的?我們來具體分析分析:

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這是一句流傳很久的俗語,那到底說的是什麼呢?

就是兒子最好別生兩個,也別生三個,最好就生一個。

農村有句古話,養兒防老。說的是隻要生了個兒子,自己家的香火就算接上了,將來老兩口的房產就可以留給兒子了,這樣總算沒給祖宗丟人。生女兒就不一樣了,女兒嫁出去了,就成了別人家的人了。雖然可以回孃家看,但是最終還是要走的。所以養兒防老就是這意思,農村人也更願意生兒子了。


但是兒子多了,問題就來了。


生兩個兒子,三個兒子。你家產若是分的一樣,將來老了,老人跟著誰住?跟著誰,誰都會覺得吃虧。短時間可能不會說什麼,但是時間長了,或者說身體不好了,這就不好說了,畢竟誰都怕麻煩,那會就會說,為什麼是自己一個人在照顧呢?

若是家產分的多一點的人照顧,那麼問題又來了。到底多少算多?可能老人生病了,花的錢更多了,這時候較真兒起來,那就沒問沒了了。分的少的,覺得分的多的應該照顧。分的多的覺得自己就多那麼點兒錢,費錢費時,還不如不接。最後老人就變成了累贅了。


不過,老人養了兒女一輩子,基本的孝順還是應該有的,這樣也不枉父母付出一場,你說對嗎?


關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